首页 百科知识 慈济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

慈济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

时间:2024-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证严号召赞同慈济理念,参加救济的主妇到市场买菜前,先省菜金5角钱投入一个竹筒内,汇集后存入基金会。经过《慈济》的宣扬,这些人为善广为人知,出于反馈或回报心理,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慈济功德会的赞助者与拥护者,这为慈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人际脉络。

慈济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慈济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

然而思想是内因,同时又潜在而芜杂,只有遇到外缘,才能被激发,成为方向明确的动机。证严法师以创办慈善事业为特色的,悲智交融的人间佛教菩萨行思想由来已久,但可能并不很明确,有赖于外缘的触发,并在实践中强化。

她创办慈济功德会主是来自两大外缘:一是1966年在凤林目睹“一摊血”事件,一位原住民妇女因没钱而被迫从医院抬走,当时她难过万分,暗下决心要从事济贫工作。二是花莲海参星中学的三位天主教修女在与证严法师谈人生宗教时,认为佛教缺乏对社会的直接奉献,他们提出:“佛陀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的确很伟大。而天主的博爱虽为全人类,但我们在社会办养老院、医院、学校,即使在深山、海边、离岛,也有教士、修女去救助贫困人群,提供面粉、衣物,而佛教有吗?”修女们的反问直接刺激了证严,她在谈到这段心路历程时说:“台湾战后十多年,人民生活辛苦,思想保守。1961年后,社会渐渐稳定,人心对宗教的需求逐渐增加。然当时佛教,大小乘都偏向于精神层次的提升。比如日本研究《法华经》很用心,但是再怎么研究都是在学问上、精神面打转;而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一带的修行人,总着重于生活细节。这两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有多少帮助?”[11]因此她立志要让人们明白佛教并不只是一味消极,对社会也会有贡献。[12]1966年4月14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由证严等发起,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在花莲普明寺正式成立。1967年7月,《慈济》创刊号宣布改名为佛教慈济功德会或慈济功德会。[13]后又改称佛教慈济基金会。

对慈济的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因各自关注的角度和层面存在一些不同的划分[14],本节主要以慈济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主轴,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依据,把慈济慈善事业划分3个阶段。

一、扎根花莲初创成型(1966—1972)

这个时期,慈济初步奠定了慈善事业的理念价值及主要救济对象、善款的募集方式、内部工作运作的机制及对外宣传方式(在下文相关章节中详细描述)。

一是他们把救济对象分为三类。甲种:无依靠及生活能力者,施予长期救济。乙种:尚有生活能力,但收支不能平衡者施予长期救济必龤的生活费用十分之三。丙种:暂时生活困苦,度日维艰者,视情酌予救济。[15]

二是集体讨论决策救济对象。对于需要救济者,他们在每月的功德会委员会议中提出讨论。若是临时紧急救济者,由委员会召开临时会议决定。[16]

三是创立会员与委员制结合的募款方式。刚开始的第一年,先是证严自己带头,用寺里每天增做一双婴儿鞋的所得作为基金。接着,证严号召赞同慈济理念,参加救济的主妇到市场买菜前,先省菜金5角钱投入一个竹筒内,汇集后存入基金会。这事虽然在花莲菜市场很快传开,但毕竟这一方式仅靠自身捐款积累,传播面也有限。第二年,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上,经总结,慈济创立了通过委员或会员对外劝募的方式,并在普通会员升为在当地活动中有一定决策权的慈济委员的要求中,也须捐或募款达一定额度,或捐募小额累积达一定年限。这一做法效果显著,一直沿用至今。

四是《慈济》月刊于1967年7月20日,正式创刊,成为正式的对外宣传管道。该刊当时主要作为慈济内部的交流媒介,其主旨是:1.阐扬佛教真谛。2.报导佛教动态。3.介绍好人好事。4.挽转社会颓风。其中“阐扬佛教真谛”和“报导佛教动态”,是以“慈悲”为出发点的,“而介绍好人好事”与“挽转社会颓风”,乃是以“济世”为总归聚。[17]《慈济》对于募捐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荐作用,其中最有宣传推动效应的是好人好事的报导,为慈济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从早期报导的好人好事来看,这些人不少是花莲地区的士绅、名人和干部。这些人原本都不知道慈济功德会。经过《慈济》的宣扬,这些人为善广为人知,出于反馈或回报心理,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慈济功德会的赞助者与拥护者,这为慈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人际脉络。早期的慈济除了办刊物之外,还通过组织文艺晚会,邀请明星演出筹募善款,1968年1月12日一次歌舞大会就募款近万元。[18]

但是那时,慈济事业还局限在偏僻的花莲和台东两地。慈济功德会刚成立时,《海潮音》等佛教主流刊物都没有刊载消息,慈济的活动并不为广大台湾社会所知,会员数也仅千余人。但不管怎样,慈济慈善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框架基础在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说是基本成型。

二、面向台湾全面成长(1972—1984)

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快速起飞,慈济慈善事业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助力,开始全面成长,主要表现为:

一是善款收入开始有突破性进展。1972年,有两笔善款数额较大,即印顺法师将他住院期间各方赠予的5万元慰问金悉数捐给了慈济,以及全台性佛教杂志《菩提树》为东部贫民专设冬令救济金1600余元,而印顺法师与该杂志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在他们的号召与证言本人事迹的感召下,从1972年5月开始,慈济通过邮政汇款,开始面向全台湾吸收善款。

二是社会影响力激增。当年《菩提树》还用大篇幅对慈济长年济贫事迹进行了图片报道,使慈济跨出花莲一地,为台湾大众所了解。会员人数激增,至1980年10月,委员100多人,会员已有2万多人。[19]1976年3月1日,慈济成立全台第一个分会恒春分会。

三是慈善事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从济贫起步,延伸到养老、义诊,奖学等事项上,另一方面,慈济的慈善事业也走出了花莲一地,开始面向全台湾。(www.xing528.com)

三、四大志业走向国际(1984年迄今)

花莲慈济医院的建立是慈济发展史上的一大标志。该院从1979年开始筹建,1984年开始动工,1986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启用。当时的东台湾与西边相比,卫生条件相当落后。台湾佛教史研究学者江灿腾认为:尤其“这时的东部原住民就好比被政府遗忘掉的一群,当地的医疗资源极端缺乏,生活异常困苦,故原住民的问题便成为当时台湾有良知者的原罪”。“盖一家医院照顾东部的民众,此刻变成大家都乐意的事。”[20]在大陆,由佛教界创办现代化的医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在台湾也早有佛教诊所的成功创办,但即如李炳南、印顺法师那样有德望的人在1964年号召并在台中参与创办了佛教菩提医院,不久也归于失败。[21]可见,慈济医院的成功一方面应归因于抓住了当时人心所向,另一方面则归因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支持——台湾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实为其后盾。慈济医院的成功创建标志着慈济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快步走向多元化、国际化。慈济的快速崛起无论对于佛教界,还是对于台湾甚或中国社会绝对都是一个人间奇迹。1966年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成立,当时委员仅10人,没有一个会员,1972年5月委员也才有30余人,会员1000人。但到1987年初,会员一下突破10万人,到年底激增至20万人,1990年突破百万人,每月以10万人成长。第一个10年10万人用了12年时间,第二个10万人,只用了一年,可谓神速增长!到2004年底,委员已有22469人,慈济慈诚队员11837人,[22]填写过捐助表的流水号统计达800万人。

(一)慈济事业走向多元化

慈济事业从原来的济贫逐步拓展至医疗、教育文化等四大志业,六大脚步(加上骨髓捐赠、国际赈灾)。

慈济的确是从传统的济贫起步的,但其大规模的现代慈善事业以医疗为重心。1986年慈济医院正式启用,后又相继成立了一些分院,至2000年,关山分院成立,2003年9月玉里分院启动,2000年8月嘉义大林慈济医院启业,2005年新店慈济医院开启。2002年台中慈济医院开工,2006年完成第一期。遍布台湾的慈济医疗网逐渐形成。慈济人还把大爱,即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撒向全球,到2004年底,慈济人医会全球服务人数已超过53万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43个基层单位在内的国际慈济人医疗会。1993年11月全美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南加州慈济义诊中心成立。1997年5月,夏威夷义诊中心成立。1997年马来西亚洗肾中心成立。2002年马六甲义诊中心成立。2003年3月起,慈济纽约分会将1997年开始的每个周末的机动医疗服务扩大为定点的纽约健康门诊中心,为一般民众及低收入户提供医疗服务。2004年8月,新加坡义诊中心成立。慈济人在全球开展义诊活动,在菲律宾、巴西、印尼、越南,慈济人深入偏远村落及城市贫民中展开大型义诊。1993年10月,成立了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到2005年志愿捐髓资料累计有274495笔,完成895例非亲属骨髓捐赠移植手术。在骨髓捐赠方面,其成就位居全球前列。

在教育志业方面:1989年9月,慈济护理专科学校成立,1999年升格改制为慈济技术学院。1994年10月,慈济医学院成立,设有医学系、医事技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和护理学研究所。课程生命科学及医疗知识为主,兼顾人文、社会学科与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摒弃传统的全年单一课程模式,采用每学期分段式多单元教学规划,涵盖16项怡情养性的单元科目。慈济以公费与建立慈诚懿德会为其特色。尤其是后者为每十个学生安排一位慈诚师兄与两位懿德母姐,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情绪上的困扰。总之,力求各方面都体现出“尊重生命”和传承佛教“慈悲喜舍”精神。2004年,改制为慈济大学,成为以医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同时附设中小学幼儿园也开始招生。在海外,2005年5月建立泰国清迈慈济小学,2004年7月建立印尼雅加达慈济大爱村内的中小学;2005年4月,慈济在伊朗巴姆援建5年,等等。为帮助海外华人子弟学习华文,先后在美国、澳洲、加拿大及马来西亚先后建立35所慈济人文学校。还在墨西哥、多米尼加的拉罗马那、巴拉圭、萨尔瓦多、印尼、棉兰、南非等建有小学。慈济在大陆,大力支持希望工程,其项目遍及江苏、安徽、新疆等10个省份32所中小学。

在文化与宣传志业方面,慈善团体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其吸收社会资源能力的大小,跟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慈济很早就把文宣志业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慈济》半月刊创刊乃其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1985年。随着事业规模的扩大,慈济结合文化事业的开展,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全面的宣传,树立慈济形象。其一,成立专职的宣传组织。这一年的1月22日,慈济研究发展委员推动小组成立,负责功德会发展的规划、推动、辅导、协调、追踪与考核及提出建议。小组内部设立议事、储训、企划、公关、宣传、活动等小组,慈济开始自觉打造自身媒体形象。其二,大力推进媒体出版事业。2005年正式成立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整合慈济各类媒体资源。其平面媒体首先是《慈济》杂志,包括中文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每月发行30万本,发行至美国、加拿大、澳洲、巴西、中国香港、南非、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1998年《经典》杂志创刊,该刊在荣膺十次金鼎奖之后,于2005年获亚洲卓越中文杂志奖。1988年陈慧剑写的《证严法师和她的慈济世界》是第一本全面介绍慈济的出版物,影响很大。不少人因此而加入慈济的行列,许多人以此书作为推广慈济的手册。[23]1989年《证严法师静思语》由慈济文化出版社首次出版,至1998年已印行超过240版次。

同时,其电子媒体的影响更大:1985年11月7日,“慈济世界”在华视频道开播,16日,台北民本电台也同时推出,后发展到每天在16家电台19个频道平均播出10小时。1996年,慈济全球信息网注册国际网络。1998年元旦,慈济大爱电视台开播,次年10月,通过卫星向全球传送。2005年,该台推出东南亚新闻,次年在雅加达成立印尼大爱无线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不久将在美国成立北美制作中心,发展英语频道。

千禧年之际,慈济在马来西亚槟城开设了第一家静思书轩,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结合咖啡香与书香的复合店,将人文种子带入社会,让这颗文化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在熙熙攘攘社会中带来宁静与祥和,让社会直接感受到慈济的文化。现在在台湾有12家,马来西亚已有10家,在印尼、新加坡、新西兰也分别设立分店[24]。这种书店形式其实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直观的慈济形象的展示。

(二)国际化进程加快

在1986年之前,台湾医院包括基督教教会医院都要求病人在开刀前交一定的保证金。而慈济医院则打破了这个先例,一下子声望骤升,慈济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1990年到1991年会员由30万暴增到130万[25],慈济的影响开始向海外扩展,1985年1月21日佛教慈济基金会美国总会在加州成立,标志着国际化进程的开始。迄2005年,慈济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约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尼等30多个国家成立了200多个分会与联络点。慈济的全称是佛教慈济基金会,但其会员,特别是义工绝不限于佛教徒,更多的是社会各界人士,不仅不分宗教信仰,而且还努力争取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一起参与国际赈灾活动,并成功做到了这点。这是慈济的特色与难能可贵之一。

其国际赈灾活动从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开始,布施对象不分种族、肤色、语言、政治经济制度等等不同,只要有因自然灾害或战乱受害的民众,慈济人援助之手就会出现。迄2005年,其援助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包括蒙古、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科索沃、土耳其、伊拉克、北朝鲜、洪都拉斯等57个国家和地区。慈济的慈善之光已经普照世界五大洲。其慈善救助工作,包括临时物质援助,长期救助发放,建孤儿院、老人院、爱滋病收容中心,甚至为灾民免费或只要缴极少费用,就援建了公寓、新村。[26]

在教育与文化志业方面,国际化进程也呈加速之势。但慈济人坚持对受援国与地区的国内事务不加任何干涉,没有任何附带条件,真正体现了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大爱”。因此,赢得了受援国灾民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蓝衣天使”成为他们对慈济人爱称。

证严法师和慈济事业赢得了中国台湾社会,乃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获得了许多嘉奖,包括国际著名奖项。1990年,证严法师获首届宗教大同奖之宗教社会服务奖。1991年,慈济获“教育部”八十年度社会教育有功团体暨个人大会之团体奖。1994年,慈济布里斯联络处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社会服务奖(Advance Australia Award)。1996年,慈济加拿大分会为援助卢旺达难民募款,受加拿大红十字会表彰。2001年,慈济夏威夷分会因参与萨尔瓦多赈灾,获檀香山市政府表颁荣誉奖。2002年,慈济加拿大分会获加拿大红十字会颁赠“居住小区服务”奖牌。2003年,美国北加州圣塔克拉拉议会五位议员连署,颁赠奖状表扬证严上人与慈济志工的善行。2004年,国际慈济人医会获“行政院卫生署”、“新闻局”、“立法院厚生会”与《民生报》举办的第十四届医疗奉献奖团体奖,充分肯定了慈济人医会在医疗、慈善方面的贡献。2005年,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美国总会获颁“玛莉·梅森奖”(Mary Mason Award),表达美国感谢慈济志工十多年来的付出。1991年7月,证严法师获有亚洲诺贝尔奖金之称的麦格塞塞奖之社区领袖奖。同年,还获得了第一届社会运动和风奖中的杰出社会运动领袖奖。1994年获艾森豪纪念奖牌,是继德蕾莎修女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