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2009年12月1日,封2
浙江嘉兴宅基地流转工作试点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对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有影响;二是促使农村生产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三是推动农民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
被称为“开中国农村宅基地入市先河”的浙江嘉兴宅基地流转工作试点顺利,但“宅基地入市”一说还是引起了市场巨大的反响,特别是“推农地入市来调控高房价”。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误读。在笔者看来,“嘉兴模式”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而言是一种创新,并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意义深远。
这是因为,“嘉兴模式”中实行的“两分两换”方案,就是把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但土地置换后,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通过“两分两换”,一方面使在城镇已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通过宅基地的置换及土地流转,可以腾出更大的用地空间。如果有的地方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如变更为工业、农业或其他用途建设用地。
在笔者看来,“嘉兴模式”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的有益探索,有三大意义值得关注。
一是宅基地一旦被“置换”,将对农民形成其财产性收入有很大影响。尽管农村宅基地的“置换”并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却对他们的资产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在他们原来的资产中,宅基地因缺乏流动性而没有市场价格,也无法形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但当宅基地进入置换环节之后,农民就可以将“节约”出来的宅基地置换出去,再变成现金补偿或新的公寓,这部分资产就构成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基础。另外,由于新的公寓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农民工就有可能进一步脱离农村,充分融入到工业生产之中。
可以说,以宅基地换钱、换房和换地方,是有利于“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的,这对实现农民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影响深远。(www.xing528.com)
二是这一改革试点将促使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模式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因为,在“嘉兴模式”中,强调“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事实上,改变农民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方式,突破“井田”式的农地分割模式,加上宅基地流转后,可以增加农村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化程度。如果将部分置换出来的用地再用于复耕或其他方面的农业建设,将有助于推进农村的农耕机械化和生产集中化,并可大大扩展农民原来的耕作半径。由此,农业合作就变成了土地的合作与集中,并将有利于做到“地尽其力,人尽其才”。确实,近些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中部地区都已掀起了“生产合作化”的浪潮。
可以预见,这一试点改革对目前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有利于我国农村朝着农耕生产的机械化、集中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在笔者看来,农村生产合作的突出意义在于,有助于把农民的生产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及把农民的生活范围从乡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三是将有利于加速推动农民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无论从重庆和成都市还是从浙江省试点的“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来看都是一致的,即试图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农民居住的集中化,最终实现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变。
一方面通过宅基地的“置换”,农民能以获得现金补偿或新的公寓的方式落户城镇;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即农民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转让出去,来换取他们的“社会保障”。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城镇稳定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真正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
由上分析可见,在当今包括农村在内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已逐渐逼近重大变革临界点,“嘉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通过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在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农民居住的集中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向市民的真正转变,以此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愿“嘉兴模式”的创新探索,能走出一条改革的新路子,让有限的农村用地能更好地承载和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