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2011年5月20日,封2
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民币肩负的历史责任——人民币如何成为“中国制造”出口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在笔者看来,中国尚需努力构造具有全球主导影响的本国工业体系,以推动和实现这一长远目标。但在当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历史地看,在“日不落帝国”时代,英国纺织品销往全世界,英镑成为与金银同等重要的商品价值度量衡。正是在英镑成为英国制造商品标价并承担结算功能基础上,英镑也成为当时煤炭和棉花等重要工业原料的标价和结算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迅速上升,“美国制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站稳脚跟并确立其全球领导地位,特别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霸权地位后,美元自然成为美国制造商品的标价货币。即便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解体,也难以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随着美国稳固了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标价与结算货币地位,美元也顺理成章地承担起“美国制造”及全球其他重要工业品原料的标价与结算货币。
还有,21世纪以来,碳排放交易发展迅速,并有望成为全球新的大宗商品,尽管欧洲较早展开碳排放交易,但至今碳排放交易在全球工业领域中仍未形成标准,致使欧元的国际化进程遭遇一定挫折。但随着当前欧洲积极介入北非战事,预计欧元有望与美元共同成为国际石油的标价与结算货币。
相形之下,日元之所以最终未能成为日本制造工业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是因为迄今日本的工业体系和军事力量都从属于美国,这决定了日元不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日本制造”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当然,日元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是实现了成为日本制造商品的标价与结算货币,如日元在特别提款权中比重随着其所占全球贸易额中份额的上升而逐步提高。(www.xing528.com)
可见,只有当一国工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主导权时,本国货币才能实现为本国制造的出口商品进行标价并承担结算的货币功能,进而成为其他主要工业品资源的标价和结算货币,最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收取本币的铸币税。
反观中国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出口赚取外汇,以获得本国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和资本积累。这一发展战略决定了当前中国的工业体系从属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也意味着目前人民币很难实现作为“中国制造”出口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
这是因为,当“中国制造”商品的标价货币为外币时,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下所积累的外汇储备就形成了中国对外商品索取权,但这一对外商品索取权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工业主导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如果货币宗主国出现通胀,将降低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如重要工业资源价格上涨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实际缩水。所以,一旦一国工业体系处于从属地位,本币自然难以成为本国制造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这使得出口导向经济体在当今全球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目前中国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在欧美国家主导当今全球工业化体系中,欧美货币易于成为全球重要工业资源的主要标价和结算货币,人民币自然难以插足其中。笔者认为,未来人民币要想成为“中国制造”出口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首先必须摆脱目前奉行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其次是中国工业体系应当逐步摆脱来自欧美工业体系的束缚与控制,形成具有全球主导影响的本国工业体系。当然,推进这一发展进程还“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或要求中国在国际购买中能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支付或结算。为此,中国需要积极发展境外人民币货币和债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流通与贸易结算创造市场条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交易和结算范围,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
上述分析可见,一方面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以此确立中国具有全球主导影响的工业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人民币还必须肩负起历史责任——逐步成为“中国制造”出口商品的标价和结算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