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认为,与分析“气”的时候一样,关于“道教是什么”这个本次会议的重要论题之一,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加以阐明。
日本学界进行过长期讨论的与道教相关的重大问题是,“道家”和“道教”是相同还是不同?可以极为简略地讲述这个问题:中国和欧美视道家和道教为同义词。因而,在欧美,道家和道教都用Taoism一个词翻译。但在日本学界,认为“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直至十几年以前都作为不同的东西加以区分则是常识。按照日本式的区分,“道家”是指公元前的老子、庄子等哲学家团体的词语,“道教”是指公元后以张(道)陵等道士为开祖的宗教集团的词语,因而“道家和道教两者之间没有历史的关联”。
但在中国和欧美学界,则不承认日本的这种割断道家和道教的观点,认为(即使因时代而有所变化)两者之间是具有历史关联的。
我年轻时也曾毫不怀疑地信奉日本式的区分。因为被日本的前辈学者(多人)灌输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和欧美的看法,是“因为不太了解道教才会这样说的”。在10年以前,最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中国学者认为道教是迷信而对其不具有学术的关注,实在不懂得道教;欧美人“因为是外国人”,所以不太了解道教。
但是,仔细地阅读文献,逐渐就会发觉,日本前辈学者的看法是错误的。
因先入之见而导致的偏见是可怕的(关于这种偏见的来源,参照本节最后的解释)。
可以说,仅仅依据日本前辈学者的意见,即以相当“独断”的方式,欧美学者暂且不说,甚至否定了中国学者的见解,是性急的浅见。我以为,大概在以往的日本和中国(不,现在也许还是这样),首要地重视、探究语言意义的研究不多。其证据如已述及的,直至最近,在出版的有关道教的中国词典和研究著作中,还没有历史地梳理“道教”的语义演变的研究成果。
这里我仅简明地提出结论,“道家”和“道教”的用语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词在文献中是如何使用的?在文献上历史地考察一下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两者显然是同义词的事实。
从几种证据文献来看,道教一般是称为“道家”的。其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公元前4世纪初的著作《抱朴子》外篇中写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于道家。”不用说,被认为是属于这个“道家”的神仙(公元前的最初用例曾写作“神僊”)、养生、延年等,是指道教的各种术。
其后的《魏书·释老志》,是公元5世纪道教概论性著作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其中也称道教为道家,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叙述了张陵以来的教义传统而)写道(文中虽有“清整道教”之语,但这个道教只是“道之教”的意思,并非宗教教团意义上的道教):“(在拜访寇谦之时的车马上)旗帜皆为青色,乃从道家之色。”
在现代,像这样把“道教”写作“道家”的例子,在中国史上不计其数。
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关于道教的总论。在这部中国最后的王朝清朝敕命所撰书籍目录中,不使用道教一词,而是用“道家”来概括有关道教的书籍的。
“道家、道教是同义词(synonym)”,这不单是某个人的解释,而是上述文献所揭示的事实。所以,道家、道教为同义词的看法,现在是不可否定的。就是说,中国、西欧学者的传统观点是恰当的。
虽然冒昧,但我认为,日本前辈学者陷入“道家、道教是不同之物”这一错误理解,其首要原因,实际上在于从现代世界的视角来解释古代这一点。即“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这种分析方法,是从哲学与宗教相区分的现代人观点出发的。但是公元前的汉族人,是不是区分了哲学和宗教呢?有区别的必要吗?在古代社会,今天所谓的哲学和宗教是合为一体的。只要读一读《史记》封禅书等公元前史书中有关宗教的文献,就会明白这一事实。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道家称为道教呢?”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道家和道教不同这一日本学者的观点才会通行至今。我对这一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属于“道家”这一团体的人,到5世纪后半期自立为“道教”,在对外(即相对于儒教和佛教,并且在比较中)自称的时候,如对抗儒教和佛教,叙述自己作为道家的优越的时候,逐步把自己的团体称为“道教”。
这个解释是有证据支持的,所以稍加说明,即公元前已有“道教”一词,但那不过是“指某种道之教”,是可以加在任何教义之上的普通名词。如“道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的《墨子·非儒篇》,但其意义不过是指当时流行的儒家的“道之教”而已。
而在道教作为一个宗教集团与佛教和儒教形成对立时,就公认地被称为“道教”了。其最早的例子,是5世纪后半期顾欢(约402—约483)所著《夷夏论》的下述说法:
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南齐书》卷五四
这句话分明是道、佛二教的比较论,将道教与佛教并列对置。在这种场合,是不称为道家,而称为“道教”的。(www.xing528.com)
像这样,作为与其他宗教相对时使用道教一词而代替道家的证据,6世纪《灭惑论》(大正藏五二,第49页下)中的下列文字可谓最佳:
三破论云,道家之教之妙者,在于精思而得一,无死而入圣。……灭惑论云,三教真伪焕然易辨。其佛法练神,道教练形。
上文中,假托齐道士张融所著的《三破论》使用道家一词,而刘勰则使用道教一词加以反驳。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与张融不同,刘勰不局限于道家,而是把视野投向儒教、佛教、道教的“三教”,在与“佛法”比较讨论时使用了道教一词。
就是说,“道教”一词,在与儒教、佛教比较谈论时,就代替“道家”而被使用。支持我这一推理的,是紧接着上引文字的如下一段话:
按道家立法,其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以太上为宗。——同上第51页中
这里与上文不同而使用了道家一词,但与现代的道教意思相同。
就这样在与儒教、佛教比较的时候,或意识到儒、佛二教的存在而讨论的时候,就代替道家而使用“道教”一词。《道教义枢》、唐末的《道教灵验记》等书籍的名称,也无疑是这种情况下的命名。
道家和道教的差异,只是“使用上的差异”,而没有至今以来许多日本学者所认为的那种意义上的差异。
以上所说“道家”、“道教”相区别的问题,是日本与欧美道教研究的最大差异,故这里先用英文阐述我的观点,然后通过简明易懂的图示来说明。
As is evidenced by related original texts quoted above,the two terms daojia(道家)and daojiao(道教)differ not in meaning,but in usage.daojia is a commonly used expression to indicate Taoismas a whole,while daojiao,an expression synonymous with daojia,has been used for demonstrating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aoism(quite frequently with sense of superiority to other religions) since the fifth century A.D.when a religio(n)us group calling themselves Taoists was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a state cult.These terms are similar to the expressions of rujia(儒家)and rujiao(儒教),and of fojia(佛家)and fojiao(佛教).
详见《什么是道教》(收入平河出版社1983年2月初版《道教Ⅰ》和雄山阁1996年初版《选集·道教与日本》1)。同时希望能参照国书刊行会1977年3月出版的酒井忠夫编《道教的综合研究》、本书所收拙文《“道家”和“道教”的系谱和异同点》、以及1994年3月出版的《道教辞典》中的“道教”条等相关文章。
道家和道教两个词的差异,是“使用上的差异”,这也可以通过与“佛教”、“儒教”两词用法的比较而得到说明。中国的历史学家称佛教为佛家、儒教为儒家,这样称呼因不同情况而定,“佛教”和“佛家”在意义、内涵上是没有差异的。
从以上所举事项中明显可见,日本学者中流行的、区别“道家”和“道教”的观点,终究是难以通用的。而我认为,如果至此再三阐述的我的解释是正确的,道教研究史上有关“道教”一词的悬而未决或仍然被误解的几个问题,是能得到合理解决的。
反过来说,如果遵循认为道家和道教存在质的差异而严格区别的日本式解释,就必须把道家和道教看作各自不同的集团。这样的话,就必然在文献上遇到种种矛盾,不得不作出勉强的解释,结果,或迟或早会在学术上留下破绽。
描述道家(道教)从老子发端直到公元5世纪的传统的历史的,是《魏书·释老志》,是《隋书·经籍志》。是否将其作为史实来相信这一历史,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不能否定这一事实:对于两书把“道家(道教)的来源上溯到老子”的记述,当时的汉族人是相信的。
因而,现在,不把“道家”的语义纳入视野的道教史,是偏颇的、非学术的(虽然区别道家和道教的旧观点,至今在日本还存在)是落后于时代的,至少是在世界学术界不能通行的看法。
顺便说一下,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也有许多以道家指称道教的情况。在丛书类的注中可以看到其例子。把道家、道教作为不同种类加以区分的观点,实际上是日本道教学会首届会长福井康顺发表的(参见平河出版社《道教Ⅰ》的《什么是道教——诸学者的考虑》之[9]),仅仅是日本学界的区别。福井康顺最先在“如果勉强区别的话”的附加条件下,把道家解释为“哲学的道教”,把道教解释为“宗教的道教”。但其他日本人在使用这一解释时,不知不觉就脱离了条件,而仅仅记住了“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的区别,说出条件的本人自己也忘记了条件,晚年毋宁说是固执于区分了。
即使有“如果勉强区别的话”的条件,如本文所述,因为附加了错误的条件,所以福井康顺的观点本来就是错误的。但在国外青年研究者中,最近也有人就如同是自己的观点那样谈论已成为过去的这种区分。希望他们不要停留在摆弄道理的巧辩上,而要在大量并且正确地阅读汉文资料上作些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