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气的种类和定义?

什么是气的种类和定义?

时间:2024-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使用比较的方法,什么是“气”这一问题就难以解答。虽然会议是把回答什么是“气”问题并给出定义作为目标的,但是,我逐渐认为,会议实际上是在讨论气的“种类”有哪些。这样认为的理由如下:面对的是什么是“气”的问题,实际上却常常回答说“气有气分、气风、氛围气”。就是说,“习气”意为“成为习惯的、潜在的力量”。以上是我对“什么是气”的设问做出的结论。

什么是气的种类和定义?

利用比较方法而结出果实的,是我关于“气”的一系列研究。如果不使用比较的方法,什么是“气”这一问题就难以解答。

1974年春开始,整整4年间,以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者为核心,召开了有关“气”的研讨会,围绕“气”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会议是把回答什么是“气”问题并给出定义作为目标的,但是,我逐渐认为,会议实际上是在讨论气的“种类”有哪些。这样认为的理由如下:面对的是什么是“气”的问题,实际上却常常回答说“气有气分、气风、氛围气”。但我怀疑,这只是说气有这样那样的种类,将气“分类”揭示出来,并没有“定义(分析)”气。

但是这也并非毫无道理之言。汉语基本上是表意文字,所以只要用汉语思考,即使能够进行语义的“分类”,也不能由此进一步深入内部达到“分析”的层次。

要进行“定义”,就必须遵循西方逻辑学的定义方法。但欧美语言是表音语,所以能够以罗马字母把读音分割开,“分析”意义,进行定义。但“气”不是表音词,而是表意词,已经用这一个字表达了意义,不能再进一步深入内部探索意义了。就是说,在我看来,最终是不能用西方逻辑学来讨论“气”的定义的。

那么,怎样才能给“气”下定义?我就想:“与其他语言做一个比较怎么样?”于是又想到了“比较”的方法。

这样,为了进行比较,就把汉译佛典作为资料。

汉译佛典是把表音文字的梵文转换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以,如果汉译佛典中出现了“气”的译文,也许就可以通过分析与之相对应的梵文,揭示“气”的意义——我沿着这一思路作了种种考证,研究结果在1975425日东京大学研究会同仁的报告会上作了报告。

以文章的形式发表,是19783月出版的《气的思想》(东京大学出版会)中的《儒佛道三教中的气》和《西方文献中“气”的译语》两篇论文。拙论此后又在19907月李庆译《气的思想》和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用汉语被作了介绍。

这里只谈谈其结论部分,大体如下:

(1)在公元前的所谓“诸子百家”中,与其他学派相比,可以看作道家特征的,是“对气的重视”。“气”在道家(后来的道教)那里比在儒家中更受到重视。从公元前道家一系的经典中,逐渐扩展出了儒、佛两教“气”的思想,在中国整体上形成了“重视气”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道家作为国教(即道教)形成的公元5世纪之后更加强烈。

(2)中国佛教的初期阶段(公元1世纪到公元7世纪前后的汉至南北朝时代),汉族人创作的佛典另当别论,翻译过来的汉语佛典中,几乎没有使用“气”这个词。这一事实意味着,在翻译梵文经典时,与“气”的概念相对应的梵文是没有的。

进一步应注意的是,不仅在翻译印度语言的意思时,而且在音译时也几乎不使用“气”这个词。

把外国语言(梵文)的意思翻译成汉文时,甚至连音译的时候,都几乎不使用“气”这个词,这说明,“气”这个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概念,在翻译中是不能使用的。(www.xing528.com)

反过来看上述事实,出现“气”这个词的经典,甚至可以看作是受道家(道教)影响强烈的汉译经典,或(并非纯粹的印度佛典的)汉族人的创作。

(3)这里的问题()是“习气”这一译语。上面说过,翻译印度佛典时几乎不使用“气”这个词,但“习气”则出现在译语中,成为例外。不过,必须注意,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原本是没有的,是将印度语的原文vāsanā翻译为汉语时创造的词语。

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将印度文献翻译为汉语时,在唐代之前几乎不使用的“气”这个词,为什么在翻译vāsanā时例外地被使用了呢?我想,在印度语原文中,包含着汉译时即使讨厌也不得不使用“气”来翻译的要素。

按照这一思路研究一下“习气”一词的形成,就会明白:例如,习气即是“有了烦恼和困惑,而即使在它们消失以后,在无意识()仍然潜在地残留的情绪”或“过去行为的习惯性潜在遗留作用”等。这就像长期被锁住的囚徒,即使从牢狱中被释放出来,还是习惯性地、无意识地拖曳着双脚行走,或类似从香囊中取出香料之后,囊中依然残留着香味。

就是说,“习气”意为“成为习惯的、潜在的力量”。“气”对应“潜在的力量”。

这样,如果作浅显的解释,就可以得出结论说:“气即是指代不可见但不断运动的力量的词语”。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气”的设问做出的结论。

关于“气”,中日双方学界至今已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通行的观点,认为气是某种物质,“是像空气那样的东西”等。但是,说“气就是空气的气”时,因为空气一词中使用了“气”,所以不是对“气”的解释,而成了所谓冠冕堂皇的循环解释,不是正确的答案。

而且,思考一下“什么是气”马上就会明白,气并非触觉可及的物质,因而会提出气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中日学界引起讨论。但如果(按照我在上面提出的程序)解释说:“气即是不可见但不断运动的力量”,就会得到清楚的概念。

运用这种解释,就能很好地理解带有“气”的词语。如“毒气”或“香气”,如果只有毒或香一个字,是极为抽象的。但一加上“气”字,就能感受到活动,就会形成毒发挥毒的作用、香散发香味的气氛。

随着时代的推移,语言是不断附加上各种各样的意义的。因此,“气”这个词有时也不一定只能用上述基本含义来解释。但我认为,如果不偏离上述基本意义,许多有关“气”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以上本章所述“对气的重视”等,实际上在20年前已经以论著形式发表,中国大陆也出了中文译本,平河出版社《道教词典》的《道教》及其他条目中也有表述。总之觉得是我所持的见解,不用向参会的专家们谈论,最初没有报告。

但是,我意外地注意到并感到愕然:在学会中现实也并非如此。如果保持沉默,我的优先权就要被侵犯,所以决定在这里发表。日本不太重视“优先权”,这是学者的生命线,所以对此感觉迟钝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