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从模仿佛教出发而形成其轮廓的宗教。虽然自14世纪末的明代以降,道教独有的理论、礼仪增加了,但这之前,模仿佛教的教理和组织,或者将其改头换面构成理论,基本上就是道教的手段。试看以下数例。
1.《道藏》的构成
首先,第一个例子是相当于佛教《一切经》的《道藏》的构成。《道藏》是道教经典的集大成,由“三洞四辅”构成,15世纪中期出现的现行本《道藏》的构成如下:
道藏首先分为称作“三洞”的大类——洞真、洞玄、洞神,而这三洞又分别细分为以下十二类:
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四辅”是辅佐三洞的经典,是三洞之后的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的名称。
南宋末的《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解释以上“三洞四辅”的形成,大致作了如下论述,其中出现的“天尊”是道教最高的一神格:
天尊见人民遭受水火刀兵、不能摆脱轮回之苦,觉哀怜,大开方便之门,演道而为经,谈玄(深奥之教)而立教理。故元始天尊先说《天书云篆》,道君和老君继其后而说《宝笈琼章》,遂成三洞真经。(这三洞中的)洞真演大乘(通向得救的大工具)上法上真之道,洞玄演中乘(中等的工具)中法九真之道,洞神演小乘初法九仙之道。三部共一百九十三万四千三百八十卷,秘藏于玉琼玄都。这三洞真经又分为四辅,太玄(部)为洞真之辅,太平(部)为洞玄之辅,太清(部)和正一(部)为洞神之辅。以上七科,号为三洞四辅。
这段《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的文字,刻于南宋末至元十二年(1275年)9月所立石碑,附于《道藏阙经目录》卷下(道藏1056)末尾。
这样就可以看到,“三洞”构成道教的骨架,三洞分别相当于佛教所说的大乘、中乘、小乘,借用“乘”这一词语,来解释道教经典的三个层次。“中乘”是佛教中一般不太使用的词语,作为佛教用语是指绿觉乘。
2.道典的构成
汉译佛典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即现代语言所谓序论、本论、结论三层次构成。这种看法,即“三分科经”,自古以来一直被注释、讨论着。具有这种形式的佛典,被认为是正统佛典,换言之,就是非中国创作的印度传来的经典。
佛教经典的这种划分方法,据说创始于4世纪的道安(也有认为是7世纪初吉藏所创的观点)。这种划分方法在事实上的流行,似乎是在5世纪中国南方的刘宋王朝以后。这里不把“三分科经”的起源作为问题,所以不深入探讨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而讨论道教也引进这种划分方法的问题。《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释的《解义》是其典型的例子。
其序论《悬义》(道藏186,一丁)的开始这样说:(www.xing528.com)
三洞本作一乘的教典,大科分为三。一为序分,二为正宗分,三为流通分。
接下去叙述了道教经典“三分科经”的方法,只要看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用语就知道,这显然模仿了汉译佛典的“三分科经”的形式。
按照《解义》跋文(道藏186,五丁)的说法,蒋靖庵在校订本文后,天庆观道士董思靖于南宋十二年(1252)撰写跋文的,即是此注释。若如此,则序论《悬义》之文,与佛教经典开始采用“三分科经”的4世纪,就有800年的相当大的时间之差。或许完全能够推想,在这期间,同样的道教版“三分科经”出现了很多。
顺便说说,这个经典的原型,可能是5世纪初陶弘景或其一派所创造的,就是说,它是具有非常古老传统的道教经典。
3.礼仪
愿诸众生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和南圣众
此偈文,是任何佛教徒都暗诵的《七佛通戒偈》。形成于印度,4世纪后半期翻译为汉语,以与前面的十二个字相同的偈文开始的礼仪,也可见于道教礼仪。这载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八(道藏282,一一丁b),是法师上香,面朝东而立,辞三宝时唱诵的下列偈文:
愿诸众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常生中土不堕边方六道蒙恩丰都罢对遍礼十方得道真仙一切圣众(结束并“一拜”)
行间小注中有“此杜广成之义”,广成是唐末著名的道士杜光庭的赐号。因此这大体上可看作是唐末9世纪的礼仪。
如果对这一礼仪作一说明的话,礼仪中出现的“三宝”,非佛教的“佛、法、僧”,而是指“道、经、师”。“三宝”在道教中还有别的意思,但在仪式的场景中,可看作是指上述三类事务。
说到礼仪,佛教和道教的深刻关联,可以最具体地在道教的“护符”中看到。我认为,道教的咒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是以“……急急如律令”结束的所谓中国的护符及其变化。这个“如律令”中,如在《太上三洞神咒》卷一(道藏33)中所见的例子,也有出现“如太乙元君律令”、“如火铃大师律令”等词句的情况。第二是有关雷的威力的咒文,同《太上三洞神咒》卷二(道藏33)中出现的“运雷咒”和“九天动雷咒”等,即是此类。这是中国道教的神名与印度密教的混用。第三是《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七一三丁中类似于佛教密宗真言的咒文。只是道教的真言通常是一个一个词语都附上口部偏旁,因而难以全部印刷出来。
以上三类混合的典型例子(遗憾的是,由于印刷技术上的困难,也不能图示),见于斯坦因敦煌文书(Stein 2498)。这是一本有19种佛教真言的文书,道教的护符混合书写于其中。
也有这种情况:在举行仪式时成为崇拜对象的佛像中,道教的神像一起被祭祀。如1953年西安市郊外出土的“四面造像”(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即是此类。正面雕刻着五尊道教神像,背面有五尊佛像,两侧的上、下各有佛教、道教尊像两尊。但是,如果不具有专门知识,要判定是道教像还是佛教像是不容易的。明显可见,从唐代的10世纪时期,佛教和道教已经并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