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艺术家之激情:红酒的催化力

艺术家之激情:红酒的催化力

时间:2024-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家的催情剂对于艺术家而言,酒精无异于重要的催情剂。艺术家们大都离不开激情,因此也就离不开酒。不过,像凡·高这样手不离杯的艺术家也不多。他不会像同时期的那些艺术家们一段又一段地恋爱。尽管如此,他对艺术依旧执著。他要让红酒成为自己激情的催化剂。引用罗曼·罗兰的原话:“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发挥笔墨所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感情和思想。”

艺术家之激情:红酒的催化力

艺术家的催情剂

对于艺术家而言,酒精无异于重要的催情剂。

它能催发激情。

它能爆发灵感。

艺术家们大都离不开激情,因此也就离不开酒。

毕加索这样几乎只喝水、偶尔饮酒的艺术家毕竟不多。

不过,像凡·高这样手不离杯的艺术家也不多。

有人甚至说:凡·高到了巴黎后便中了红酒的魔咒。

此后,酒与他就如形影相吊,陪伴他走到生命的尽头。

凡·高平日的生活就是孤独、贫穷、痛苦的同义词

■ 《凡·高自画像》。凡·高在第一次精神病发作时割下过自己的耳朵。

他常常要为弄到画布、颜料奔波辛劳。

他不会像同时期的那些艺术家们一段又一段地恋爱

他能做到的,便只有光临妓院排忧解烦。

生活的压力为他罹病播下种子。

尽管如此,他对艺术依旧执著。

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曾经说:“为了它(绘画),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凡·高对于绘画从不放弃。

他总是一边喝酒,一边绘画。

一面,他喝着便宜的红酒与苦艾酒,吸着劣质香烟

另一面,他用浓烈的红色、黄色、蓝色描摹感悟的事物。

他饮酒是为了绘画。

绘画则令他的生命释放异彩。

而酒也可以让他从生活的苦难中获得解脱。

有时,他甚至会将画笔放到酒里搅动。

这或许就是他缓解内心惶恐的办法吧。

他十分善良十分热情。

画家高更是他的朋友。

但他并不像高更那般冷漠与玩世不恭。

他曾在比利时的工厂当了半年的传教士。

他的目的是想为穷困的人们送去帮助。

结果呢,却最终为此被工厂开除。

由于亲身经历使然,凡·高非常同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铃鼓咖啡屋里的女人》的模特便是他经常光顾的铃鼓咖啡店的老板。

画面中的那个女人眼神空洞,漫不经心。

可以看出她非常疲惫。

《夜间咖啡屋》展现的则是一种颓废的气息。

画中人物迷醉慵倦。

在他生前唯一卖出去的一幅画就是《红色葡萄园》。

而在他死后,一幅《向日葵》画现在居然可以卖到几千万元。

喝酒画画或许耗尽了他的精力。

在画过《乌鸦飞过的麦田》之后,他在麦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年,他只有37岁。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写了纪念凡·高的诗。

“他生下来,画画,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音乐巨匠贝多芬也是好酒之人。

贝多芬被视为一位旷世奇才。

他的音乐自诞生之日,便伴着人类历史走到今日。

毫无疑问,它还将历史继续走下去,直到永远。

大文豪雨果曾经说:“生命是伟大的,但勇于献身的人更加伟大,即使他处境困难,但也能平静处之,并且,他的不幸也是幸福的。”

贝多芬便是这样有着伟大生命的人。

他热爱和平

他十分执著。

■ 绘画《红色葡萄园》。

■ 餐桌上的红酒。

他不向困难低头。

虽然命途多舛,但他却有着坚强的意志与之搏击。

这些特质都引领着他将自己的音乐走向巅峰。

贝多芬一言中的:“音乐是我的灵魂。”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音乐中,红酒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

有时,红酒像情人

就在痛苦孤单的时候,它仿佛纤纤苏手抚慰他的心灵

有时,红酒像军乐队。

就在沮丧气馁的时候,它为他吹响号角,鼓起勇气。

身为德国人,贝多芬父子自然无法抛弃对红酒的这份深情。

不过,贝多芬虽然好喝红酒,但他不像父亲

那是一个落魄的音乐人

酗酒,几乎为酒丧失了理智。

贝多芬自小便要照顾酗酒的父亲与兄弟。(www.xing528.com)

这便是他童年的痛。

这也是他人生痛楚的起点。

但他的嗜酒却另有原因。

他要让红酒成为自己激情的催化剂。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遗言竟然送给了那位送酒的人。

他说:“真可惜,来迟了!”

巴尔扎克曾经讲:“我们不是在激情中早夭,就是在麻木中终老。”

显而易见,贝多芬正是前者。

这份激情令他的音乐声震寰宇。

这份激情令他的生命绽放异彩。

他一共创造了10部交响音乐。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第九交响乐中的《欢乐》。

那可以算是他的巅峰之作。

艺术大家罗曼·罗兰在评述第九交响曲时曾写下如此文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 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

罗曼·罗兰文字里提到汇流点。

这是两条大河的汇流点。

一条来自名声显赫的诗人席勒以及他的《欢乐颂》。

而另外一条则出自贝多芬,出自他那伟大的交响音乐。

贝多芬对席勒推崇备至。

这个作品的产生用去了他31年的时间。

这个作品无疑是他用心血酿成的。

他修建了一座音乐史上里程碑、永久的里程碑。

1924年,《第九交响曲》得以首演。

首演的地点是维也纳科隆特纳托阿剧院

此时,贝多芬早已失聪多年。

他在台上担任副指挥。

但那只是个虚职。

毕竟他根本没办法听到任何声响。

■ 贝多芬像。

在罗曼·罗兰的《巨人传》中写到:贝多芬坐在酒店的一个角落,叼着烟斗。

有人要同他讲话时他就会掏出纸笔。

如此看来,他的耳朵是什么都听不到的。

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听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可背对着观众的贝多芬却仍旧呆立着。

联想起他的失聪与如此的天籁之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的眼里满是泪水。

他曾被五次请到台上。

这突破了一个极限。

当时,对宫廷音乐家的表演最多只能鼓掌3次。

引用罗曼·罗兰的原话:“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发挥笔墨所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感情和思想。”

“音乐与思想从来不牺牲自己,而是相互使对方丰满。”

“第九交响乐就是诗与音乐、音乐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1785年,席勒写出了《欢乐颂》。

《欢乐颂》以欢乐、仁爱、和平为主题。

“欢乐啊,诸神灿烂的火焰啊,乐园的少女们。被世上的习惯所残酷分开的,又被你的魔力所凝聚.当你那优美的翅膀停止搏击时,人们重新结为兄弟。”

“成为朋友的朋友多幸运,获得善良的女人,让我们同声来欢庆,世界上只有一个属于你的灵魂。但是,没有这资格的人,哭泣着、悄悄地从我们的人群中出去吧!”

“通过天空宽阔的路,太阳欢快地飞行,弟兄们啊,你们也要走你们的路,像那迎接胜利喜悦的英雄。”

“无数人互相拥抱,把亲吻赠给全世界。弟兄们啊,在那星幕上必有慈父在那里。”

《欢乐颂》是席勒在德累斯顿地区一个美丽的葡萄园中写就的。

葡萄园边,大河奔流。

美景美不胜收。

这些都是促成他写下这首诗的因素。

《欢乐颂》的另一创作源泉则来自席勒同挚友克里斯朵夫·戈特弗利特·凯尔纳之间深厚的情谊。

次年,该诗发表在席勒主编的杂志上。

《欢乐颂》感动了很多德国人。

当年的波恩青年还将其尊崇为“盟约之歌”。

1791年,23岁的贝多芬决意为《欢乐颂》谱曲。

《欢乐颂》最吸引贝多芬的是里面的和平主题。

这与贝多芬的思想不谋而合。

他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想法,还源自对席勒那深深的敬意。

终其一生,他一直崇敬席勒与歌德

据说,《欢乐颂》最终完成地是维也纳玛雅家族葡萄酒庄的别墅

《欢乐颂》全球畅响,无形中也为玛雅酒庄增添了不少亮色。

就这样,席勒的诗与贝多芬的曲融合到了一处。

就这样,伟大的音乐与思想的力量融合到了一处。

就这样,红酒与人类精神巧妙地融合到了一处。

■ 维也纳葡萄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