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学思维与傈僳族语言习俗差异研究:探索保山学院教师论文

数学思维与傈僳族语言习俗差异研究:探索保山学院教师论文

时间:2024-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的思想方法与傈僳族的语言习俗差异研究郭秀清摘要:在近三年的民族地区教学情况统计与研究中,通过实验、观察、走访,归纳得出傈僳族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汉族学生在入学之前基本上已建立了数与物一一对应的概念,而傈僳族学生到入学后才开始学习。这一系列原因影响傈僳族学生的身心,也就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如汉族学生。

数学思维与傈僳族语言习俗差异研究:探索保山学院教师论文

数学的思想方法与傈僳族语言习俗差异研究

郭秀清

摘 要:在近三年的民族地区教学情况统计与研究中,通过实验、观察、走访,归纳得出傈僳族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提出一些提高傈僳族学生数学成绩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 思维方式 傈僳族 语言习俗 差异

一、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问题方面的差异

腾冲县猴桥镇总人数27 872人,傈僳族人数4 677人,占全镇人口的16.8%,全镇有小学阶段学生2 926人,傈僳族学生716人,占全镇小学人数的24.5%,全镇有初级中学学生1 329人,傈僳族学生199人,占初中在校学生的15%。在近三年的民族地区教学情况统计与研究中,通过实验、观察、走访,归纳得出傈僳族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是他们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认知差异。

(一)语感习俗的障碍差异

由于傈僳族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只有到学前班才真正学习汉语,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极差,在学习中数感的建立就落后于汉族。比如最简单的数数,1,2,3,4……汉族学生在入学之前基本上已建立了数与物一一对应的概念,而傈僳族学生到入学后才开始学习。1(提),2(尼),3(仨),4(哩),……学习中要将“提”与“1”,“尼”与“2”……互译,还要建立数与物一一对应的关系,增加了学习负担。就算知道“提”就是“1”,但是今天的“1”是一个人,明天说的“1”是一所学校,他们就理解不了。这就是他们语感、数感不强的原因。

另一方面,傈僳族的语言中好多语句都是倒装句,比如汉语“别淋雨”,傈僳语是“雨别淋”,汉语“运木料”,傈僳语是“木料运”。在汉语与傈僳语的翻译中,学生只会直译,不善于意译。这导致傈僳族学生对文字题、应用题难于理解。

例如:一根绳子长10米,剪去全长的img38,还剩多少米?

(五年级)

汉族学生列式: 10-10×img39

傈僳族学生列式: 10×img40

这就是傈僳族学生没有理解“剪去”和“还剩”两词所造成的。

由于语感、数感不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的印象不深,容易遗忘,这又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又如我们在练习课上讲的一个题: 80加上45的和除40与25的差,商是多少?作业中反馈的主要信息是“除”与“除以”这个概念的区分,所以就重点讲解此知识点。可是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懂,经过观察询问发现,原来他们还不理解“和、差、积、商”的概念。这就迫使我们用很多时间给他们补这些相关知识,从而出现要解一道题,就必须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补习相关知识的情况。

(二)数学方法上的分析差异

如在教学“比的化简”(北师大版六年级)时,老师用三种类型化简比:

他们说会做了,可是换个数值,他们又不会做了,比如:

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深入,太死板,不能举一反三,数学思维能力差。

再如:每个大花篮里放有玫瑰花40朵,百合花30朵。每个大花篮的花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他们反应不过来,不理解题意。

如果问题改为:每个大花篮里玫瑰花和百合花的比是多少?他们都会,可像题目中那样问,他们就不会,这是对问题中“按怎样的比搭配”不理解,根本原因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

有一位傈僳族老师也认为,教傈僳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汉族学生多数会深入去问“为什么”,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后举一反三;而多数傈僳族学生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题型要先“翻译”才能理解,于是觉得太累,就不去深入思考,也不喜欢提问题,从而学得很死板。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是否爱动脑的问题。由于不爱动脑,动手做题时就出现问题。

(三)数学思维上的差异

例如学习圆柱的体积。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得出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底面积×高”后,大家懂得了只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于是讲解例题: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3.14×0.42×5

 = 3.14×0.16×5

 = 2.512(米3)

在巩固练习中,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对于第一个图形的体积多数傈僳族学生不会算,原因是不知道半径,算不出来,要经过老师提醒他们“知道了底面积可以直接求了,不用绕圈子再求半径”,好多学生才恍然大悟。而汉族学生,对于类似的问题,很快就能算出答案来。(www.xing528.com)

(四)数学逻辑的抽象思维差异

“……比……多(或少)……”,“增加到”,“增加了”这一类的数学术语在傈僳族学生的意识里很模糊,弄不清这个关系到底是谁多谁少。特别是这些术语出现在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中,他们就更难理解了。

(五)环境因素的差异

傈僳族学生家庭教育跟不上。首先是周围的大环境里没有文化氛围,街头巷尾能见到的是喝酒、打麻将;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低,不会教育孩子,他们总是用消极回避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个别家长甚至将十来岁的孩子丢在家几天、十几天不管。所以傈僳族学生回到家里基本不做作业,也不看书学习,单靠学校的力量来教育他们,所以在学习成绩上很难提高。

另一方面,傈僳族的风俗、风气也影响傈僳族学生的学习。比如:早婚、初中辍学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系列原因影响傈僳族学生的身心,也就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如汉族学生。

二、对提高傈僳族学生学习成绩的建议

对于少数民族集中的学校,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探索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认知主体之间的建构和衔接,使教师尽快帮助学生搭建起认知的桥梁,并根据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尽快有效地找到连接点,最后围绕课标中的要求联系学生实际,适当地设计出教什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在小学阶段强化双语教学

在小学阶段,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双语教学,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不懂汉语,如果教师讲课只用汉语将使其无法理解授课内容,最终导致对整个学习不感兴趣。当然,进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教师如果不会听、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他们与学生进行交流就很困难,也就不知道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反之,如果教师对所教少数民族的语言很熟练,教学中用双语教学,既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认知水平,又用本民族语言翻译解释教学内容,让学生听清楚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小学知识掌握得好,进入中学学习起来也轻松一些,成绩也能有所提高。

(二)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给他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教师在课余时间要主动接触学生,经常同他们交往谈心,也要宣传国家、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用人政策上对少数民族的倾斜、照顾;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中,汉族与少数民族是一家人,大家在一起要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也要教育汉族学生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学生,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同学之间要正常交往、相互团结、共同进步。

(三)教学中提倡教师多鼓励少批评

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师不能因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对其放任不管,教师对他们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多关心、多帮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有耐心,教学中要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接受情况,积极主动地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打消他们学习数学的恐慌心理,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少打击,少讽刺,少挖苦,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进步要多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要及时指正、引导,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挖掘乡土教材资源

在课程设置上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有一些独特的针对性,各个学校也可以编制一点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对一些知识点编制一些符合本少数民族语言习惯的口诀和顺口溜,把一些书本上的城市语言,改进成他们地方的语言,引用他们熟悉的认知名称、地理环境来改编一些例题和应用题,让他们在理解上更加轻松容易。

(五)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育落后、地理环境偏远闭塞,要最大限度地配置一些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整合利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增进他们的多元化理解,要深刻认识到他们民族中的一些优良习惯和地方民俗、地方特色、民族特长是国家乃至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对这些遗产保护、学习、发扬光大是他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义务。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傈僳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语言交流

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处于偏远高山峡谷之中,造成他们语言上的交流闭塞,地方性语言、语调特别浓厚,给他们学习汉语带来客观困难。傈僳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的问题: j、q、x是舌面音;而他们均发音为舌尖前音,对z、c、s和zh、ch、sh他们在发音上基本无法辨别,也极易产生混淆;在前后鼻音上也分不清楚;音调错乱,对第二、第三声分辨不清。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他们学习汉语困难。汉字表达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特别是傈僳族语言的语序与汉语语序的不一致,这些习惯性错乱使学生很难理解数学题意,最终导致数学题意上的理解错误,进而出现解题错误或做不出来的现象。针对存在问题,要提高傈僳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还要从加强他们的口语训练方面努力,利用教育技术资源来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普及,逐渐使其养成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

上述分析和建议是笔者通过近三年的调查、实验总结出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领导共同配合,齐抓共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使用双语教学,使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乡土教材与标准教材配合使用,然后逐渐过渡到全部用标准教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科目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努力钻研。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地方的教师来说,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消极的学习,改变为“我要学”的热情、主动、积极的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才翰.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毛鸿翔.数学教学与学习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5]张浪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张嘉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