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山学院教师学术论文: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探索与创新

保山学院教师学术论文: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4-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从现存的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并用新课改的理念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及要求,探讨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发展问题。新课程目标的重建,要求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角色。教师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保山学院教师学术论文: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探索与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者教师发展刍议

张雪梅 段晓玲

摘 要: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课程实施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进程,因此如何落实课程实施者教师的发展就成为基础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现存的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并用新课改的理念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及要求,探讨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教育现状举隅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未来的挑战,审视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实施者在实施课程中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仍然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在新课改过去了快十年的今天,仍然存在对教学设计过于随意和所谓的个性化的不足,缺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支撑。重教的设计而轻学的研究;重知识技能的设计而轻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很好地统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操作有失偏颇;问题和作业设计缺少发展思维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以全新理念解读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实施者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的重建,传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而导致“内容本位、教师中心”,而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还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使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及特点。新课程目标的重建,要求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事实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互教互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并不否认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仍然存在而不是完全消失。必要的知识仍然要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是在具体教学的操作中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知识传授的片面性、齐步走、重视教师的教和问题的结论及知识传授的单向,转换为新课程下关注学生积极地学、因材施教、重视问题探究的过程及知识传授的多向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有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所以应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另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故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师还应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而事实上,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空白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更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他们有着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使教师由“教书匠”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者型的教育专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下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改革,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地位,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由教科书与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故教学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计划、讲解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的开发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从其他同学和教师身上学到比教科书中更多的知识。

(四)从教学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纠正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教学创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也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打破过去教师是“圣人”,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形象。改变以往不平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师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个角色的转换很不容易,但新课程下的中小学教师应努力去适应这个变化。

三、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发展(www.xing528.com)

(一)落实教师的发展应倡导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第一,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求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保护教师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师德的建设。新课程下提倡师生是“同学”关系,在教学中共同学习、进步和成长。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管理意识,作为教师同时应具有一种服务的意识,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因为教师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来体现的。人们虽然比较重视师生情感关系问题,并作了很多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人们一直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失去了追求教学艺术的基础。第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作为“人”的需要。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生理需要——如是否身体不适,黑板上的板书是否看得清,录音、教师授课的声音是否听得清楚,等等;但由于教学是一种需要智力、情感同时投入的活动,所以光注意学生生理上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求——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恐惧、压抑感,心中是否有太多的顾虑;更要关注学生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愿意倾吐心里话,他们是否愿意被人理解,得到信任,是否被人尊重和赏识;还要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学能否让他们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投入体验活动之中,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成就感,产生超越自我的愿望,等等。第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纠正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教学创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也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第六,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因素。作为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中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首先,快乐的因素会从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中来。学生与教师都是互动的主体。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教师要通过恰到好处的引导、启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其次,快乐的因素会从学生的观点、见解得到肯定中来。教师因注重对学生的观点、见解及时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对回答内容不够准确的,也应先肯定其中可取的部分,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动脑。再次,快乐因素还会从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中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新。教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有新意,应将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教学意义的文章讲出不尽相同的特色来,用自己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不凡的教学艺术紧紧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美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岂有枯燥乏味之理!另外,快乐因素还会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度)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快乐。再有,快乐因素还能从学有所成中来。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懂得了道理,提升了各方面的素养,取得了成绩和进步,自然会产生一种快乐感,这种快乐感、成就感会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基础教育实施者应在重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设计及教学策划、教学蓝图、教学预设,是课程实施者在一定的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教师角色及教学活动过程所作的整体的、系统的策划和安排。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赋予学习以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培养学科素养”、“构建主义学习观”等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在教学设计的要求上与传统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比,要注意以下几个转换:第一,从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技能而设计转向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第二,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第三,从经验性教学设计转向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教学而设计。第四,从一直是点位线索的教学设计转向三维目标整合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第五,从根据教材体系内容的教学设计转向从学生经验出发,根据认知过程与发展规律融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设计。

(三)教师必须进行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才能更好地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新课改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依据的观念、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要及时发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偏差,并及时修正。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是教师提升境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也不是机械地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或上级的要求来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教材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的创造性反思,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只有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反思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反思总结法。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灵感顿悟,对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的理解,关键事件……)二是对话反思法。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三是录像反思法。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四是教学后记法。教学实施后,通过写教学后记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这是课程实施者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五是自我说课法。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关键的因素在于课程实施者是否能够按照新课改理念贯彻实施教学的一系列活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办学中,基础教育中应把教师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来抓,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发展了,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晓辉,周娜,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魏国栋,吕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