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的人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义

孔子的人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义

时间:2024-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孔子的人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周鑫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的人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义

孔子人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周 鑫

摘 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他的思想历来是后世所汲取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今天我们将从科学与人本两个维度来对孔子的儒家美学思想进行新的解读和分析,从生活美的层面、艺术审美的层面以及自然审美的层面来进行多方面的观照,力求更加全面地把握孔子人生美学的全貌,重构孔子人生美学的审美价值,为现代人探索走出现代性的生命困境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关键词:孔子生活审美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人生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和人生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中国美学最为独特的品格就是对人与人生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所谓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也即一种心灵境界与审美境界”[1]。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不仅表现在《论语》中,不仅表现在他提出的一些艺术理论思想中,更表现在他作为一个对生活、艺术和自然的美有着丰富感受的人的鲜活人生之中。他不是古板迂腐的老夫子,而是注重从低层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到高层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的建构、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注重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的一个实现了生命最高价值和完成了人生美学书写的智者。下面我们就从审美活动的几个基本领域对他的人生美学思想进行一个梳理。

一、生活审美层面

孔子的美学思想,始终是与他复兴周礼的治国理想以及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人格完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孔子看来,“礼”的核心就是“仁”。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也从“礼”出发进行了规范,并通过自己一言一行的实践,诠释了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个动态过程,他刻意地把日常生活上升到一种审美的层次,并在自我修养的各种规则中默默完成了对自我生存方式和生活审美品格的塑造。

衣食住行是人最低生存的必需品。在这些方面,孔子一方面提倡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另一方面,也并不排斥舒适得体的生活。举例来看,在衣着方面,他曾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用今天的话翻译出来大概就是说:君子不用黑色做衣服的领子、袖口的镶边;不用红色、紫色的布料缝制贴身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细不等的葛布单衣,一定要把外衣穿在外面;黑色上衣配羔裘,白色上衣配鹿裘,黄色上衣配狐裘;家居所穿的皮衣较长,但右袖短一点;睡觉一定要盖被子,被子长度为本人身长的1.5倍;坐垫要用狐皮厚毛做成。这段话涉及了服饰的颜色搭配、面料、品质、舒适度等多个问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很有审美品位,日常的着装也一定是色彩协调、庄重典雅,并符合“礼”和君子风范的。

饮食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寝不言。”大体说来就是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烹饪不好的也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不吃,肉食不多吃,吃饭不吃过饱,饮酒以不喝醉为度,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就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享受美食但不过度,以礼节欲,正是保持身心健康之道。而对物质欲望不过度放纵和追求,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维护和对道德的一种长养。

二、自然审美层面

孔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精神的灌注,在面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时也每每能悟出人生哲理,或者说他常能用一种道德人格的眼光来对自然物进行欣赏和体味。他提出过几个观点:

(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命题,最典型地反映了他山水审美的观念,揭示了知者与水、仁者与山之间的互相对应的审美关系。知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奔流不止的“动”的特征,而知者敏于思考,捷于行动,也具有“动”的特征,所以“知者乐水”。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具有阔大宽厚、岿然不动的“静”的特征,而仁者厚重沉稳,同样具有“静”的特征,故而“仁者乐山”。后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段话作出了解释,他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的话可谓精到地解释了孔子的原意。

(二)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在《荀子·宥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卑下,倨勾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水是君子拿来类比道德的。水普遍地施与而没有私心,这一点就像是德;所流到的地方可以长养万物,这一点和仁相似;水的流动总是循着低处,遇到曲折的地方也能按照一定的理路流动,这一点很像义;水遇到百丈高的溪涧也毫不迟疑地跃下,这一点就像是勇;浅的地方流过去,深的地方又不可测知,就像智;水看起来很潺缓,但却能慢慢地达到,就似察;面对恶势力的阻挡丝毫不退让,这就像是贞;洗涤杂物污垢,这像善化育万物;水的流动总是和地平面保持平行,就像正;水充满而不求多,就像度;水流动必定有方向,像意;所以君子见到大水必将观之。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构成自然界的美是那些能使我们想起人来(或是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这和孔子自然审美观的核心“比德”很类似。在孔子看来,水这样的审美对象,能唤起某种人生体验,激发某种道德的人格力量。从水中所观照出来的德、仁、义、智、勇、贞等等正是人应有的美德。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自然审美中,善于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操和道德意义,这样欣赏自然万物便成了欣赏道德人格、完美人性的审美活动,也成为人自我反省和进行精神净化的方式。(www.xing528.com)

三、艺术审美层面

(一)酷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在孔子平时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艺术。他特别爱好音乐,喜欢歌唱和抚琴。《论语·述而》记载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说明除了少数悲伤流泪的日子外,孔子是经常歌唱的。他还认真学习唱歌并经常与别人一起和歌。在他临终前七日,他“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家语·终纪解》)除了唱歌,他还师从当时的名师师襄学琴,非常勤奋努力。人格的修养和艺术的陶冶,使他能够在身处困厄壮志难酬之时,仍然从容淡定,付之琴弦。在《孔子家语·在厄》中就记载着:“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黎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绝。”可以说,音乐与孔子相伴一生,在他的生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休闲娱乐放松自我的工具,更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精于艺术鉴赏

孔子不仅喜爱艺术,而且也深解艺术的规律与效用。不仅会弹琴唱歌,并且更精于音乐及艺术鉴赏。他评论当时的《韶乐》和《武乐》,说前者尽善尽美,而后者只尽美未尽善也。《论语·述而》篇中的刻画更为生动:“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的优美竟使他达到了食不甘味的程度。而只有精通艺术鉴赏、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够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鉴标准,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出了“中和”这样一种审美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从这些片段资料来看,孔子热爱艺术,了解艺术,他的生活是理性的、积极的、节制的,同时也是乐观的、理想的、艺术的。他不仅给后人展示一个理想的、充实的、审美的生活境界,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从感性生活到理性生活、从日常生活到超越世俗、从现实到理想、从物质享受到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完美道德人格建构的一种人生美学的典范。

“可以说,中国古代美学始终如一地在探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达到一种使自我‘自由’‘充沛’‘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和合完美、圆融和煦的人生审美境界。”[2]在《论语》里面,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最为动人的一面,那就是他既有着崇高的人生理想,又有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他的物质生活、社会理想、政治追求、教育理念等等,都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来诠释着。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样一种超脱功利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能更主动地怀着审美的心境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在孔子的人生美学中,君子是每个人德行修养的最终目标。他这样描述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君子应该是“文”与“质”统一的。叶朗先生认为,“质”指人的内在品德,“文”指人的文饰,也就是外在的仪表和行为。两者统一也就是“美”“善”的统一。而达到这种君子人格的方法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指出了做人首先当立志高远,要追求达到自然之道的境界。其次是立身处世当依据道德,并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依于仁,游于艺”则强调了“仁者爱人”这个核心理念,“爱人”是一种大爱,不仅对于人,而是对于自然万物都应有仁爱之心。而“游于艺”,不仅指狭义的艺术,也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数学的、经济的、社会的所有文化,也就是说人的知识学问应该渊博,涵泳其中,人生才会快乐而丰富。从这四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无论贫富贵贱、失意或腾达,都能始终固守自己的精神天地并乐观充实地生活。

孔子的人生美学境界,相信对于我们今天很多被物欲所困、心灵失去依托、健康状况恶化、身心分裂失去和谐的现代人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何在烦琐忙碌、物欲横流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人性的异变、扭曲,尽量保持身心的健康?如何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纽带,成为自然之子?如何在艺术中陶冶情性,进入审美境域?孔子的人生美学启示在于:首先我们需要以自觉的仁爱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力求实现道德愉悦到审美愉悦的转换,使人生超越道德境界而进入审美境界。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建构人生的美学理想和完整的审美意识系统。在日常生活中能以人生美学的最高理想来引导自己的感性生活,既要懂得享受生活,又要避免耽于物欲,并以审美的态度来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我们还要善于观照自然,在山水与心灵的互动中获得快乐,从自然界中汲取力量来进行自我净化,调整和修复人性扭曲变异的部分,并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审美意识系统,使自然人性与自然界达到相互应和与统一。再次,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纯正的审美趣味,用美善合一的标准来选择艺术作品,在不断扩宽自己知识领域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审美鉴赏力,在审美活动中给精神营造一个完美自由的审美天地,努力达到身心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以一种审美创造的心态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郭艳林.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审视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注释】

[1]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

[2]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