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腾冲皮影技艺调研: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腾冲皮影技艺调研: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时间:2024-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腾冲皮影技艺调研何奎段静涛摘要:腾冲皮影主要流传于固东、滇滩、明光、中和、曲石一带,历史悠久,是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腾冲皮影因其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因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造型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皮影艺术。腾冲皮影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皮影造型等不同,在表演风格和雕刻技艺上形成了“东腔”和“西腔”两个派别。

腾冲皮影技艺调研: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腾冲皮影技艺调研

何 奎 段静涛

摘 要:腾冲皮影主要流传于固东、滇滩、明光、中和、曲石一带,历史悠久,是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法对腾冲皮影进行调研,对腾冲皮影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以及制作工艺进行梳理,对腾冲皮影造型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分析腾冲皮影的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腾冲皮影制作工艺造型艺术

皮影,古称“影戏”,是流传久远、广泛的,集戏剧音乐美术于一体的民间戏曲艺术。各地对其称谓不一,北京称“老虎影”,四川称“灯影戏”,广东、湖南称“影戏”,东北称“老耷影”,山西称“纸窗皮影”,云南称“皮人戏”(保山等地俗称“靠子戏”),等等。皮影的雕刻材质据史料记载,早期是刻于素纸上,随着雕刻工艺的提升以及出于保存的需要,逐渐发展成用动物皮制作,主要用羊皮、驴皮和牛皮制作。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影戏也。”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说:“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腾冲皮影一般使用黄牛皮为主要原料,尤以公牛皮的韧力和耐久性为佳。

一、腾冲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宋·岳珂《桯史》云:“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棠、寻橦、舞轮、弄碗、影戏……”宋·高承《事物纪原》云:“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不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关于皮影戏起源的传说除了以上说法,还有巫术说、张良退兵说、周君豆膜作画说等,但流传最广泛的是汉武帝对已故李夫人思念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皮影戏的起源究竟在何时,由于缺乏实物佐证,尚无定论。但据宋代《百宝总珍》中“影戏”条称:“大小影戏分类等,水晶羊皮五彩装……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驾前二替。杂使公二,茶酒、马军,共计一百二十个……《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断定皮影艺术在宋代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皮影艺术是怎样流传到腾冲的?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这是研究腾冲皮影首先要提出并需要考证的问题。皮影艺术传入极边城镇腾冲得从明朝的“屯兵”制说起。

明朝初年为了稳固中央政权,发展农业,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等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在全国大范围实行屯田、屯兵制。朱元璋认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尔将士屯田,且耕且战。……自今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用有赖。”朱元璋除了在上述文字中阐明屯兵、屯田的原因外,在明洪武二十一年给五军都督府的赦令中再次表明屯田、屯兵制对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赦文中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宁谧,边境无虞,若但使兵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兼务,国用以纤。古之良将若赵充国辈皆以此策勋当时,垂名后世。其藩镇诸将务在程督,使之尽力于耕作,以足军储。”在经过洪武年间的军屯之后,到了明洪永时期,军屯制已经推广到国家的每个角落。据《明史·食货志》概括洪永时期军屯状况说:“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址,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明朝实行的屯军制,不但在军事上稳固了中央的统治,保证了国家边疆的安全,发展了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屯兵制使得民族实现了大融合,文化实现了大融合,汉文化在边疆极地随着中原军民的流入而获得推广。腾冲皮影是随着开边大军的流入而一同传入腾冲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腾越厅志》云:“古者寓兵于农,无事则耕,有事则战;有养兵之益,无养兵之费,诚法之善也……庙会、盂兰盆会聚众观影戏。”

另据腾冲刘家寨的皮影艺人刘永周介绍,刘家寨的祖先都是明朝时从江西吉安、福安一带随开边大军来到腾冲的,中原的皮影也一起带来,传了两百年。清朝咸丰年间,他的祖先学到了这门手艺,从此代代相传。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另外,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杨松涛在《腾冲皮影》一文中,通过对腾冲皮影时间、传承人、宗祠等的考证,得出“腾冲皮影应不晚于1804年,上限似可推到明代”。

二、腾冲皮影现状

“影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歌舞,并发展到战国时期的俳优、汉代的角抵百戏之后的延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深厚传统,而且对于我国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广泛的影响。”皮影的流传区域十分广泛,曾经盛行于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等地区。云南皮影主要分布在昆明、腾冲和易门等地。腾冲皮影因其所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的因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造型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皮影艺术。当地人称腾冲皮影为“灯影子”、“皮人戏”,也有称“土电影”的,主要分布在固东镇、滇滩镇、腾越古镇、曲石乡和中和乡等地。腾冲皮影的代表性剧目有《杨家将》、《白蛇传》、《水浒传》、《封神演义》、《昭君出塞》、《三国演义》等30多个剧目。腾冲皮影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皮影造型等不同,在表演风格和雕刻技艺上形成了“东腔”和“西腔”两个派别。东腔皮影主要分布在腾冲城郊,以绮罗村为中心,西腔皮影主要分布在固东、滇滩、明光、古永一带。由于东、西腔皮影造型和表演各具特色,因此,“一般认为,东腔皮影形象高大、庄重、明晰,音乐和缓幽雅;西腔皮影则图像小巧精美,操作灵活,音乐紧凑轻快,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情趣。相比而言,东腔表演以古朴大方见长,而西腔表演则以灵动机巧取胜”。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影响,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腾冲皮影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腾冲皮影艺术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成“四旧”横遭摧残外,还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无人等问题,举步维艰。正如艺人刘永周所说:“社会发展啦,各方面的娱乐方式多得很,年轻人不再喜欢看这‘老式的电视’了。像我孙子,怎么说都不肯跟我学手艺,一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放流行歌曲。那些流行歌曲唱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呀,为这个我们已经吵过很多次了,前年也强迫他学过。但他内心不热爱,勉强做出来的东西根本要不得,有什么办法?”刘永周说:“腾冲皮影唱腔怪,本来就不好学,那是需要灵气的。做皮影、表演皮影,一是要有天赋,二是要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年轻人受新文化浸染,对古典历史、传统文化都没兴趣,有了电视,也没人看皮影了……”

好在随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推进,腾冲皮影在民族旅游业的推动下恢复了演出。作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影戏,已得到了当地政府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98年,在云南首次民族民间艺术艺人调查中,刘家寨的皮影艺人刘永周以“堪称一绝”的皮影制作与表演,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他制作的皮影靠子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精品展”。艺人刘定三被授予“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2000年,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03年刘家寨皮影作为西南唯一的代表赴广州参加“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并获表演铜奖,刘永周、刘定三同时荣获造型制作奖。腾冲皮影制作工艺,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调查中我们发现刘家班皮影2007年在腾冲县腾越古镇成立“永周皮影制作室”,专门制作供旅游人员购买的工艺品,皮影已经成为腾冲的一种重要旅游商品。这是腾冲皮影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民间艺术只有走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保护。

另外,腾冲皮影艺人在面临时代考验的时候,勇于创新。在艺人的努力下,无论是剧目还是表演形式都有巨大的改变,传统剧目虽然丰富,但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很难吸引现代观众。刘永周带领他的皮影戏班大胆创新,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传统剧目表演中,创作出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大救驾》,在这部十多分钟的剧中,通过三个人物就介绍了腾冲大救驾的来历,并且运用流行音乐的Rap,用说唱的形式演绎大救驾的特点。除了剧目上的创新,设备上也有了改进,唱词有了字幕提示,伴奏也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视听艺术的张力得到扩张,使观众获得立体式的视听享受。因此,虽然腾冲皮影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多种发展困难,但正如艺人刘永周所说的,“皮影大有前途”。

三、腾冲皮影的制作工艺

腾冲皮影从中原传入腾冲后,加入了很多地方特色,唱腔激越高昂、委婉细腻、圆润优美。永周皮影靠子为曲线雕刻,人物形态优美,雕镂考究,线条柔和,在灯光的照射下更加通透明亮,色彩艳丽。“靠子”的材料为牛皮,采用“石灰水加鸡粪”的本土制作方法,虽然不如中原皮影白和透明,但腾冲皮影的靠子更经得起演出的打磨。

腾冲皮影的制作有七道工序,即选料、制皮、画样、雕刻、敷彩、定型、装订。

皮影工艺口诀:

“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

以上皮影制作口诀,既包含了皮影制作顺序,也体现了皮影造型原则。

(一)选料

制皮是皮影制作的首要工序,它涉及选料和处理材料的过程。皮影所用材料最早是用纸,后来发展成用皮制作。皮的选择,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区别。唐山皮影一般用当地的驴皮,浙江地区一般用羊皮,山西、甘肃一带的皮影则以牛皮为主。腾冲皮影用料主要以当地的黄牛皮为主,而且3~5岁的幼牛皮为最佳,时间最好选在每年的春夏之间。

(二)制皮

取新鲜带血的牛皮,将之浸泡在清水中,几天后取出,用特制的刀具刮去牛皮上的毛发和油脂,为了让牛皮光滑透亮,往往要反复刮上好几遍。刮好之后,置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三)画样

皮影戏是集造型艺术与戏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其造型特征具有戏曲化和舞台化的特点。皮影造型吸收了很多戏曲人物和道具的造型模样。腾冲皮影的样稿主要来自老辈传下来的画样,少部分凭着民间艺人的主观创作。当然,随着与外界交流机会的增多,腾冲皮影造型也吸收了部分省外的皮影造型。画样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老皮影固定在新制皮料上,依据老皮影的造型用毛笔勾画描摹上去。

(四)雕刻(www.xing528.com)

雕刻是指将画好样稿的皮料放置在木板或者蜡版上依样进行雕刻。雕刻分为阴刻和阳刻,或者两者综合。阴刻又称虚线刻,是剔除虚线部分的主纹线条,留下大片面积,一般用于处理服装或者图案部分。阳刻又称实线刻,是剔除主纹线以外的部分,留下主纹线,使主纹线保留为实线,这种刻法对比强烈,常用来雕刻头部。阴刻和阳刻两种手法结合使用,既表现出雕刻手法的多样性,又能使作品产生生动的效果。

(五)敷彩

敷彩主要是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颜色,依据不同的人物特点涂抹在皮偶上。民间美术的上色一般使用原色涂抹,颜色之间不作相互调配,色彩对比强烈,大红大绿,绚丽多彩。皮影染色也遵循这一原则,腾冲皮影染色一般分为套染、晕染和醒线三种。套染是皮影的主要染色方法,由于牛皮表面柔滑,不易着色,所以涂色时应少而均匀,反复多次,由浅入深。晕染是为了增强皮影的立体效果,采用局部晕染,增强作品造型的立体感,使其自然丰满。醒线即勾绘,是指在上色完成之后,为了突出皮偶的轮廓而在轮廓上勾绘重色,增强皮偶轮廓感的方法。

(六)定型

雕刻、敷彩后,将皮影靠子按照头、身,还有其他附属装饰物件一并置于木板床下,经人体的重量和体温作用,反复挤压使皮偶平整定型。这一方法区别于省外其他地区的制作方法。省外将定型称为熨烫,又叫“出火”,是用特制的土坯加热熨烙皮偶,将皮偶夹在两个热土坯之间,待冷却后取出,是用高温来熨平皮偶。

(七)装订

装订即是将皮偶组合起来,将两手、双臂、腰、腿等部位的关节,用线或者竹签连接起来。即是民间艺人所说的:“三点一线选中选,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

腾冲皮影制作技术与中原地区的皮影制作工艺有所区别,传统皮影制作一般在皮偶染色后用桐油或者牛胶固色,但腾冲皮影却是用油漆代之。另外,在皮偶的关节连接处外省的皮影一般用线连接,而腾冲皮影则用竹签来连接。

四、腾冲皮影的造型艺术特点

民间艺术的造型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范,是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在实践中探索并保留下来的智慧的结晶。一张张皮影造型并非是随意,而是凝聚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丰碑,“这些智慧体现着民间文化历史的传承性和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创造的集体性,体现着超升自然要求的人的文化本质的规定性。这些智慧符合那些不可能摆脱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本质规定性的个体心灵要求”。腾冲皮影造型除了遵循民间艺术的“民众性”这一原则或者说“底线”外,还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著名艺术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赞叹:“中国的皮影,腾冲是最好的。”腾冲皮影造型一方面遵循着该门艺术的雕刻造型原则,一方面又结合地方文化和审美心理,在造型上也有独具特点的一面。

(一)造型平面化

皮影艺术属二维平面艺术,人物特点靠影像的轮廓在灯光的作用下成像,人物刻画以面部刻画最为重要。由于艺术本身的特点,皮影艺术造型一般以五分面造型为多,少数为七分显影,正面雕刻主要用于表现处于静态的道具或者陪衬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全在脸部刻画上,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说:“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影戏也。”在雕刻手法上往往也会因人物性格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为了突出人物特点,阳刻常常用来表现清秀纯真、正直忠勇的面部表情,阴刻则多用于表现花脸和丑角。皮影人物面部表情一般不能像电影电视人物那样处于动态的状态,情感可以直接从表情显露出来。皮影是静态的,人物表情全凭艺人的声音和念白中体现出来。因此,皮影人物面部雕刻要求非常高,人物脸部表情常常都处于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中间状态。

由于皮影属于影像艺术,所以平面化的造型特征是皮影雕刻的主要特征。腾冲皮影造型也以平面造型为主。不同的是腾冲皮影尺寸大,匠心独运。“这些靠子雕镂精美、线条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百人百脸、百物百态,构思匠心独运,造型夸张风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腾冲的皮影靠子展高和展宽约80厘米,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皮影靠子相比,约大二至三倍,显得高大庄重,现场视觉更宽广,容纳的内容更丰富,故有‘云南大皮影’之称,在全国独树一帜。”

(二)造型多样性

皮偶的造型主要由头茬、身段和道具三部分组成。头茬又可分为生、旦、净、末、丑、高盔、翎子、相貂、鬼怪、神头等多个类型。其中各种类型还可以再细分,种类丰富多样。腾冲的影人靠子有上千件,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据艺人刘永周介绍,他们戏班有300来个头靠,有近1 000件身靠,依据不同的历史人物,头靠可以和身靠自由组合成不同的角色人物。

(三)造型程式化

皮影人物造型受戏曲人物造型影响,在头饰、衣饰和人物面部造型中都呈现出程式化的特征。生、旦、净、末、丑的戏曲人物造型在皮影人物造型中依靠眉、眼、口、鼻的轮廓来表现。如旦角,为了表现温柔贤淑的特征,采用阳刻的手法,将眉毛、眼睛突出于整个面部。眉毛向上挑起,而眉梢往下垂,表现人物温柔的特点。皮影艺术造型遵循民间流传的造型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若要笑,嘴角翘”;“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这是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总结出来的人物“程式化”造型原则。腾冲皮影雕刻注重人物眼睛的刻画,与中原其他地区的皮影相比,腾冲皮影头像夸张,眼睛很有特色。腾冲皮影将眼睛突出于整个面部,眼睛的长度从鼻子边沿到耳端一直相连,使眼睛非常突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突出表现眼睛自然在表演当中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戏剧表演的文化属性。

五、结束语

腾冲皮影造型独特、雕刻精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皮影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说它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戏剧、美术、民间文学、民俗以及宗教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它对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室内陈设、服饰、生活用品、兵器以及交通工具,也提供了非常丰富、形象的资料。”皮影艺术也是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料,其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的魅力,足以引起众多艺术工作者的注意。而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教育功能则在其流传中熏陶和浸染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

参考文献:

[1]杨松海,杨军.腾冲皮影[J].今日民族,2008(7).

[2]唐景绅.明初军屯的发展及其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3]魏立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遗落边陲的中原古艺——腾冲皮影[J].中华手工,2006(4).

[5]彭晓.云南民间传统艺术[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6]保山新闻网.腾冲皮影:中原艺术在滇西大地活跃600年[EB/OL].http://www.baoshan. cn/1/2009/07/22/23@ 9078_ 1.htm.

[7]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8]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