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揭秘古人类丁村人-捕猎能手

揭秘古人类丁村人-捕猎能手

时间:2024-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丁村人——捕猎能手十万年前,是凶猛野兽的世界,它们四处游走,俨然是地球上的王者,人类祖先与野兽共生共存,互为食物。就这样,“丁村人”从掩埋了十万年的土层下重见天日。丁村人拿着石球索捕猎丁村人石器体型这么大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的祖先如何进行捕猎和采集呢?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旧石器2050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28种。

揭秘古人类丁村人-捕猎能手

丁村人——捕猎能手

十万年前,是凶猛野兽世界,它们四处游走,俨然是地球上的王者,人类祖先与野兽共生共存,互为食物。但聪明的丁村人绝不甘愿沦为猛兽的盘中餐,为了在人与野兽的斗争中获得绝对胜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才干,打制出了威猛的石球,用来追猎野兽,今天,看着这些精致的石球,我们似乎还能感觉到他们呼啸而过的身影。

北京猿人挖掘出来以后,全世界考古学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中国,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现后续的人种,这股热潮渐渐淡去。这时,国际上大肆鼓吹“东方文化西来论”,公然向我们这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挑战,甚至有人嘲笑中国人在北京猿人之后断了代,其实中国人都是从西方移民来的。这种说法让中国考古学家愤而难辩。

在这极为难耐而又尴尬之际,“丁村人”出现了,他像一个隐藏了数万年的祖先听到四面八方的嘲讽之后,势必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他的姿态,他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段空缺,伴随着他们一同出土的物品也令人叫绝。

那是在1953年,一位农民在汾河滩上挖掘沙石,突然间,他发现了数目众多的古化石,消息传开,国家立刻组成考古队赶赴丁村,开始了发掘工作。就这样,“丁村人”从掩埋了十万年的土层下重见天日。经过鉴定,这批古人类生活在距今十万年前,是中国的早期智人。他们的相貌和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有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差不多。

丁村人头骨

借助出土的周边环境和古老而神秘的化石,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十万年前祖先的生活环境。丁村一带的河湖沼泽里长满了香蒲、泽泻、黑三棱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地上有野菊、藜、蒿等旱生草本植物,在较高的东山坡上长有许多落叶阔叶树木。从已出土的动物化石的种类来看,有惯于在森林中活动的貉、狐、獾、野猪和熊;有喜欢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活动的斑鹿、赤鹿、野牛、河套大角鹿、原始牛和象类;有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驴、野马和步态安详的披毛犀。当时的丁村一带河宽且深,河水清澈可见,水中生存着体长70厘米的鲤鱼,有体长一米以上的鲩鱼、青鱼和体长1.5米的鲶鱼

丁村人拿着石球索捕猎(www.xing528.com)

丁村人石器

体型这么大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的祖先如何进行捕猎和采集呢?原来,当时的小伙子们用石球追猎大的野兽,老人、小孩和妇女们用三棱大尖状石器挖掘植物块根。当时,力壮的丁村人已经会从巨大的石头上打下石片,然后,再仔细地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石器。丁村的石器类型有似“手斧”的石器、砍砸器、单边形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多边形器、刮削器和小尖状器。这些石器有的适用于砍伐树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最为特殊的要数三棱大尖状器,由于首次在丁村发现,因此又称做丁村尖状器。这类石器大部分都是用大厚石片加工而成,器身一端为截面,是呈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三棱状器尖,另一端是厚钝的手握部分;器身的加工多由石片破裂面向背面修制。另一种比较特殊的石器是石球,也是最先发现于丁村遗址中,如今在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能见到,这也说明它在旧石器时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远在10万年以前,临汾人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两岸。

这种石球非常特别,一般在300~500克之间,最大的重1500克上下,最小的约200克,与其他石球不同,它是用质地较软的闪长岩或石灰岩制成。可见这些石球不是用来砸击硬东西的,据研究,它们是一种打猎的武器。在捕猎的过程中,这些石球两两成对地用皮质的链条捆绑起来,当发现猎物时,丁村人的小伙子将其抛出,然后石球便飞快地缠绕在动物的四肢上,当动物被绊倒后,他们便快速冲上去,将之杀死,可见,当时的丁村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智慧。这一切令国际考古学家刮目相看,令国人引以为傲。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旧石器2050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28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