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质量主要决定于熟料的质量。优质熟料应该具有合适的矿物组成和岩相结构。因此,控制熟料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是水泥生产的中心环节之一。
在水泥熟料中,氧化钙、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不是以单独的氧化物存在而是经高温煅烧后,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的多种矿物集合体存在,其结晶细小,通常为30~60μm。因此,水泥熟料是一种多矿物组成的结晶细小的人造岩石。
硅酸盐水泥熟料中主要含有以下四种矿物:
硅酸三钙——3CaO·SiO2,可简写为C3S;
硅酸二钙——2CaO·SiO2,可简写为C2S;
铝酸三钙——3CaO·Al2O3,可简写为C3A;
铁铝酸四钙——4CaO·A12O3·Fe2O3,可简写为C4AF。
上述四种矿物主要由氧化钙(CaO)、氧化硅(SiO2)、氧化铝(A12O3)和氧化铁(Fe2O3)四种氧化物经过高温煅烧化合而成。另外,还有少量的游离氧化钙(f-CaO)、方镁石(结晶氧化镁)、含碱矿物以及玻璃体等。通常,熟料中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的含量占75%左右,称为硅酸盐矿物;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占22%左右。在煅烧过程中,后两种矿物与氧化镁、碱等,在1 250~1 280℃会逐渐熔融成液相以促进硅酸三钙的顺利形成,故称为熔剂性矿物。
观察硅酸盐水泥熟料在反光显微镜下的岩相照片:灰色多角形颗粒为硅酸三钙;具有黑白双晶条纹的圆形颗粒为硅酸二钙晶体,这两种晶体间则为反射能力强的白色中间相(浅色)铁相固溶体和反射能力弱的黑色中间相(深色)铝酸三钙。
一、硅酸三钙
1.形成条件及其存在形式
硅酸三钙是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通常它是在高温液相作用下,由光导形成的固相硅酸二钙吸收氧化钙反应而成。硅酸三钙是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其含量通常为50%左右,有时甚至高达60%以上。纯C3S只在1 250~2 065℃温度范围内稳定,在2 065℃以上不一致熔融为CaO与液相,在1 250℃以下分解为C2S和CaO。实际上C3S的分解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致使纯C2S在室温下可以呈介稳状态存在。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硅酸三钙并不是以纯的硅酸三钙形式存在,总含有少量其他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铝等形成固溶体,称为阿利特(Alite)矿,简称A矿。有分析表明,在A矿中除含有氧化镁和氧化铝外,还含有少量的氧比铁、氧化磷等,但其成分仍然接近于纯硅酸三钙,因而实际中把A矿简单地看做是C3S。
2.矿物水化特性
硅酸三钙加水调和后,在其不断与水发生的反应中,具有以下特性。
(1)水化较快,水化反应主要在28d内进行,约一年后水化过程基本完成,可以水化70%左右。
(2)早期强度高,强度的绝对值和强度的增进率较大;28d强度可以达到一年强度的70%~80%,就28d或一年的强度来说,在四种矿物中它最高。
(3)水化热较高,水化过程中释放出约500J/g的水化热。
(4)抗水性较差。因此,如果要求水泥的水化热低,抗水性较高时,则熟料中硅酸三钙含量要适当低一些。
综上所述,适当提高熟料中硅酸三钙含量,且其岩相结构良好,可以获得高质量熟料。但硅酸三钙水化热较高,抗水性较差,如要求水泥的水化热低,抗水性较高时,则熟料中硅酸三钙含量要适当低一些。
熟料形成时,硅酸三钙是四种矿物中最后生成的。通常,在高温下氧化钙和氧化硅首先反应生成硅酸二钙,然后氧化钙和硅酸二钙反应生成硅酸三钙,其反应式如下:
如无液相存在,在CaO-SiO2二元系统中,以固相反应合成硅酸三钙单矿物时,在1 800℃以下只要几分钟就能迅速形成;在1 650℃以下加热1h,硅酸三钙基本形成,游离氧化钙为1%左右;在1 450℃以下加热1h,则只有少量C3S晶体生成,而大部分是硅酸二钙和氧化钙。因此,硅酸三钙单矿物在1 450℃合成时,需要多次重复粉磨再煅烧。但如有足够的熔剂(液相)存在,于1 250~1 450℃时,就可使C2S在液相中吸收CaO,比较迅速地形成硅酸三钙。为此,熟料中硅酸三钙含量过高时,会给煅烧带来困难,往往使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增高,从而降低水泥强度,甚至影响水泥安定性。
二、硅酸二钙
硅酸二钙由氧化钙和氧化硅反应生成。在熟料中的含量一般为20%左右,是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之一。
1.多晶转变
纯硅酸二钙在1 450℃以下,也有同质多晶现象,通常有四种晶形,即α-C2S,α'-C2S,β-C2S,γ-C2S,在室温下,有水硬性的α,α',β型硅酸二钙的几种变形体是不稳定的,有趋势要转变为水硬性微弱型的γ-C2S。实际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熟料中C2S以β-C2S的晶形存在。
由于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钠及氧化钾、氧化镁、氧化磷等,使硅酸二钙也形成固溶体。这种固溶有少量氧化物的硅酸二钙称为贝利特(Belite),简称B矿。
在立窑中煅烧时,由于烧成温度较低,液相不足,硅酸二钙含量过多,冷却较慢,有时因通风不良、还原气氛严重,硅酸二钙在低于500℃的温度下,容易由密度为3.28g/cm3的β型转变为密度为2.97g/cm3的γ型,体积膨胀10%,从而导致熟料粉化。但液相较多时,可使溶剂矿物形成玻璃体,将β型硅酸二钙晶体包住,在迅速冷却的条件下,使其越过γ型的转变温度而保留下来。
贝利特为单斜晶系,呈棱柱状或板状。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常呈圆粒状,但也可见其他不规则形状。这是由于熟料在煅烧过程中,固相反应生成贝利特,其边棱再溶进液相,在液相中吸收氧化钙反应生成阿利特。因此,在烧成反应基本结束后尚未溶进液相的贝利特以其他形状产生,多为圆粒状。当慢冷时,溶入液相中过多的贝利特,在降温过程中会析晶出来。
2.矿物水化特性
硅酸三钙加水调和后,在其不断与水发生反应中具有以下特性。
(1)水化反应比C3S慢得多,28d内仅水化20%左右,凝结硬化缓慢。
(2)早期强度低,但28d以后强度仍能增长,一年后其强度可以赶上甚至超过C3S的强度。
(3)水化热低,水化过程中释放出约250J/g的水化热,是四种矿物中最小的。
(4)抗水性好。
贝利特水化热较小,抗水性较好,因而对大体积工程或处于侵蚀性小的工程用水泥,适当提高贝利特含量,降低阿利特含量是有利的。
增加粉磨比表面积,可以明显增加贝利特的早期强度。(www.xing528.com)
三、铝酸三钙
铝酸三钙在熟料煅烧中起熔剂作用,它和铁铝酸四钙在1 250~1 280℃会逐渐熔融成液相以促进硅酸三钙的顺利形成。
1.矿物特性
在偏光镜下,纯铝酸三钙无色透明,在反光镜下,快冷呈点滴状,慢冷呈矩形柱状。由于它的反光能力弱,呈暗灰色,一般称为黑色中间相。
2.水化特性
(1)铝酸三钙水化迅速,凝结很快,如不加石膏等缓凝剂,易使水泥急凝。
(2)早期强度较高,但绝对值不高。铝酸三钙硬化也很快,它的强度在3d内就大部分发挥出来,以后几乎不再增长,甚至倒缩。
(3)放热多。
(4)干缩变形大,抗硫酸盐性能差。当制造抗硫酸盐水泥或大体积工程用水泥时,铝酸三钙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四、铁铝酸四钙
通常铁铝酸四钙中溶有少量的氧化镁、二氧化硅等等氧化物,故又称铁铝酸四钙为才利特(Celite),简称C矿。
1.矿物特性
在反光镜下由于反射能力强,呈亮白色,并填充在A矿与B矿间,故通常称为白色中间相。
2.水化特性
(1)铁铝酸四钙的水化速度在早期介于铝酸三钙与硅酸三钙之间,但随后的发展不如硅酸三钙。
(2)它的早期强度类似于铝酸三钙,而后期还能不断增长,类似于硅酸二钙。
(3)水化热较铝酸三钙低。
(4)抗冲击性能和抗硫酸盐性能较好。因此在制造抗硫酸盐水泥或大体积工程用水泥时,适当提高才利特含量是有利的。
五、玻璃体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熔融液相如能在平衡条件下冷却,可全部结晶析出而不存在玻璃体。但在工厂中,熟料通常冷却较快,有部分液相来不及结晶而成为过冷凝体,称为玻璃体。玻璃体的主要成分为A12O3,Fe2O3,CaO,也有少量的MgO和碱(K2O和Na2O)等。
玻璃体在熟料中的含量取决于熟料煅烧时形成的液相量和冷却条件。当液相量一定时,玻璃体含量则随冷却速度而异。快冷时熟料中的玻璃体较多,而慢冷时玻璃体较少甚至几乎没有。通常冷却的熟料中含玻璃体约2%~21%,急冷的熟料含玻璃体约8%~22%,而慢冷的熟料含玻璃体约0~2%。
玻璃体不如晶体稳定,因而水化热较大;在玻璃体中,β-C2S可被保留下来而不至于转化成几乎没有水硬性的γ-C2S;玻璃体中矿物晶体细小,可以改善熟料性能与易磨性。
六、游离氧化钙和方镁石
(一)游离氧化钙的种类及其对水泥安定性的影响
游离氧化钙是指熟料中不以化合态存在的氧化钙,称为游离氧化钙,又称游离石灰(f-CaO)。熟料中f-CaO的产生条件不同,形态也不同,其对水泥的质量影响也不一样。f-CaO的种类有欠烧游离氧化钙、一次游离氧化钙、二次游离氧化钙,现分别介绍。1.欠烧游离氧化钙(欠烧f-CaO)
熟料煅烧过程中因欠烧、漏生,即在1 100~1 200℃的低温下形成f-CaO。这种欠烧f-CaO主要存在于黄粉、黄球以及欠烧的夹心熟料中,其结构疏松多孔,遇水反应快,对水泥安定性危害不大。但含有欠烧f-CaO太高的熟料制成的水泥其强度大大降低。
2.一次游离氧化钙(一次f-CaO)
当配料不当,生料过粗或煅烧不良时,熟料中就会出现没有与酸性氧化物完全化学反应而残留的CaO,即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氧化钙,称为一次游离氧化钙。这种f-CaO在烧成温度下呈“死烧状态”,结构比较致密,水化很慢,通常要在加水3d以后反应才比较明显,至水泥混凝土硬化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完全水化。游离氧化钙水化生成氢氧化钙时,体积膨胀97.9%,在硬化水泥石内部造成局部膨胀应力。由于熟料中f-CaO往往成堆分布,因此,随着游离氧化钙含量的增加,在水泥石内部产生不均膨胀,造成抗拉、抗折强度的降低,进而3d以后强度倒缩,严重时甚至引起安定性不良,使水泥制品变形或开裂,导致水泥浆体的破坏。因而,应严格控制一次游离氧化钙的含量。
3.二次游离氧化钙(二次f-CaO)
熟料处于慢冷或还原气氛下,结构不稳定的C3S分解而形成的氧化钙,以及熟料中的碱等取代C3S,C2S,C3A中的氧化钙而形成的。由于这种氧化钙化合后又游离出来,故称为二次游离氧化钙。这部分游离氧化钙也经过高温煅烧,并分散在熟料中,水化较慢,对水泥强度和安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所指的游离氧化钙主要是指“死烧状态”下的一次游离氧化钙。一次游离氧化钙是影响水泥安定性的最主要的因素。降低f-CaO含量,提高f-CaO的水化活性,适当提高水泥的粉磨细度等均有利于改善f-CaO对水泥安定性的影响。为此,应严格控制游离氧化钙的含量,以确保水泥的质量。一般回转窑熟料应控制在1.5%以下,立窑熟料应控制在3.0%以下。
立窑熟料中的游离氧化钙含量,可比回转窑熟料略为放宽。因为立窑熟料中的游离氧化钙有一部分是没有经过高温死烧的,这种熟料虽然强度较低,但其中游离氧化钙水化速度较快,对建筑物的破坏力不大。
(二)方镁石
方镁石系游离状态的氧化镁晶体,是熟料中氧化镁的一部分。
在熟料煅烧时,氧化镁有一部分可和熟料矿物结合成固溶体并溶于液相中,多余的氧化镁结晶出来,呈游离状态。方镁石结晶大小随冷却速度不同而变化,快冷结晶细小。方镁石的水化速度比游离氧化钙更为缓慢,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明显起来。水化生成氢氧化镁时,体积膨胀148%,在已硬化的水泥石内部产生很大的破坏应力,轻者会降低水泥制品强度,严重时也会导致水泥安定性不良。但是,当熟料含有少量氧化镁时,能降低熟料液相生成温度,增加液相数量,降低液相黏度,有利于熟料形成,还能改善熟料色泽。
方镁石膨胀的严重程度与其含量、晶体尺寸等都有关系。晶体小于1μm,含量5%只引起轻微膨胀,5~7μm,含量3%就会严重膨胀。为此,国家标准规定,熟料中氧化镁含量应小于5%。但如水泥经压蒸安定性试验合格,熟料中氧化镁的含量可允许达6.0%,并应采取快冷、掺加混合材料等措施,以缓和膨胀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