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动态联盟策略与模式决策

企业动态联盟策略与模式决策

时间:2024-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4章合作策略选择与企业动态联盟模式决策4.1引言由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格局的剧烈变更,面向客户、灵活性、适应性、敏捷性等关键因子愈来愈成为竞争的关键。4.2企业动态联盟中合作策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都在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参与动态联盟的决策依据是能否通过合作达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增强其竞争优势。

企业动态联盟策略与模式决策

第4章 合作策略选择与企业动态联盟模式决策

4.1 引 言

由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格局的剧烈变更,面向客户、灵活性、适应性、敏捷性等关键因子愈来愈成为竞争的关键。企业进行灵活性、适应性、敏捷性改造的活动成为企业的主要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将其归结为资本的投入。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投入资本越来越大,单个企业难以支付这样巨大的投入资本。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短,巨大的投入需要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通过产品的销售得到回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通过动态联盟的形式来对付来自更多方面的竞争和挑战,或者共同扩大市场空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本章应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首先引入时间因子这一参数,对企业动态联盟中合作策略选择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建立模型,对企业动态联盟模式与企业独立经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竞争优势,以此作为企业选择动态联盟模式的依据;最后分析动态联盟敏捷性的实现问题。

4.2 企业动态联盟中合作策略选择

由于每个企业都在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参与动态联盟的决策依据是能否通过合作达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增强其竞争优势。在决策过程中企业如何克服机会主义行为的困扰,走出“囚徒困境”博弈,选择合作策略,本节将对此问题做探讨。

4.2.1 机会主义行为的困扰

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动态联盟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某个盟员企业降低其投入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作为博弈方构成的博弈过程中,各博弈方是在各自的“行为理性”的基础上选择策略。个体行为理性是指各企业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个体和社会利益的原则。因此,在个体行为理性的原则下,各博弈方之间不存在公然串谋现象,博弈往往是一个非合作的结果。

例如,“囚徒困境”博弈,双方都选择不坦白的策略时,各自的效用最大,但是由于担心对方在自己选择不坦白策略时有选择坦白策略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因而博弈的结果是在双方都选择坦白策略下达到均衡,双方的坦白策略只是一个不合作状态下,惟一可实现的理性的最优选择。由“囚徒困境”博弈可知,在个体行为理性指导下,得到的博弈均衡经常是博弈各方效用并非最优的策略组合,从而资源处于低效率的配置状态,是博弈各方相互制衡下的一种次优选择。

如果在博弈中,博弈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能够得到抑制,在某一方有一次选择机会主义的不合作行为策略,其他各方以后也将永远选择不合作策略,使前者永远受到惩罚,从而使前者被迫选择合作策略,这样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

4.2.2 合作策略选择

以甲、乙两企业作为博弈的双方,将企业是否选择合作行为作为一个博弈过程。假设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且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不仅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而且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种行为策略时的收益以及应对策略。另外,双方具有相同的行为策略空间:合作与不合作。合作行为表示甲、乙双方愿意为赢得市场机遇,共同利用开发资源、优势互补,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共同维持对市场的占有,等等。不合作行为表示各方为自己暗地谋取利益,例如,暗地独自占有新市场,与对方合作的同时有暗地寻找另外的合作伙伴,暗地独自降价等。因此,双方可有四个行为策略组合,见甲、乙两企业博弈模型得益矩阵表4—1:

表4—1 得益矩阵

在得益矩阵表4—1中,当一方不合作而另一方合作时,不合作的一方不仅获得比合作方高的收益,而且由于不合作一方在对方合作的同时,还利用对方的合作谋取了额外的收益,因此不合作方的收益r1不仅高于合作方的收益r2,而且也高于双方都合作时的收益r1;如果合作的一方由于采取了合作行为,当对方不合作时,导致自己利益受损,因此r3>r1>r2;都不合作时利益为r4,且r1>r4>r2,这可以理解为如果双方都不合作,双方都可以有防备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虽然收益不高,但不至于在自己无采取防备策略时对方不合作而侵占自己的利益。

上述甲、乙双方博弈组合策略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博弈。一次博弈的结果只有惟一的一个纳什均衡,(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组合,收益为(r4,r4),而不会出现(合作,合作)策略。如果将这个一次博弈扩展为有限次完全且完美重复博弈,根据博弈理论对有限次完全且完美重复博弈的定理的总结,对有惟一的纳什均衡的博弈而言,有限次完全且完美重复博弈的结果是一次博弈均衡结果的简单反复。如果将这个博弈扩展为无限次重复博弈,由于无限次重复,因此将涉及到对未来价值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存在时间因子。

设甲、乙两企业的时间因子相同,都为λ(0<λ<1)。λ越接近1,表示博弈方对未来收益的价值评价与当前收益相近;λ越接近0,表示博弈方对未来收益的价值评价不高。假设博弈双方先选(合作,合作)策略组合,但如果有一方在某一阶段选择了不合作策略,将引起“触发策略”,从下一阶段开始的以后所有阶段中,对方肯定也选择不合作策略,双方只能以不合作策略应对对方的不合作策略。因此,一旦有一方某次选择不合作策略,以后将永远选择不合作策略,即双方此后均衡的策略组合为(不合作,不合作)。有的学者证明了在这个无限重复博弈中始终选择(合作,合作)策略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从而,甲、乙双方将会在对选择合作与不合作策略下所得收益进行比较之后加以选择。

如果选择(合作,合作)策略组合,则一方的总收益R1为:

R1=r1+λr1+λ2r1+λ3r1+…=r1+λ(r1+λr1+λ2r1+λ3r1+…)=r1+λR1

所以,R1=r1/(1-λ)

如果某一阶段有一方选择不合作策略,从而引发“触发策略”,另一方以后也选择不合作策略,先选择不合作策略的一方的总收益R2为:

R2=r3+λr4+λ2r4+λ3r4+…

=r3+λr4(1+λ+λ2+…)

=r3+λr4/(1-λ)

当R1>R2时,将选择(合作,合作)策略,解上式得:

λ>(r3-r1)/(r3-r4)时,双方采取(合作,合作)策略组合。

上述λ取值特点说明,只要λ足够大,双方就能够采取合作行为,从而取得合作得益,因此,走出了不合作的博弈困境。由前面分析可知,合作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原因是甲乙双方可能再次相遇,同样的或类似的情形将再次出现在双方未来的博弈中。对未来的这种期望或担心意味着现在做出的选择不仅决定当前的博弈结果,而且还影响着甲、乙企业未来的选择。因此,未来影响当前博弈的局势,即存在一个时间因子λ,只要甲、乙双方看中未来得益,看重合作能给双方带来较大的得益,当前合作就成为可能。

由3.3企业动态联盟的性质分析,企业动态联盟具有间续式契约特性,这使得动态联盟中的各盟员企业非常注重预期的收益,未来的预期收益使企业当前做出合作策略的选择。

4.2.3 制度约束下的合作策略选择

4.2.2 中分析了时间因子λ足够大联盟双方就能够采取合作行为,λ的值不仅与联盟双方是否看中未来收益这一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制度的约束有关。下面讨论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动态联盟中策略的选择。

(1)制度约束下的企业合作行为

制度就是指正式的及非正式的、以维护合作与竞争的经济社会环境的规则。社会制度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它分为法律制度和一些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行为因素。法律制度是指立法机构、执法机构以及各个层次的法律条文;道德行为因素是指除了法律之外的维护市场运行的因素,包括社会习俗、社会标准、商业协会、标准制定机构、解决争端的现行体系的成本与效果,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的一般水平。制度因素对企业间的合作策略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制度约束下的企业合作策略选择模型

我们仍以甲、乙两个企业合作为例,见得益矩阵表4—2。

表4—2中,U表示甲、乙双方合作时,每个企业的得益,U>0,而且为体现双赢思想,假设甲、乙两企业的得益相等;V1表示对方不合作时,企业的损失,V1>0;U1表示企业不合作时的得益,U1>U>0;L>0表示惩罚,也就是企业选择不合作时所接受的损失。这种损失来自两个方面:法律制度的惩罚和企业声誉下降所带来的损失,L随着社会制度的严格而增大;λ为贴现系数,不合作行为受到惩罚往往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实现,0≤λ≤1。在制度约束下,社会信息传播得越快,λ就越大,直至趋于1,反映了社会制度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表4—2 得益矩阵

当U1-λL>U时,不合作就是甲、乙企业之间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说明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合作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没有最终使合作成为企业间博弈的纳什均衡。当U1-λL≤U时,合作是企业间博弈的纳什均衡,合作行为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由以上分析,制度对企业动态联盟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惩治和企业声誉机制来实现的。完善的法律、法制环境对动态联盟中盟员企业的违约行为的打击是最为有效的,它提高惩罚幅度L及贴现因子λ的值;企业的声誉机制能够对违约方的惩罚尽快实现。

4.3 基于信息交流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型分析

4.2分析了企业动态联盟的合作策略选择问题,那么,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选择动态联盟决策的依据是利润这一序因子。本节将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动态联盟模型,对企业独立经营与联盟经营的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传统的观念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来自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或产品的别具一格,即是为顾客创造效用的多少。为便于分析,将上述因素统一折算为成本。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的优势更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动态灵活地、可重构地、集成地、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快速地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是企业的敏捷性。为了增强企业的敏捷性,企业同样需要投入资金。例如,甲、乙两个企业以同样单位的支出生产一种产品,两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准相同,而甲企业的敏捷性比乙企业高,能以较短的时间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就认为甲企业的产品的成本较低。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敏捷性而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折算为资金的投入,统称为创新投入。这种投入所产生的成果(如网络通讯技术和行为、制造系统的柔性技术、管理技术等)可以在企业间扩散和传播,其程度取决于企业是在合作状态还是非合作状态,非合作状态的扩散程度要小于合作时的扩散程度,它还取决于社会法律环境、成果模仿的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信息交流密度是衡量企业合作与非合作的关键变量,在信息交流密度较高的地方,创新就比较兴旺发达。开放的信息交流政策使辨识和接触潜在的盟员企业变得较为容易一些,同时也易于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为建立模型,作如下假设:

假设1,某一竞争市场上只有甲、乙两个企业为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p=a-q(q=q1+q2),其中p为产品的价格,q1、q2为甲、乙两企业的产量,a为常数。

假设2,甲乙两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提高敏捷性的投资,其降低幅度分别为:甲企业为u1,乙企业为u2,需要投入的资源分别为u1、u2的函数,为f(u1)和f(u2)。而且一般说来,成本降低的幅度越大,需要投入的资源就越多,因此f′>0,f″>0.不妨设f(ui)=u2i,(i=1,2)。

假设3,由于企业甲投入f(u1)后,企业乙的成本也会有所下降;同样由于企业乙投入f(u2)后,企业甲的成本也会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投入是提高敏捷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在企业独立经营时,由于市场信息的作用,其成果可能被其他企业模仿或借鉴,对其他企业降低成本起有利作用。在动态联盟状态下,成果共享和扩散就成为动态联盟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假设4,为描述企业之间的成果共享和扩散,引用变量信息交流密度θ,假设甲、乙两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密度为θ(0≤θ≤1)。企业独立经营时θ小,企业动态联盟时θ大。

假设5,企业甲投入f(u1)使其成本降低u1,会使企业乙的成本降低θu1;同样,企业乙投入f(u2)使其成本降低u2,会使企业乙的成本降低θu2

假设6,甲乙两企业独立经营时,信息交流密度为θd,结成动态联盟时信息交流密度为θm

则:θd≤θm

由上述假设,对甲企业成本c1(u1,u2)取决于原有成本c1、资源投入f(u1)、企业乙的投入f(u2)及信息交流密度θ,则甲企业成本为:c1(u1,u2)=c1-u1-θu2

同理,乙企业的成本为:c2(u1,u2)=c2-u2-θu1

甲、乙两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机遇,在同一市场上展开竞争。它们是否就降低成本而结成动态联盟,本书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

4.3.1 企业独立经营

甲、乙两企业之间的博弈分两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在同一市场机遇面前,两个企业各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投资水平,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优;第二阶段,在共同的市场上出售产品,按古诺博弈展开竞争。用逆推归纳法求解这个两阶段动态博弈问题,先求解第二阶段的均衡,再推至第一阶段的求解。

(1)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古诺博弈是在第一阶段为降低成本进行的投入结束后进行的,所有成本都是一定的,甲乙两企业单位产品成本分别设为c1和c2,则两企业的利润为:

R1=q1(a-q1-q2)-c1q1

R2=q2(a-q1-q2)-c2q2

其一阶条件为:

求解方程组得第二阶段古诺博弈的纳什均衡产量及利润为:

由上面四式可知:企业的利润随着自己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对手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升。降低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或竞争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是有利的,能增加企业的产量和利润。

(2)第一阶段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甲、乙两企业各自独立地选择投入资本,以使其收益最大。对于甲企业在给定的投入资本f(u1)下,其利润为:

同理,乙企业在给定的投入资本f(u2)下,其利润为:

4.3.2 企业结成动态联盟

在这种情况下,甲、乙两企业的投入资本所产生的效用是分享的,分享的办法是通过双方的契约来确定。此时,信息交流密度θ较大,而且θd≤θm

因为甲、乙两企业只是动态联盟而非完全一体化,一般来说,信息不可能完全共享,所以通常信息交流密度:θm<1。

甲、乙两企业选择f(u1)和f(u2)使联盟利润最大,即:

max(R1+R2

其一阶导数为零:

将式(4—5)、(4—6)代入求导数得方程组:

4.3.3 企业动态联盟的利润分析

由于企业动态联盟强调以各自核心能力参与联盟,是强强联合。因此,可以假设甲、乙两企业实力相同,即甲乙两企业原有成本相同,c1=c2=c

(1)信息交流密度的作用

由(4—12)式,ud1,ud2随着θd减小而增加,也就是说,当甲、乙两企业独立经营时,因为信息交流密度较小,一个企业的投入资本对另外一个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也比较小。所以企业要降低成本,主要依靠自己的投入,同时给竞争对手带来的利益不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甲、乙两企业独立经营时,会尽量使θd小,对自己的成果保密。

由(4—15)式,um1,um2随着θm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当甲、乙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两个企业投入资本的多少是从联盟体的整体利益考虑的。信息交流密度越大,其联盟体的整体利益随投入资本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也越大,所以甲、乙两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也高。而较小的信息交流密度会出现投入资本不足的现象。因此,甲、乙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信息交流密度增大,能促进两企业增加投入资本以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从而促进联盟体整体利益的增大。

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信息交流密度是重要的。当θm<0.5时,则θd<θm<0.5,此时ud>um说明,单独经营有更大的投入激励。因此,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要通过降低谈判成本,增加信息交流等方法来提高信息交流密度。

(2)企业的利润分析

假设:甲、乙两企业在独立经营时的资源投入为:)=f(ud)=(ud)2,甲、乙两企业在联盟时的资源投入为:f=f(um)=(um)2,其中ud、um分别由(4—12)、(4—15)式确定。

企业在资源投入前的原始利润为:

资源投入后,两企业独立经营时的利润由(4—5)(4—6)式确定:

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的利润为:

其中ud由(4—12)式得到。

其中um由(4-15)式得到。

由此可以得到企业资源投入后利润的增量为:

将(4—12)式代入(4—19)式化简得:

甲、乙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的利润增量为:

将(4—15)式代入(4—21)式并化简得:

在上述式中,0≤θ≤1,以θ为横轴、利润ΔR为纵轴,作出ΔRd和ΔRm的曲线如图4—1所示。

图4—1 利润增量与信息交流密度的关系

由图4—1的曲线可知:(www.xing528.com)

①甲、乙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企业的利润增量随信息交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甲、乙两企业独立经营时,若0≤θ≤0.5时,ΔRd是θ的增函数;若0.5≤θ≤1时,ΔRd的变化不明显。

③当θ=0.5时,ΔRd=ΔRm,独立经营与动态联盟是等效益的。

④当θ>0.5时,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的利润增量大于企业独立经营时的利润增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竞争市场上,只有甲、乙两企业生产同一机遇产品的情形下,甲、乙两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提高信息交流密度θ,意味着双方加强信息交流,增加双方的相互信任,减少机会主义倾向,建立有效的成果共享机制,从而使整体利益得以提高。

4.4 基于敏捷性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型分析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大量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使知识—技术—产品—新知识诞生的周期越来越短,如何敏捷地利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及抓住市场对新产品的机遇,快速开发生产新产品,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主要手段。本节以古诺模型为基础,引入由敏捷性为客户增加的效用这一参数分析企业动态联盟。

4.4.1 企业独立经营时的利润分析

考虑两个企业1和2,在同一市场上生产相同产品。设两个企业的产量分别为q1、q2;产品价格分别为p1、p2;成本函数分别为C1(q1)、C2(q2);P=P(q1+q2)代表逆需求函数(P为价格,Q(P)是原需求函数)。企业i的利润函数为:

上式构成了一个古诺寡头竞争博弈,它存在惟一的纳什均衡:

式(4—24)、(4—25)表明纳什均衡是给定另一个企业的最优产量的条件下、是企业1、2的最优产量安排。对(4—23)求一阶导数,并令一阶导数为零得到纳什均衡的充要条件:

企业以古诺形式展开竞争,他们同时选择产量,市场以P=a-(q1+q2)的一般化价格形成供求平衡,并设Ci(qi)=ciqi,(i=1,2)(ci为企业i的边际成本)

代入(4—26)式计算得:

式(4—28)说明企业i的均衡产量qi随着本企业边际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的上升而上升。也就是说,实力较强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量。

由(4—23)式得企业i在独立经营时的利润为:

4.4.2 企业结成动态联盟时的利润分析

市场竞争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环境。由于高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要面对这样的新的环境,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开发出用户所需求的产品,就必须增强敏捷性。新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完成必要的自我调整。同时,企业还应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不仅能被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能不断提高技术、开发新产品去寻找新的市场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能力毕竟有限。随着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推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意识到,若将不同企业的优势集中起来,合作开发、生产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则可以事半功倍。这就是以敏捷性为基础的企业动态联盟。

假设企业1、2生产同一产品,为赢得市场机遇,两企业以敏捷性为基础迅速结成动态联盟,由于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能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效用。设两企业生产产品的产量为q,给用户增加的效用为u0(q),这时的逆需求函数为:

P(q)=a+u0(q)-q

两企业的总利润为:

假设C(q)=cq,(c为两企业联盟生产的边际成本)

对(4—31)式求一阶导数,并令一阶导数为零得:

解得两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为:

将式(4—33)代入式(4—31)得两企业总利润为:

4.4.3 分析计算结果

由前所述,企业动态联盟是盟员企业优势互补,是强强联合。因此,不妨假设企业1、2是具有相同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即假设:

ci=cj=c

由式(4—29)得两企业独立经营时的总利润为:

比较式(4—35)和式(4—34)得:

由式(4—35)可以看出:两企业实施动态联盟策略时所带来的总利润增量的增加随用户效用u0的增加而增加,而用户效用u0是由于动态联盟的敏捷性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所带来的。因此,以敏捷性为基础的动态联盟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抓住市场机遇的需求,在增加用户效用的同时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润。

4.5 盟员企业敏捷性的评价模型与实现

敏捷意味着善于把握各种变化的挑战,敏捷赋予企业适时抓住各种机遇以及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领导潮流的能力,一个企业敏捷性取决于它对机遇和创新的管理能力。由4.4的分析可知,敏捷性对于企业动态联盟至关重要,如何评价盟员企业的敏捷性、进行企业间的敏捷性比较;如何使企业把握自身的状态、及时进行调整以增强其敏捷性,是实施动态联盟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将对这一问题做探讨。

4.5.1 评价模型

(1)影响盟员企业敏捷性的要素(见图4—2)

图4—2 盟员企业敏捷性影响要素分析模型

①经营环境是推动盟员企业开发敏捷性的主要因素。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国际化,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虽然有些经营要素无法预测和控制,但在某一时期仍然可以找出某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评判。

②通讯与信息要素主要包括:全球宽带网络;全球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实现通讯与信息共享的标准及企业集成。

③合作机制。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单独具备在短时间内赢得某一市场机遇的能力和资源。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合作是必由之路。合作机制包括:不断扩充和完善各种技术工具,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实行合作;跨组织的文化因素、组织因素等。

④企业柔性是指企业能够针对不可预见的因素迅速重构的能力。企业动态联盟的形成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的,要能够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要求具有高度的组织柔性,即决策组织单元间的耦合关系及企业组织结构形态要保持灵敏,及时、主动地适应市场变化。

⑤管理组织。影响盟员企业敏捷性的管理因素与组织因素多且复杂,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⑥盟员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知识和创造性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这一人力资源需要不断教育和不断培训。

(2)敏捷性的度量指标

关于企业敏捷性的度量,Amos J·W·等将企业的敏捷性用5个主要变量来度量。它们是通讯连通性(C)、跨组织参与性(I)、生产灵活性(P)、管理相关性(M)和雇员使能性(E)。通讯连通性是指企业内部跨团队、企业间跨组织界线的通讯和交流能力,包括网络通讯的技术和通讯的行为两个方面。跨组织参与性是指跨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是跨组织活动的一种形式,它对企业的参与能力有特殊的要求,盟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程度是动态联盟成功的必要条件。生产的灵活性是指企业制造系统的柔性及企业整个生产的及时性和实时性。管理相关性是指企业主动调整其资源参与管理使敏捷变化得以实现的能力,它与企业的组织和物理资源、企业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企业动态联盟管理的作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企业及其经营过程的可重构性和灵活性。雇员使能性是指企业内每个雇员能够根据企业的目标定义自己的义务,进而影响其工作领域以至影响整个企业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包括企业的组队速度和水平、雇员受教育的能力和企业授权状况等方面。CIPME这五个变量是从组织和管理角度来度量企业的敏捷性的,每个变量都与企业的敏捷性有正比关系。

Rick Dove提出敏捷性的四个度量指标:成本(Cost)、时间(Time)、健壮性(Robustness)、自适应范围(Scope of change),简称为CTRS。成本是指企业完成一次敏捷变化的成本,与新产品上市的成本、产品过程的设计、产品实现相关;时间是指企业完成一次敏捷变化所用的时间,与产品上市的时间相关;健壮性是指完成一次敏捷变化结果的稳定性和坚固性,与新产品的质量相关;自适应范围指企业个体在多大范围内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是敏捷性的重点。这一指标体系侧重于衡量企业实现敏捷转变后的结果,因此是一套动态的敏捷性度量指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企业的敏捷性。

本书认为上述两种敏捷性度量的指标体系是相互联系的,CIPME是从企业的基础结构方面来描述敏捷性,是一套静态的敏捷度量指标;CTRS侧重于衡量企业敏捷性转变后的结果,是动态指标。企业的动态敏捷性CTRS受企业静态敏捷性CIPME制约的,即CIPME越大,CTRS越好,两者有正比关系。因此,本书将这两种敏捷性度量体系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对企业敏捷性全面衡量的度量体系。其优点是:能够反映企业各方面的敏捷化程度,尽可能地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3)敏捷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影响企业敏捷性的要素有若干类,而每一类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度量体系的指标集中有的是定量指标,有的是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针对这类问题,本书认为采用模糊集理论对企业敏捷性求解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一级评判远远不够,需要多个一级评判的综合,即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①一级评判。设因素集为F={f1,f2,…,fk};度量指标集合为:V={v1,v2,…,vn};评语集(即敏捷性的等级)C={c1,c2,…,cm}共m个等级;第i个指标的单因素评价为:Ri={ri1,ri2,…,rim},它可以看成为C上的模糊子集,n个指标的总的评判矩阵为:

其中rij表示第i个指标的判别对第j个等级的隶属度。考虑到各个指标对敏捷性判别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对每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这样就形成了指标集合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W={w1,w2,…,wn}。给定R和W后,由下式得评判结果为:

B=W·R

其中B={b1,b2,…,bm},bj是因素被评为第j级的隶属度。如果bj=max{b1,b2,…,bm},则因素被评为第j级。

②敏捷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影响企业敏捷性的因素很多,对每一个因素都可以按上式B=W·R来进行敏捷性的评定,最终各因素的综合就必须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的敏捷性。因此,本章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评判。当然,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是在一级模糊评判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步骤为:

第一步:找出影响企业敏捷性的诸要素,划分出层次,每个层次中的各要素按上述9个度量指标进行调查。

第二步:对某个要素fi,按(1)中模型进行综合评判,得到:

Bi=Wi·Ri=(bi1,bi2,…,bim

将所有的要素评判完毕。

第三步:对某一层次的n个要素进行综合评判得到B,下一层次的R为:

第四步:从最底层的影响因素开始反复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一直进行到最顶层。

4.5.2 敏捷性的实现

(1)敏捷性的设计

面对无法预测的市场变化环境,一个敏捷系统必须能够不断改进、自我调整和更新。而且,系统的这种变化应该是不断进行的和连续的,而不是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跳跃。因此,企业的敏捷性与系统的设计原则密切相关,要求建立一个可以重复调整的体系结构来管理这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Rick Dove提出了敏捷性系统设计的10条RRS原则,见表4—3:

表4—3 敏捷性系统设计的RRS原则

(2)敏捷性的实现

企业敏捷性实现的4个要素:

①柔性结构与组织;

②有技能、有知识且被适当授权的员工;

③先进制造技术;

④敏捷化管理。

企业敏捷性实现的框架模型如图4—3所示。

图4—3 企业敏捷性实现模型

为实现企业的敏捷性,企业应遵循RRS设计原则,本书认为企业应做如下相应的转变:

①人力资源敏捷化。

●员工培训。面对快速的变化,企业需以人的能力来增加竞争优势,使员工对敏捷性及其业务过程有充分认识,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是企业实现敏捷性的重要目标。员工培训应针对如下具体内容:支持敏捷性的相关基础结构、使能技术、相应的任务、职责、协商机制与仲裁机制、相关的软件和工具等。企业主管要在经营管理思想上建立敏捷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企业敏捷化的运行模式、企业间敏捷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可能的扩展方式。

●能力与授权。让员工承担某项任务时,应使其得到所需的资源,并给予其使用资源的权力,同时要求他们正确使用资源。在员工具备了知识、技能、资源后进行工作时,企业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工作。

②管理敏捷化。敏捷性的实现要求企业进行敏捷化的管理,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将动态联盟系统中的盟员企业都纳入管理范围。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的现状,减少管理层次是实现敏捷化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管理模式源于企业树状的组织结构,其弊端是明显的。只有减少管理环节,增加工作团队的权限,才能实现管理信息的敏捷传递。

③技术敏捷性。

●企业敏捷性的信息基础结构建立。根据不同层次合作的不同需求,建立企业信息网络,采用工程数据管理系统,建立集成的产品与过程管理系统;建立与维护企业的敏捷性组织基础结构,企业要为各种基本优势合作与获得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依据核心优势和商业信誉,建立与关联企业事前的合作意向,明确合作方式,以确保盟主企业和盟员企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动态联盟。

●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组织机构应从面向功能转变为面向过程、从相互分离转化成为网络群体,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及其运行需要跨部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必须在以往单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基础上进行敏捷性和重组,使信息系统向以过程为中心的结构转化,适应企业敏捷性对信息技术敏捷性的要求。

④组织敏捷化。企业功能、过程分析与重组。根据敏捷性要求的业务过程和特点,分析企业原有的业务过程,采用一定的技术支持,对与敏捷性相关的核心业务过程进行物理上的或逻辑上的重组,重构企业敏捷性价值传递过程,简化业务流程,加强协调与控制,并为重构后的流程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支持环境。具体是:压缩组织结构层次、简化业务流程、提供技术支持、适度分权、采用面向产品的工作团队形式。

采用以面向产品过程的工作团队的动态结构代替以职能为基础的静态结构,以工作团队为工具,实现企业组织的转变。它体现面向产品过程(即经营过程中某项模块化工作,如产品设计、产品报价等)的特点;工作团队的耦合是多变的、快速有效的,根据机遇产品的不同进行工作团队的创建和耦合,具有可重组的动态特征;工作团队的动态性和快速耦合性促进了整个系统的结构柔性。工作团队是组织转变的推动力量,它能融合新的价值和文化,并把它们推广到整个企业。重视工作小组的作用,把工作团队作为企业新价值、新概念的传播者。

敏捷性作为企业动态联盟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盟员企业面向市场的敏捷化,强调人、组织、管理、技术的全面集成。

4.6 本章小结

①引入时间因子λ,将两企业合作博弈扩展到无限次重复博弈,通过计算:当λ>(r3-r1)/(r3-r4)时,博弈双方采取(合作,合作)策略组合,从而得出:企业动态联盟具有间续式契约特性;其盟员企业注重预期收益,使得时间因子(λ)足够大,从而使企业克服机会主义的干扰,走出“囚徒博弈”的困境,选择(合作,合作)策略;进而分析社会制度对盟员企业合作行为的约束,使时间因子增大,保证预期收益的实现。

②通过建立基于信息交流密度及基于敏捷性的动态联盟模型,探讨信息交流密度与敏捷性对动态联盟利润形成的作用机理,并以此分析结果作为企业选择动态联盟模式的决策依据。

通过引入信息交流密度这一变量,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基于信息交流密度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型,从而揭示:在确定的市场格局下,随着信息交流密度的增大,企业结成联盟的利润增量大于企业独立经营时的利润增量,企业的资源投入激励随信息交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通过引入由敏捷性为用户增加的效用这一变量,建立基于敏捷性的企业动态联盟模型,从而揭示:企业实施动态联盟时的利润增量随着用户效用的增加而增加,企业为提高敏捷性的资源投入随用户效用的增加而增强。强调敏捷性是企业动态联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子。

③通过分析影响敏捷性的因素,将敏捷性的两种度量指标体系CIPME及CRTS融合在一起,构成对企业敏捷性进行评价衡量的指标体系,并建立敏捷性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敏捷系统设计RRS原则的基础上,构造敏捷性的实现模型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