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由无数的局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它的每个局部又有着整体的信息和特征,就如一个受精卵,它所有的信息都包括在其细胞粒内。在它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如此不断的分裂,最后发育成为一个有着许多复杂结构的机体。而它的机体的每一个组成细胞都与受精卵一样,具备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这就是现代克隆技术的基础。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来说,当然也具备有人体整体的信息。(图4-1足底)
图4-1 左右足并拢相当于人体缩影
古往今来,经过人们长期的实验、观察、验证,得出一个令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结论,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在足部的反应区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好它,将更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将人的双脚并拢在一起,我们可以将它看作一个处于坐位的人体,双脚的拇趾相当于人的头部;脚底的上部,相当于人体的胸腔;脚底的中部,就相当于人体的腹腔;足跟部及内踝下凹处,相当于人体的盆腔。当然,每个体腔内包含有相应的脏腑、器官,如:胸腔中的心和肺,腹腔中的肝、胆、脾、胃、胰等,盆腔中的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等。在脚的内侧,也相当于一个坐位人体(图4-2),如大拇趾相当于头部,拇趾背侧为人体头后部,趾腹部为人体面部、脑内部,其趾根部相对于人体的颈项部,向下依次分布着胸部、腰部、骶部、臀部,外踝关节为髋关节部,脚弓内侧的赤白肉际线分别对应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当然,这只是对于人体的反射区分布而言,不能对每个反射区进行非常精确的定位。所以,我们在学习反射区时,应当考虑到人体的复杂性,更多的是要实践,在自己或他人脚上细心观察,认真体会。
图4-2 足部内侧相当于头和躯干侧面
附图:1.右脚足底(图4-3)2.左脚足底(图4-4)3.脚内侧(图4-5)4.脚外侧(图4-6)5.脚背(图4-7)
图4-3 右足部反射区
9.鼻10.大脑11.颈项13.甲状旁腺
14.甲状腺15.眼16.耳17.斜方肌
31.盲肠(及阑尾)32.回盲瓣33.升结肠34.腹腔神经丛
35.生殖腺(睾丸或卵巢)
图4-4 左足部反射区
1.肾上腺2.肾3.输尿管4.膀胱
5.额窦6.脑垂体7.小脑及脑干8.三叉神经
9.鼻10.大脑11.颈项13.甲状旁腺
14.甲状腺15.眼16.耳17.斜方肌
18.肺及支气管19.心20.脾21.胃
22.胰23.十二指肠24.小肠25.横结肠
26.降结肠27.乙状结肠及直肠28.肛门34.腹腔神经丛
35.生殖腺(睾丸或卵巢)
图4-5 足内侧反射区
4.膀胱9.鼻12.颈椎13.甲状旁腺
36.胸椎37.腰椎38.骶骨39.尾骨内侧
40.前列腺或子宫41.尿道及阴道42.髋关节43.直肠及肛门
图4-6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睾丸或卵巢)42.髋关节45.坐骨神经46.尾骨外侧
47.下腹部48.膝49.肘50.肩
51.肩胛骨57.内耳迷路58.胸59.横膈膜
60.肋骨61.上身淋巴结
图4-7 足背反射区
9.鼻11.颈项15.眼16.耳44.腹股沟
45.坐骨神经52.上颌53.下颌54.扁桃体55.喉、气管及食道
56.胸部淋巴结57.内耳迷路58.胸59.横膈膜60.肋骨
61.上身淋巴结62.下身淋巴结
我们在第一部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脚部的反射区,为了更清楚各反射区准确定位及其功能,我们将依次介绍各反射区的定位、解剖位置,手法操作、主治等。
(一)足底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掌的第1、2跖骨之间,距跖骨头近足心端一拇指宽处,即与跖趾关节所形成“人”字形交叉点略靠外侧(用于握住足背,脚底形成一个明显的“人”字形)。(图4-8)
图4-8
解剖位置:肾上腺位于腹腔腹膜之后,肾脏的上方,左右各一,大约一个大拇指大小,颜色呈金黄色。肾上腺是由中间的肾上腺髓质和外层的皮质所组成。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它与交感神经系统有紧密的联系,它可以促进糖原的生成与分解。肾上腺皮质能分泌多种激素,主要包括:调节水盐代谢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的糖皮质激素;此外,它还能分泌性激素。这些激素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对机体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手法:可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或拇指间关节,定点向深部按压3~5次,手法要柔和有力,逐渐加力,退力也要缓慢,以受术者能耐受为限。
主治:糖、蛋白质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各种感染炎症,气喘,心律不齐,昏厥,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注意事项:按摩该反射区不用暴力、蛮力,手法宜柔和有力。本反射区对肾上腺功能亢进和减退起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一般而言,对于肾上腺功能亢进者,用力较之减退者大,而持续时间较减退者短。
图4-9
2.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掌中心,分布在肾脏和胃的反射区附近,相当于涌泉穴的周围。(图4-9)
解剖位置:腹腔神经丛又名“太阳神经丛”,位于膈肌的主动脉裂孔的前方,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两个肾上腺之间。它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分支和发源,也是腹腔内最大的植物神经丛,由许多大小形状不等的神经节组成。该神经丛发出许多分支,参与组成膈丛、肝丛、脾丛、肠系膜上丛、肠系膜下丛、胃丛、肾丛、肾上腺丛、精索丛等。腹腔神经丛受大脑支配和控制,调节腹腔内各脏腑器官的活动。
手法:用拇指指间关节或单食指扣拳法在此反射区运用运法,从上到下作环旋运动3~5遍,用力应均匀柔和。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呕吐、胃痛、烦躁、失眠、休克、高血压、头痛,并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有镇静止痛作用。
注意事项:在此反射区不可使用蛮力或用力过猛,以免产生休克。对功能亢进的实证,采用逆时针运法;对功能减退的虚证,运用顺时针运法。
图4-10
3.肾脏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的第二、第三跖骨的近端的五等分点外,即在肾上腺的下方凹陷处。(图4-10)
解剖位置:肾脏位于腹后壁上部,脊柱两侧,右肾低于左肾半个椎体高度。上端相当于第11或12胸椎高度,下端高度相当于第2或第3腰椎高度,左右各一,其形似蚕豆,长度为10~12厘米,宽度为5~7厘米。肾脏由包在外面的皮质和在里面的髓质组成,其髓质由90万~12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功能与每一个肾单位的滤过功能关系密切,它在泌尿的过程中排泄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及进入人体内的异物。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就可能使人体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有效排出体内外,或使机体有用物质大量排出,从而危及到生命。
手法:肾脏反射区可用拇指间关节或单食指扣拳法由轻到重按压3~5次,每次持续20~30秒。
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结石,肾肿瘤,动脉硬化,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盂积水,浮肿,静脉曲张,尿频,尿急,尿痛及各种过敏性疾病。
注意事项:祖国医学认为,肾为阴中之阴,主水藏精,肾病多虚。所以在按摩肾脏反射区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使虚者更虚。
图4-11
4.输尿管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在肾脏、膀胱反射区之间,将肾脏反射区和膀胱反射区连接起来,起于第2、3跖骨近端,止于脚内侧赤白肉际处。(图4-11)
解剖位置:输尿管位于腹膜后方,连接在肾脏和膀胱之间,起于肾盂,沿着脊椎两侧向下,止于膀胱的输尿管口。全长25~30厘米,直径4~7毫米。它有3个生理狭窄,是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第一个生理性狭窄是在与肾盂相移形处;第二个生理性狭窄在输尿管与精索(或输卵管)交叉的地方;第三个生理性狭窄在穿入膀胱的输尿管口,了解输尿管的3个狭窄对诊查疾病的重要意义。肾脏过滤的终尿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贮存,输尿管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一侧输尿管被结石阻塞还不十分严重,若双侧输尿管阻塞,将会对血液循环,肾脏与膀胱的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输尿管的疾病是不容忽视的。
手法: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沿着输尿管反射区向下推,直到膀胱反射区处。动作宜缓慢,用力要均匀,推3~5次。
主治:输尿管炎,输尿管结石,风湿病,高血压,关节病,动脉硬化,水肿,输尿管狭窄,肾积水。
注意事项:按摩该反射区时,一般从输尿管起始端推向终止端,这样有助于保持输尿管通畅,对输尿管结石的患者更应如此。
图4-12
5.膀胱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内踝,足舟骨下方凹陷,拇展肌之侧,指头大小,连接于输尿管的下端。(图4-12)
解剖位置:膀胱位于耻骨联合的后方,盆腔的前部,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伸缩性很大,其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壁的厚度均随尿液充盈程度、年龄、性别差异而改变,其平均容量为300~500毫升。空虚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膀胱壁由黏膜、黏膜下组织和外膜构成。膀胱底面内有两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口,它们之间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无论充盈或空虚,其黏膜均保持光滑,它是膀胱结核、膀胱肿瘤的好发部位。
手法: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时,其余四指握住足背固定,有利于发力,不至过猛或过轻,按压之后可作轻柔的揉法。
主治:膀胱炎,膀胱结石,肾和输尿管的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尿道炎,糖尿病,蛋白尿,水肿。
注意事项:按摩此反射区时,施术者的手要贴在受术者的足底,以最舒适的姿式固定受术者的足部,用力要缓慢,深透,均匀。
6.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
定位:位于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距骨与舟骨之间的间隙处。(图4-13)
图4-13
解剖位置:男女尿道的构造和功能不完全相同。男性尿道除有排尿功能外,还有排精功能;女性尿道只有排尿功能。男性阴茎由海绵体组成: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外面包有筋膜和皮肤。男性尿道成人长约18~20厘米,管径平均为5~7毫米,其全长可分为三部,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女性尿道较短,起于膀胱,开口于阴道前庭,全长3~5厘米。
手法:用一手固定前部,另一手拇指腹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自膀胱反射区沿内踝下向上施以推法,用力要缓慢、均匀、深透。
主治:尿道感染、阴道炎、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失禁、遗尿、生殖系统疾患。
注意事项:施术者要把握好用力轻重缓急,实证可适当用力重,推法快些;虚证用力较轻,推法较慢。尿频尿多者,可逆尿道方向施以推法;而尿少尿痛患者,可顺尿道方向推法。
图4-14
7.额窦反射区
定位: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脚脚拇趾尖端,皮肉较丰厚的地方,其范围大约直径1厘米左右。左边的额窦在右脚,右边的额窦在左脚。(图4-14)
解剖位置:额窦位于前额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是一个含气的骨腔,里面由许多蜂窝状骨质小房组成,并附有黏膜。额窦与人体语言发音关系密切,当人体发音时,在额窦内可以产生共振,使得发出的音质更加清晰,更悦耳动听。
手法:用一手的拇、食、中三指固定受术者的大拇趾,另一手的拇指间关节按压额窦反射区3~5遍,还可结合刮法3~5遍,以受术者耐受为度。
主治:以头部、口鼻方面的疾病为主,对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失眠、头晕,发热有很好的效果。在使用时配合其他反射区,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该反射区在四肢末端,神经末梢较丰富,按摩时切不可使用蛮力,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休克。最好是先经过轻轻揉动,慢慢加力,注意受术者的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要马上停止手法。
图4-15
8.三叉神经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拇趾第一节趾骨远端,肉球外侧延伸到拇趾甲根处,小脑反射区的前方,左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右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图4-15)
解剖位置:三叉神经是人体比较粗大的混合神经。其中躯体感觉纤维位于颅中窝颞部岩部尖端,其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止行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出的三叉神经节组成三个分支:一、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泪腺、眼球、部分鼻腔黏膜以及上睑、鼻背和额部皮肤;二、上颌神经,由颅底的圆孔出颅后,经眶下裂入眶,延伸为眶下神经。眶下神经穿出眶下孔到达面部,再分成数支,分布于眼裂与口裂间的皮肤,还有部分上颌神经,沿途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上;三、下颌神经,经颅底的卵圆孔出颅分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耳颞神经等。
手法:用拇指掐法或拇指间关节按压法,向趾腹方向掐压4~5次。
主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牙痛、腮腺炎、失眠、耳部疾患,味觉、听觉、嗅觉障碍等。
注意事项:此反射区较为敏感,手法须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不可使用蛮力。
图4-16
9.小脑·脑干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底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右半球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脚上,左半球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脚上。(图4-16)
解剖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脑桥和延髓的后方,小脑与脑桥、延髓和中脑相连。其表面有一层灰质,称小脑皮质,皮质深层为髓质。小脑是一个与运动调节有关的中枢,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功能。
脑干位于颅底面的斜坡上,平枕骨大枕,与脊髓相续。它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与人体的运动、感觉、植物性神经系统等功能的调节都有关联,还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手法:一手将受术者的脚趾固定,另一手用拇指掐法,或拇指间关节按压此反射区4~5次。
主治:脑震荡、脑肿瘤、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高血压、低血压、震颤麻痹等。
注意事项: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卫生,施术时手法要柔和、均匀、深透。
10.颈项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拇趾根部跖侧横纹处,左颈项反射区在右足,右颈项反射区在左足。(图4-17)
图4-17
解剖位置:颈项介于头、胸和上肢之间,前部称为颈部,后部称为项部。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尖、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为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分别与胸部及上肢为界。它是头部与躯干联系的要道,能协调头部向各个方向运动。
手法:用拇指掐法,在拇指根部压住痛点,再向内侧旋转掐揉4~5次。
主治:落枕、颈椎病、肩颈综合征、颈项强痛、高血压、近视眼等。
图4-18
注意事项:在治疗颈项软组识损伤时,应压住痛点,力量要均匀深透,以达镇痛的目的。
11.鼻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拇趾第二节趾骨肉球内侧中部,延伸到脚拇趾甲根部。左鼻反射区在右足,右鼻反射区在左足。(图4-18)
解剖位置:鼻位于头面部,是呼吸之门户,肺的外口。鼻由外鼻、鼻腔组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由上到下依次称为鼻根、鼻背、鼻尖,鼻尖两侧扩大为鼻翼。外鼻下方一对开口称鼻孔,鼻腔由骨和软骨作支架,里面以黏膜和皮肤构成。它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鼻腔内黏膜分为嗅区和呼吸压,嗅区内含有嗅觉神经;呼吸区含有汗毛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湿润作用,并可清除灰尘和细菌等。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的脚,另一手拇指间关节按压鼻部反射区,也可用拇指侧腹向上均匀推3~5遍。
主治: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出血、鼻窦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症。
注意事项:鼻部反射区位于肢体末端,神经末梢丰富,因此十分敏感。在按摩该反射区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使用蛮力,也不能长时间刺激。对于急性鼻炎,手法可适当重些;对于慢性鼻炎,手法则宜轻。
图4-19
12.大脑(头部)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拇趾趾腹肉球的全部所形成的较为丰富部位。左大脑反射区在右脚上,右大脑反射区在左脚上。(图4-19)
解剖位置:大脑又称为端脑,可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大脑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色的大脑皮质,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高度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构成思维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的深层为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构成,是神经的主要通道。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癫痫、帕金森氏综合征、中风后遗症、脑震颤、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呃逆、视觉受损、癔病、神经官能症等。
注意事项:大脑为人体的高级中枢,按摩大脑反射区可对全身进行调节。因大脑反射区位于肢体末端,神经末梢丰富,按摩时不可使用蛮力,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具体运用时手法轻重依据病情而定,如高血压、休克等手法宜重;头晕、瘫痪等手法宜轻。
图4-20
13.脑垂体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拇趾肉球中央部位,在大脑反射区的深处。(图4-20)
解剖位置:垂体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长素。这些激素与身体骨髓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并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功能。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脚部,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按压脑垂体反射区,向脚后跟方向用力,也可按揉结合,以病人耐受为度。
主治:各种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小儿发育不良,更年期综合征,遗尿,小儿智力低下等。
图4-21
注意事项:按摩脑垂体反射区,可对机体进行双向良性调节。但由于该反射区位于肢体末端,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不可使用蛮力,暴力,手法宜柔和,逐渐加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14.食道·气管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图4-21)
解剖位置:食管是从咽到胃之间的一个肌性空腔器官,上端起自第6颈椎体下缘处续于咽,下端至第11胸椎左侧连于胃,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颈、胸、腹三段。食管全长有3个生理性狭窄,这些狭窄是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气管为后壁略扁的圆筒状管道,其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高度,起自环状软骨,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相平(相当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在食管的前面。
手法:施术者固定受术者脚部,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从上向下施以缓慢推法。
主治:食管炎症、梅核气、气管疾患等。
注意事项:该反射区经过第1跖趾关节,因此按摩时不宜猛力向下推,而应柔和缓慢滑动,以免造成损伤。此外,按摩该反射区时一般都是从上向下推移,而不能逆方向推移。
图4-22
15.甲状旁腺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掌内缘第1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处,即在足底与足内侧面交界的45°处形成的区域。(图4-22)
解剖位置:甲状旁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呈扁椭圆形,略似绿豆大的小腺体。一般有上、下两对,贴附于甲状腺侧叶后面或埋在甲状腺组织中。上一对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水平处,下一对多位于甲状腺下动脉附近。甲状旁腺分泌甲状腺素,主要调节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当甲状旁腺分泌不足时,可引起骨质过度脱钙,容易发生骨折。
手法:操作者手固定受术者脚部,另一手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此反射区3~5遍。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各种过敏性疾病、胃肠蠕动缓慢、白内障、失眠、癫痫、尿路结石等。
注意事项:该反射区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患者,按摩时手法要轻;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手法宜重。
图4-23
16.甲状腺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第2跖骨之间及第1跖骨远侧部连成“L”状。(图4-23)
解剖位置: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呈“H”形,分左、右叶及中间甲状腺峡。左右叶贴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两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甲状腺分泌含碘的甲状腺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髓和神经系统发育十分重要。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脚部,另一手拇指间关节沿“L”形离心方向推压4~5次。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消瘦症、急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失眠、急躁、手颤、婴幼儿身材矮小、呆小症等。
注意事项:本反射区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故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力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手法宜重;而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手法宜轻。
17.眼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第2趾与第3趾根部的内侧,包括脚底和脚背两个位置,右眼反射区在左脚,左眼反射区在右脚。(图4-24)
图4-24
解剖位置:眼球是一个视觉感受器,位于眶的前部,后端,由视神经连于间脑。眼能感受光波的刺激,通过视神经的传导,将光的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平衡。
手法:施术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脚部,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反射区3~5遍,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推按3~5遍。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复视、眼底出血等眼部疾病。
注意事项:此反射区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因此在按摩本反射区时,用力要柔和,缓慢加力,以受术者耐受为度。
图4-25
18.耳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第4趾与第5趾骨中间与根部,右耳反射区在左脚,左耳反射区在右脚。(图4-25)
解剖位置:耳是一个听觉感受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有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故耳部对听觉和维持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其脚部,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或按揉3~5遍。
主治:急慢性中耳炎、神经性耳聋、外周性耳聋、耳鸣、平衡障碍及外耳道炎症等。
注意事项:此反射区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故在按摩此反射区时,用力宜柔和,不可使用蛮力。
图4-26
19.斜方肌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在眼、耳反射区的下方,第1~5趾骨根部与跖骨交界处,呈一指宽的横带状区域。(图4-26)
解剖位置: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为三角形的阔肌。该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其作用是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保护胸廓。
手法:施术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脚部,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从内向外下方向刮斜方肌反射区3~5遍。
主治:肩周炎、落枕、颈肩综合征、肩臂酸痛等症。
注意事项:斜方肌反射区位于关节周围,故在按摩时应避免用暴力和蛮力,以免改变关节的位置。在用力方向上,必须从内上方括向外下方,而不能逆方向操作。
图4-27
20.肺·支气管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的带状区域,宽约一横指,以及横带中部向第三趾延伸,呈竖带状区域。(图4-27)
解剖位置: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各一。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肺尖高出胸廓上口,呈钝圆形。左肺分为二叶,右肺分为三叶,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处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以下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和很小的肺泡管,每个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
手法:操作者用双手指的指腹,同时提刮双脚的肺·支气管反射区3~5遍。
主治: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矽肺、支气管扩张、咳嗽、咯血、胸闷、气喘等症。
注意事项:在按摩此反射区前,可扒住脚的各趾,使其成微屈状,也可轻微搓动脚部使其放松。在提刮肺·支气管反射区时,只能从下向上提括,不能逆方向操作,以免加重病情。
图4-28
21.心脏反射区
定位:位于左脚第4、5跖骨颈之间,上界被肺反射区所覆盖,下界与脾反射区相连。(图4-28)
解剖位置: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纵隔内,外面围有心包,由韧带悬于胸腔内,主要为心肌构成的中空器官。心脏夹在左、右肺之间,偏向左边,其中2/3位于左边,1/3位于右边,其前方为胸骨和肋骨,后面有食道和脊椎,下面有横膈,其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心脏不停的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往复流动,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人体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左脚,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心脏反射区3~5遍,逐渐加力。
主治: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绞痛、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慌、气短、胸闷、高血压等症。
注意事项:心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对有些危险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脏病手法要轻柔,而且在按压时不要移位,否则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图4-29
22.脾反射区
定位:位于左脚脚底第4、5跖骨之间的基底部,心脏反射区下方约一横指处。(图4-29)
解剖位置:脾位于左季肋部,平对第9~11肋,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脾略呈椭圆形,质软而脆,受暴力击打时易破裂。脾是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淋巴细胞,还能贮存血液。当急需时可将贮存的血液输入血液循环中。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左脚,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脾脏反射区3~5遍,每次持续数秒或十几秒。
主治:脾脏肿大、免疫力低下、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各种炎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牙龈出血等症。
注意事项:按压脾脏反射区时不能移位,也不能压刮,用力要柔和深透。
23.肝脏反射区
定位: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上接肺反射区,与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有少量重叠。(图4-30)
图4-30
解剖位置: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消化腺。肝呈楔形,分为左、右两叶,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可达左季肋区。肝的膈面基本与膈穹一致,其脏面邻近腹腔器官。右叶下面与结肠右曲、右肾和十二指肠相接触;左叶下面与胃前壁相接触。肝的功能很复杂,主要功能有:参与糖、脂类、蛋白质、激素、维生素等的代谢;分泌和储存胆汁,帮助肠道内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排泄吞噬体内非营养性物质(包括有毒物质)、细菌、异物等,以保护机体。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右脚,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从足趾向足跟外端按压3~5遍。
主治:各种肝脏疾患,如急慢性肝炎、肝肿大、肝囊肿、肝硬化、腹泻、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
图4-31
注意事项:在按摩此反射区时,方向要由足趾向足跟外端施力,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泄,达到解毒的目的,便于肝功能的恢复。
24.胆囊反射区
定位:位于右脚脚底第3、4跖骨之间,左肺反射区下方,肝反射区内侧。(图4-31)解剖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下面由腹膜覆被。胆囊形状像鸭梨,长约8~12厘米,宽3 ~5厘米,其内腔可容纳40~60毫升的胆汁。胆囊的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囊收缩可促进胆汁的排出,促进饮食物(主要是脂类)的消化。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右脚,另一手定点向深部足跟方向顶压或刮压3~4次,按压时要停留数十秒,逐渐加力,也可用足疗器的磁性头缓压。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黄疸、胆道蛔虫、高血脂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
注意事项:胆囊部位稍深,需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入,辅助手法必须配合用力。如果用器具,可先向第3、4跖骨间顶压,得胀感后将器具的尖端向外顶压出现痛感,施力大小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图4-32
25.胃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第一跖趾关节下方约一横指处,在甲状腺反射区的下方。(图4-32)
解剖位置: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其形态和大小随内容物的多少而不同。成年人胃容量可达3000毫升,空虚时可缩成管状。胃上接食管,下与十二指肠相连。当胃中等充盈时,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胃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
手法:操作者用一手固定受术者脚底,另一手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由轻到重顶压3~6次,将顶压的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端稍向内侧扭动,即可得到敏感点。
主治:各种胃部疾患,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下垂等症。
注意事项:胃反射区位于第一跖趾关节下方,比胰敏感度稍差,可稍用力按压。胃部不适患者应注意按摩此反射区,用力大小可视具体病情而定,急性胃病刺激量可稍大,慢性病证力量可稍轻。
图4-33
26.胰反射区
定位:位于第一跖骨靠近基底部处,是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交叉点,远侧是胃反射区,近侧是十二指肠反射区。(图4-33)
解剖位置:胰位于胃的后方,位置较深,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胰为长棱柱状,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胰是人体第二大腺体,重约100克。胰主要分泌胰液和胰岛素,胰液有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功能,胰岛素能调节血糖代谢。
图4-34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脚底,用拇指间关节或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由轻到重顶压3~6次,当有压痛时需停留一段时间,使力度渗透到深层组织。
主治:急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消化不良等。
27.十二指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近端,胃与胰腺反射区下方。(图4-34)
解剖位置: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厘米,上起于幽门,下续于空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上部甚短,约在第一腰椎右侧,起于幽门,续于降部。降部起于十二指肠上部,在降部中段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水平部又称下部,起于十二指肠降部,横过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前面,移行于升部。升部自腹主动脉向左上方,再向前下转折续于空肠。十二指肠是小肠开头的一小段,大约有十二指并拢在一起长,因而得名。由小肠绒毛将食物营养进行吸收。
手法:以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施力,可自胃向十二指肠连续压刮,也可直接向心按摩1~2分钟,力量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疾患,如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注意事项:手法可适当放松,受术者可采取比较舒适的坐位或仰卧位,手法力度要由浅到深,但以能忍受为度,比按摩胰反射区力度适当稍轻。
图4-35
28.小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中部第一到第三楔骨、骰骨及舟骨所形成的凹形区域,为升、横、降结肠、乙状结肠所包围。(图4-35)
解剖生理:小肠分为三部分,除前面所讲的十二指肠外,还包括空肠和回肠。空肠在第二腰椎左侧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左腹外侧区和脐区)。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脐区和右腹股沟区),其末端连接盲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也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小肠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体所吸收的营养状况。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足底,另一手握拳,用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由足趾端向足跟刮压3~6次。
主治: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症、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厌食、贫血等。
注意事项:此反射区面积较大,操作时力度可稍重,为避免擦破皮肤或使手法滞留,可涂上少许润滑油。操作过程中为使手法稳固,可用操作手握住固定手的拇指,以达到更好效果。
图4-36
29.盲肠·阑尾反射区
定位:位于右足足底,足跟的前缘外侧,在第四、五趾间的纵轴线上。(图4-36)
解剖生理:盲肠为大肠起始部,长6~8厘米,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其后内壁连一形如蚯蚓状的组织,称为阑尾,其下端游离,一般长7~9厘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及反跳痛。当大量残渣、硬物进入阑尾时,易发生梗阻而发炎。
手法:术者一手扶持足背,另一手食指扣拳法定点顶压4~6次。
主治:阑尾炎、下腹腹胀、盲肠炎等。(www.xing528.com)
注意事项:操作时应定点按压,不可移动,缓慢施力,逐渐加力,停留数秒钟。
图4-37
30.回盲瓣反射区
定位: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外侧,盲肠·阑尾反射区的前方。(图4-37)
解剖生理:回盲瓣位于右下腹,在盲肠左后上方有回肠末端的开口,即回盲口。在回盲口上、下缘各有黏膜皱襞,称回盲瓣。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还可控制食糜过快的进入大肠。
手法:术者一手扶持足背,另一手用食指扣拳法定点向深部顶压4~6次。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腹泻、腹胀、过敏性肠炎及回盲瓣功能失调导致的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稳,不可移动,由浅层向深层逐渐顶压并持续数秒钟。力度大小以受术者能忍耐为度。
图4-38
31.升结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骨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图4-38)
解剖定位:升结肠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盲肠,在肝右叶下方移行于横结肠。结肠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形成和排出粪便。此外,大肠内的某些细菌,还能合成对人体有用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等。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底,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沿足跟向足趾方向缓慢刮推。
主治:急、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腹胀、便血、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手法的力度和方向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急性病手法宜重,慢性病和虚证手法宜轻。便秘者应顺其走向推法,腹泻应逆其走向推。
图4-39
32.横结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中间,第1~5趾骨底与第1~3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的带状区域。(图4-39)
解剖生理:起始于结肠右曲,向左在脾的下端折转而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其全部被腹膜所包围,后方借横结肠系膜附着于右肾、十二指肠与胰腺的前面,是结肠的第三部分,其作用与其他大肠段相同。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底,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顺带状区域压刮,左脚由内向外刮压,右脚从外向内刮压。
主治: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腹痛、便秘、腹泻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应有力、柔和、有节奏感,治疗便秘时应顺其走向操作,以与大便在结肠走向一致,促进肠蠕动;治疗腹泻时应逆其方向操作,以减缓肠蠕动。
33.降结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左足足底,由横结肠反射区下行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区域。(图4-40)
解剖生理:起始于结肠左曲,沿腹后壁左髂嵴水平面移行于乙状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是结肠的第四部分。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左足足底,另一手用拇指间关节刮推此反射区,从足趾向足跟
图4-40
方向推移。
主治:消化系统疾患,如急慢性肠炎、腹痛、腹泻、便秘、结肠息肉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应沿竖带状区域刮推,不可左右移动,手法做到均匀、柔和、渗透,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治疗腹泻时,手法应逆其走向操作,治疗便秘时应顺其方向操作。
图4-41
34.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
定位:位于左足足跟前缘一横带区域,右足在肛门反射区外侧一点上。(图4-41)
解剖生理:乙状结肠平左髂嵴处续于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向下进入盆腔,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端至盆膈处续于肛管。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底部,另一手拇指间关节从内向外刮推4~6次。
主治:乙状结肠及直肠疾患,如急、慢性结肠炎,直肠炎、腹胀、腹痛、便秘、痔疮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力度要大小适中,速度宜缓慢,均匀。
图4-42
35.肛门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内侧,足跟的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在拇展肌外侧缘所形成的区域。(图4-42)
解剖生理:肛门位于骶骨尾正前方4厘米左右处,是直肠的下接处,具有控制和排出大便的功能。肛管接于直肠末端盆膈处,下端开口于肛门。肛管的平滑肌层为肌门内括约肌,有协助排便的作用,环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骨骼肌构成肛门外括约肌,起控制排便的作用。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底,另一手以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顶压,以酸痛为度。
主治:肛门周围炎、痔疮、肛裂、肛瘘、便秘、脱肛、直肠静脉曲张、直肠癌等。
图4-43
注意事项:顶压时手不可移动,力量由轻到重。
36.生殖腺(睾丸·卵巢)反射区
定位:睾丸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跟骨正中央,卵巢反射区在双足外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图4-43)
解剖生理:男性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扁卵圆形,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女性卵巢位于盆腔内,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呈扁椭圆形。它产生卵子并分泌女性激素,如卵泡素、孕酮(黄体酮),少量的男性激素。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都是生殖腺,亦称性腺,是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底,睾丸反射区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压3~4次,卵巢反射区用拇指指腹或偏峰缓慢推运。
主治:男女性功能低下,男性阳痿、早泄、遗精、不孕不育、女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经期不适、子宫发育不良等。
注意事项:睾丸反射区敏感性较差,故用力宜重,有刺激感觉后持续数秒钟。对于阳痿、早泄的人而言,应逆其方向操作。
图4-44
37.血压点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拇趾趾骨间关节中点,靠近脚趾近节趾骨处,在颈反射区与舌、口腔反射区中间一点上。(图4-44)
解剖生理:血压点是个经验点,刺激它可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的血压调节功能恢复正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图4-45
手法:食指第一指间关节定点按压4~6次。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
注意事项:顶压时,不可移动食指关节,力量不宜过大。
(二)足内侧反射区
38.颈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内侧近节趾骨处。(图4-45)
解剖生理:颈椎位于脊椎的最上段,由7块椎骨构成。颈椎的最大特点是横突上有一横突孔,里有椎动、静脉通过。椎体和椎体之间有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从侧面看,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向前弯曲。整个脊柱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及运动的作用。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部,使内踝朝上,另一手用拇指端由远端向足跟方向推4~6次。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病,如颈项强痛、落枕、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错缝、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
注意事项:在操作前,可先用热毛巾敷于双脚,并用手掌擦脚的内侧。在手法操作时,切不可猛然发力或用蛮力,因为此处较敏感,易出现不良反应。
图4-46
39.胸椎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弓内侧,从第一跖骨小头至第一跖骨粗隆处。(图4-46)
解剖生理:胸椎共有12块椎骨构成,上接颈椎,下连腰椎。胸椎椎体间构成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上下关节面基本呈额状位,除此之外,胸椎还和肋骨构成肋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因此胸椎与胸椎之间连接稳定,活动度小,不易发生半脱位。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部,使足内踝朝向上方,另一手用拇指指腹沿足弓内侧缘胸椎反射区,从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4~6次。
主治:胸胁屏伤、胸椎错缝、胸背酸痛等症。
注意事项:操作时力度可稍重,并逐渐靠近第一跖骨骨膜,忌用暴力、蛮力。操作前用热毛巾热敷,并用掌擦脚内侧。
图4-47
40.腰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的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骶骨反射区。(图4 -47)
解剖生理:腰椎共5个,是椎骨中最大的,椎体肥厚。第3腰椎横突最长,是整个腰部活动的中心,上下关节的关节面逐渐由额状位变为矢状位,因而腰部活动大。腰椎椎体之间有一纤维软盘,称为椎间盘,成人椎间盘因脱水而变薄,使腰椎失稳。
手法:用拇指指腹,沿足弓内侧腰椎反射区,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压4~6次。
主治:各种腰椎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椎体滑脱等病症。
注意事项:操作前用热毛巾热敷,并放松足内侧。操作时应逐渐加力,对急性病证可用力稍重,对慢性病证用力稍轻。
图4-48
41.骶骨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内侧缘,距骨下方到跟骨止。上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尾骨反射区。(图4 -48)
解剖生理:骶骨呈三角形,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骶骨上与第5腰椎相连构成腰骶关节,下与尾骨相连,两侧有耳状面,与骼骨构成骶骼关节。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部,使内踝朝上,另一手用拇指指腹从足尖向足跟方向刮推4~6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关节病变、骶骼关节病变、骶骼关节脱位、骶骨外伤、盆腔脏器疾患等。
注意事项:操作前用热毛巾热敷,并放松足内侧,按摩足跟高处时应用力向上按压,以获得合适的刺激量。
图4-49
42.内尾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跟内侧,沿跟骨结节向后的“L”形区域。(图4-49)
解剖生理:由4~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端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下端游离。具有维持身体平衡和固定脊髓的作用。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受术者足部,使足内踝朝上,用拇指指腹或偏峰刮压此反射区,由跟腱自上而下刮压至足跟4~6次。
图4-50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尾骨外伤后遗症、足跟痛、跟腱固围炎、痔疮、生殖系统疾病。
注意事项:操作前先放松足部,用热毛巾热敷足部,操作时用力可适当稍重。
43.前列腺·子宫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跟内侧,内踝后下方,上小下大的梨形区域。(图4-50)
解剖生理:前列腺为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宫,位于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包绕尿道起始部。其大小和形状好像一个前后稍扁的栗子。前列腺分泌的液体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女性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前后略扁,呈倒置的鸭梨形,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分,是受精卵发育成长和妊娩胎儿的场所。
手法:操作者一手固定足部,使足内踝朝上,另一手用拇指指腹或偏峰由下向上推按此反射区4~6次。
主治: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癌、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炎、更年期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操作前放松足部,用热手巾热敷足部,操作时应由梨形底部往上推按。
图4-51
44.腹股沟反射区
定位:双足内踝尖上方二横指之凹陷处。(图4-51)
解剖生理:位于骼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的一条沟,在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即为腹股沟区。在腹股沟的深层有腹股沟韧带,其内侧上方有一腹股沟管,男性内有输精管、输精管动脉、睾丸动脉、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等通过;女性腹股沟管里的子宫圆韧带通过。
手法:拇指指腹按揉4~6次。
主治:主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症、性功能低下、斜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精索静脉曲张。
45.下身淋巴结
定位:位于双足内踝尖前方,距骨、舟骨之间的凹陷处。(图4-52)
解剖生理:下身淋巴结,指肚脐平面以下,包括腰部,盆腔部、下肢部的淋巴结群,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病原微生物等,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这时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迅速增殖,体积增大,皮下可触及一肿大的淋巴结。
图4-52
手法:拇指指腹定点按揉4~6次。
主治:各种炎症,如发热、水肿、局部的腱鞘囊肿、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注意事项:在按摩下身淋巴结时还需配合相应器官、组织的反射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图4-53
46.髋关节反射区
定位:其位置有二,一为双足内踝尖下方的弧形区域;一为外踝尖下方的弧形区域。(图4 -53)
解剖生理: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关节囊十分坚韧,外有髂股韧带、坐股韧带等加强,因而稳固性强,可作伸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各种动作,主要起负重和行走的功能。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此处4~6次,缓慢加力,使之有胀痛感后持续数秒钟。
主治:髋关节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疼痛、腰腿痛、行走不利、髋关节脱臼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应缓慢加力,不可使用暴力,蛮力。
图4-54
47.直肠·肛门反射区
定位:胫骨内侧后方,内踝尖上3寸以内的带状区域。(图4-54)
解剖生理:在骶、尾骨的前方为直肠,上端接乙状结肠,下端续于肛管,肛管为大肠的末段,下端开口于肛门,起暂时储存并排出粪便的作用。
手法:用拇指指腹沿此反射区向上推按4~6次。
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便秘、肛裂、肛窦炎、直肠炎、直肠癌等。
注意事项:此处刺激可稍重,待推按至反射区末端时可定点按压,持续数秒钟。
图4-55
48.坐骨神经反射区
定位:位置有二,内侧坐骨神经位于双足内踝尖沿胫骨后缘直上至胫骨内侧髁止;外侧坐骨神经位于双足外踝尖沿腓骨后缘直上至腓骨头止。(图4-55)
解剖生理: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是骶丛的一个主要分支,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经臀大肌深层至大腿后侧,在腘窝上角附近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主要支配大腿肌后群、小腿肌后群、小腿肌外侧群等。
手法:用拇指指腹在足内、外踝尖分别沿坐骨神经反射区向上推按至胫骨内侧髁或腓骨头。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腰腿痛等症。
注意事项:此反射区刺激可稍重,以出现胀痛感为度。
(三)足外侧反射区
图4-56
49.尾骨外侧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跟外侧,沿跟骨结节后方外缘一带状区域。(图4-56)
解剖生理:尾骨的解剖和生理已在内尾骨反射区叙述,这里就不赘述。
手法:拇指固定在足跟部,以食指桡侧缘着力,沿足跟自上而下钩刮至跟骨外侧缘。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尾骨外伤综合征、痔疮、足跟痛、跟骨骨刺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应逐渐加力,以酸痛为度,在钩刮时动作要连贯,自然。
图4-57
50.下腹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腓骨后方,外踝尖后方向上三寸内的带状区域。(图4-57)
解剖生理:下腹部主要指盆腔内脏器,包括泌尿器、生殖器及消化管的盆内部分。盆腔内前方为膀胱和尿道,后方是直肠,两者之间为内生殖器,包括男性的输精管,精囊及前列腺和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手法:用拇指指腹由内踝尖后方向上推按4~6次。
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性功能低下等。
注意事项:拇指指腹推按时力度可稍大,以出现胀痛为度,但忌用蛮力、暴力,应逐渐加力。
图4-58
51.膝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踝下方,足底外侧跟骨与骰骨之间的凹陷处。(图4-58)
解剖生理: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其前方有髌韧带,两侧有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轻度的旋内旋外运动。
手法: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定点顶按4~6次。
主治:膝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退行性膝关节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等症。
图4-59
注意事项:该反射区对老年人防治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十分重要,因此应重点按摩,以出现酸痛感为佳。
52.肘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基底部前后方的凹陷中。(图4-59)
解剖生理: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包括肱桡关节、肱尺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这三个关节在一个共同的关节囊内,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肘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及参与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
手法: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定点按压4~6次。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肘关节扭挫伤、尺骨鹰嘴滑囊炎等。
注意事项:按摩此反射区力量可稍重,但应避免按压在第五跖骨基底部(即骨突处)。
图4-60
53.肩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处。(图4-60)
解剖生理:肩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其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关节囊薄而松弛,因而易发生脱位。肩关节为运动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外展、内收、旋内、旋外、环转等运动。中年时期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极易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肩关节功能。
手法: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顶点定点按压4~6次。
图4-61
主治:肩周炎、颈肩综合征、肩袖损伤、肩关节炎、肩背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等。
注意事项:按压时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加力,至有酸痛感时持续按压数秒钟。
54.肩胛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外侧,沿第四、五跖骨骨缝,延伸到骰骨头处向两侧分叉的一条带形区域。(图4-61)
解剖生理:肩胛骨是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分别与肱骨头和锁骨相关节。
手法:双手拇指指腹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至骰骨骨突处改为分推。
主治:肩胛间综合征、菱形肌损伤、肩背酸痛、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活动障碍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两手配合要协调,动作流畅、自然,用力适中。
图4-62
(三)脚背反射区
55.上颌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背侧趾间关节的横纹前方的带状区域。(图4-62)
解剖生理:上颌位于面颅中央,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手法:用拇指指腹由外向内推按4~6次。
主治:牙痛、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龋齿、打鼾、面部美容等。
图4-63
注意事项:在沿带状推按时应连贯,自然,做到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56.下颌反射区
定位:上颌反射区后方,双足拇趾背侧趾间关节后方的带状区域。(图4-63)
解剖生理:在上颌骨下方,分为一体及两支。下颌体居中央,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下颈体为一长方形骨板,其上缘有两个突起:冠突和髁突。
手法:用拇指指腹由外向内推按4~6次。
主治:牙痛、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龋齿、颞下颌关节炎、打鼾、面部美容等。
注意事项:在沿带状区域推按时动作要连贯,自然,力量适中。本反射区有美容效果,女性可重点按摩此反射区。
图4-64
57.扁桃体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第二节背侧,肌腱的左右两边。(图4-64)
解剖生理:位于口与咽喉之间,由淋巴组织构成,它是口腔通向咽喉的门户。当人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扁桃体会肿大、疼痛,并遏制病菌,因而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手法:双手拇指指腹定点按压该反射区4~6次。
图4-65
主治: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注意事项:按摩该反射区时手法不宜太重,应缓慢加力,并注意观察受术者的反应,用力时两拇指要斜向上方。
58.胸部淋巴结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骨缝处一带状区域。(图4 -65)
解剖生理:胸部主要有支气管肺淋巴结(即肺门淋巴结)以及胸导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胸腺等。胸腺既是一个淋巴器官,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手法:用拇指指腹沿胸部淋巴结反射区由近端向远端推按4 ~6次。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白血病、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免疫力低下等。
注意事项:本反射区有抗炎、抗癌及增强免疫力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应力求出现良好的胀痛感,这样疗效才会更佳。
图4-66
59.内耳迷路(平衡器官)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凹陷处。(图4-66)
解剖生理:内耳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位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内有位觉、听觉感受器,故又称为平衡器官。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前者分为前庭、骨半规管、耳蜗三部分,后者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图4-67
手法:用拇指指腹沿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4~6次。
主治: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晕车、晕船、晕飞机、耳鸣、耳聋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手法可稍重,以获得明显的酸痛感为度。
60.胸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二、三、四跖骨所形成的圆形区域。(图4-67)
解剖生理:胸部位于颈项和腹部之间,以胸廓为支架,其上界为胸锁关节、锁骨下缘,下界为剑胸结合向两侧沿肋弓分界。胸腔内有纵隔、肺及胸膜囊等器官组织。
手法:用双手拇指桡侧罗纹面从脚趾向足跟方向推按4~6次。
主治:胸闷、胸痛、胸胁屏伤、三叉神经痛、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经前乳房胀痛、产后乳汁过少等。
注意事项:该反射区面积较大,推按时应覆盖整个反射区,力度可稍重,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
61.膈(横膈膜)反射区
图4-68
定位:双足足背楔骨、骰骨与跖骨相关节处,横跨足背内、外侧的带状区域。(图4-68)
解剖生理:膈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上有3个裂孔,即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当吸气时,膈肌收缩,位置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当呼气时,膈肌舒张,位置上升,胸腔容积减小。
手法:用两拇指指峰或食指间关节桡侧缘由中间向两侧刮推4~6次。
主治:膈肌痉挛引起的呃逆、恶心、腹胀腹痛等。
注意事项:操作时由中间向两侧进行,用力要均匀、柔和、逐渐加力,但用力不宜太重。
62.肋骨反射区
定位:位置有二,内肋骨在双足足背第一楔骨和舟骨之间三角形区域;外肋骨在第三楔骨与骰骨之间三角形区域。(图4 -69)
解剖生理: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其前端接肋软骨,后端为肋头,肋骨与胸骨、脊椎共同构成保护胸内器官的骨性支架。
图4-69
手法:拇指指腹定点按揉4 ~6次,以酸痛为度。
主治:肋软骨炎、胸神经痛、胸胁屏伤、胸闷、胸痛、胸膜炎等。
注意事项:按摩该反射区时力度可稍重,缓慢加力,以出现酸痛为度。
图4-70
63.上身淋巴结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外踝前方,距骨、舟骨、骰骨之间的凹陷处。(图4-70)
解剖生理:上身淋巴结,主要指肚脐平面以上、颈部以下,包括胸部和上肢的淋巴结。上身淋巴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手法:各种炎症、发热、子宫肌瘤、囊肿、免疫力低下、癌症。
注意事项:操作不要移动,以免按压在骨膜上,由轻及重逐渐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