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宁朔县府的迁徙——水城小坝
小坝东有泰民渠,西有大清渠,中有汉延渠、惠农渠,还有罗家河,四渠一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自西向东,南有红旗沟,北有永庆沟,沟渠配套,排灌成网。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朔县条记载:宁朔县“汉灵武县地。隋唐为怀远县西境。元为宁夏路西境。明分置宁夏右屯卫。清改置宁朔县,与宁夏县同为甘肃宁夏府治。民国废府,移宁朔县驻满城,与宁夏县分治。原属甘肃宁夏道”。
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宁朔县,隶甘肃省宁夏府,县名宁朔是借用古县名,意谓安宁的朔方之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县时宁朔县府设在宁夏府城东北2.5公里处的旧满城。乾隆三年十一月(1738年12月),地震坍毁,遂迁至府城内西大街,县署由原道署基址改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傅维祜于府城地藏庵北巷重新建筑县衙。民国初年,移县城于府城西门外7.5公里的平湖桥东南处的新满城,宁朔县行政公署设于原将军衙门,西边花园1所,树木阴浓,怡人性情。民国十八年(1929年),隶属于宁夏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宁夏省政府要在新城修建飞机场,故将宁朔县政府迁至望洪堡。
小坝宁朔县政府大院示意图
1941年春,因调整区划,望洪堡划归新建的永宁县,宁朔县署遂迁至青铜峡瞿靖堡。又因县府无正式公署,加之从省城到宁朔县府所在地交通不便,1942年,高登岳奉命择定小坝堡北城墙外建筑新县府,历时4个月,耗资10万元,建房90余间,其中礼堂一个,礼堂两边各建办公平房两排,后墙内建有食堂、宿舍、库房、马厩等。1943年初,县署移驻小坝新县府。
小坝原龙王庙前两棵树龄150年的古槐
明人杨守礼,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他在《观两坝》(塘坝和汉坝)的诗中咏道:“闸分天上水,工自古人奇。农亩沾春阔,渔舟待月迟。汉唐能保障,天地亦何私。惭愧观风客,年年注意时。”(www.xing528.com)
小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唐二坝记》记载:“丙子秋,唐坝落成。丁丑四月,汉坝告竣。”1264年,元始祖忽必烈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董文用来到青铜峡,在唐徕渠筑坝,名为唐坝。在汉延渠上筑坝,名为汉坝。因唐坝比汉坝长、大,后来人们称唐坝为大坝,称汉坝为小坝,小坝由此得名。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汉坝为其属堡,小坝修筑了城堡,被称作汉坝堡。
汉坝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将原来立的木闸改建为石闸。汉坝堡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后隶属宁夏府宁朔县,民国三十五年(1943年)春,始为宁朔县政府驻地。1949年10月,为宁朔县和一区人民政府驻地。
在清朝,小坝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小坝遭遇了一场大火。清同治年间,前来镇压回族起义的清军烧毁了小坝的寺庙。直到国民党统治宁夏时期,马鸿逵将小坝进行了修缮,同时在小坝修建了一座宅院,供自己玩乐和接待贵宾。
小坝示意图
小坝堡东西长,南北窄,土筑城墙,高4米,有东、西两道城门,城门口筑有类似瓮城的土围子,围子上建有一座大门墩,人畜车辆都顺着拐弯才能进出。西门口朝东建着马王庙和牛王庙,城西南角还有一座眼光庙。城东紧靠汉延渠桥,桥北有一座娘娘庙,庙里有娃娃山和送子观音塑像,是善男信女求子求孙的香火旺地,还有20间僧舍厢房。1933年,利用庙里的厢房办起了小坝小学。后来,中共宁夏地下工委白玉光和王博等革命先辈都在这里任教,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小坝堡土木结构平房和寺庙布满内外。因靠近西河,又是水陆运输的集散码头,每年水利岁修都有定期庙会,商贸云集。1925年,修建宁(夏)兰(州)公路穿过小坝堡,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堡内增加了一些住户、小商贩和手工作坊。1943年,宁朔县公署迁到堡北,堡内又增建了一些房屋。当时除汉延渠东有两座庙宇和碑亭为砖木结构,其余均为土木平房,建筑物500多间,面积约10000平方米,人口为1000余人,全县国民兵集中在这里训练。
1934年,小坝来了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宋子文来小坝的名义是视察小坝的水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对马鸿逵不放心,派宋子文来监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