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进青铜峡:清朝名人辈出,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走进青铜峡:清朝名人辈出,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时间:2024-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侍从人员,一概从简。于闰三月二十日从石嘴子离开宁夏,在宁夏境内前后生活32 天。四月十五日,康熙得悉噶尔丹已自杀,北方分裂割据势力被消灭,遂令班师回朝。当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上层政治联姻后,北部边境的冲突与战争基本解除了,宁夏作为历代边境兵锋迭起的历史已经结束,转而成为腹地。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康熙坐镇宁夏统一调度指挥,宁夏已成为后方。

走进青铜峡:清朝名人辈出,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第二节 清朝——名人辈出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正当起义军在京城欢庆胜利,尽情享乐之时,满汉地主阶级很快勾结起来,在山海关原总兵官吴三桂的导引下,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指挥下,顺利越过山海关,闯入北京城,从农民起义军手中抢夺了胜利果实,建立起大清王朝。清朝以顺天府(今北京市)为京都,在全国分设省、府、州(厅)、县四级行政管理体制。宁夏地区于清初一度承袭前明行政旧制,雍正二年(1724年)改卫所为府、州、县。

一、康熙访宁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初六日,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残余,康熙决定调兵进行第三次亲征,并决定从西路宁夏发兵讨伐。在宁夏境内,康熙一行沿长城内侧西行,从花马池到安定堡,再到兴武营、清水营、临河堡、横城堡

三月二十日,康熙进入宁夏,驻跸花马池,次日离花马池经安定、兴武营、清水营,向宁夏城进发。三月二十四日,康熙从横城渡黄河,露宿黄河西岸,并派大学士伊桑阿祭黄河之神;又接见了勇略将军赵良栋的后代,得知赵良栋于三月初六病故,深感哀悼,谕令大学士伊桑阿说:赵良栋是为国家立过功的人,现在已经病故,他性躁心窄,不必计较。明天过他家门,由皇长子率各位大臣去吊祭一次;陈福也是为国效力的人,也去吊祭一次。并安排左翼额驸尚之龙、内大臣阿米达、右翼内大臣坡而坡、大学士伊桑阿,每翼侍卫十人,偕皇长子同往。康熙当时在横城堡的一面墙上即兴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惟此分渠利赖多。”(《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四十八)

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到达宁夏镇城,驻跸宁夏原总兵冯德昌府第。康熙又谕令大学士伊桑阿说:“朕抚临此地,着查宁夏阵亡官兵加恩……看遣官至奠。”是日,遣皇长子往吊赵良栋。三月二十七日,川陕总督吴赫朝见,康熙谕吴赫说:朕巡幸沿边地方,询察各地村落人口生活情况,以及田地肥沃贫瘠状况。只有朔方依赖黄河之水,疏渠溉田,宜于稼穑。现在正值春耕时节,朕实在担心有些官员不体察朕的心意,利用驾临宁夏之际,调派军队,借口供给,扰累百姓。现在影响了春种,秋天能有什么收成?如今一切军需粮草都已储备好了,足够用了。至于侍从人员,一概从简。所有马匹,都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放牧,不许再到民间摊派草料,烦扰百姓。你可将朕的旨意传达给有关官员,严禁借机摊派,违者必究。还要遍告百姓各安本业,商铺不要停业,田地别撂荒,这才不辜负朕的一片真意啊!三月二十九日,康熙在宁夏镇城北门外检阅驻宁夏(包括调集宁夏)的马队和步兵的操演。之后,率皇子及善射的侍卫大臣等现场表演武功。闰三月初二日,康熙登上宁夏城南门,阅视从边外各处投奔而来的归降者。闰三月初九日,康熙准备离开宁夏之前,川陕总督吴赫奏请由内地(陕西)回銮。康熙说:“朕临宁夏,原为调兵以灭噶尔丹也。今噶尔丹尚未就擒,朕由边外往,相机而行。于此一举,务成大事,不得从内地行。”(《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一)

康熙在宁夏期间,还写作《望贺兰山》诗一首:“嶻嶪排霄耸处雄,马头苍駮望难穷。遥遮洮陇绵秦塞,迅扫埃氛薄汉功。气杂云烟疑结阵,势回龙虎状盘空。金戈夜火长征地,尽属西陲界域中。”(《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四十八)描绘贺兰山势的高大雄峻,抒发了一种豪壮的气概。

闰三月十四日,宁夏乡绅、生员和兵民听说皇上明日启行,拥集于行宫外叩首恳请“复留数日”。康熙帝说:朕为剿灭叛匪,安抚百姓,到宁夏处理军务,已驻“十有余日”,“且边地硗瘠,民生艰苦,朕深悯之。朕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朕已定十五日启行。尔等诚恳之意,朕已知悉。”(《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一)众人欢呼叩谢,又奏请御制圣训,刻为碑铭,光垂万代,世世瞻仰。康熙以为百姓运碑雇匠,转致烦苦。不必制文赐给。绅民叩首再请,康熙遂答应制文。众人踊跃欢忭,声震天地。

闰三月十五日,康熙在宁夏城住19 天后离开,乘船顺黄河北行。沿途在尧 甫堡、流穆河西岸、峡河西岸、哨马营和石嘴子西南各住一夜。于闰三月二十日从石嘴子离开宁夏,在宁夏境内前后生活32 天。四月十五日,康熙得悉噶尔丹已自杀,北方分裂割据势力被消灭,遂令班师回朝。

康熙在回京途中作诗《凯旋言怀》: “黄舆奠四极,海外皆来臣。眷言漠北地,img128img129皆吾人。六载不遑息,三度勤征轮。边柝自此静,亭堠无烟尘。兵革方既偃,风教期还淳。兴廉遵昔规,崇文育群伦。所用惟才俊,非仅荣簪绅。尔俸与尔禄,脂膏出细民。永念固邦本,不愧王国宾。”(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四十八) 以此诗抒发其胜利的喜悦及振兴国家举贤任能的愿望。五月十六日,康熙帝一行回到北京。

乾隆时宁朔县署在宁夏府城北墙中间,旁为水利厅署

康熙访宁夏,传说很多,流传也广,在青铜峡地区诸如《四眼井遇难》《康熙除恶》《王廉哭五更》《旋风槽的传说》《红嘴绿鹦哥》等等,都是康熙访宁夏脍炙人口的传说。当然,传说不完全等于史实。可是,从有关史志所载,康熙帝在宁夏城的19天里,除了指挥平叛外,抽空就近视察军务,调阅案卷,平反冤狱,体察民情,还是有可能的,所以类似以上传说并非完全是子虚乌有。

二、屯田

清代西北屯田,是在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过程中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近70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伴随的是屯田的历程。当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上层政治联姻后,北部边境的冲突与战争基本解除了,宁夏作为历代边境兵锋迭起的历史已经结束,转而成为腹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战争,都发生在更边远的地带。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康熙坐镇宁夏统一调度指挥,宁夏已成为后方。清代对噶尔丹部的用兵过程中的屯田,宁夏是重要地区之一。

顺治初年,清朝即发布招垦令,准各地百姓开垦无主荒田耕种,即可成为自己的产业。清代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驻守着大量的军队。康熙年间,清军在西北前线的大量兵力及随役人员,给清政府财政上、运输上都带来繁重的负担,清政府就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至今在青铜峡留存下来的地名,地三、地十以及补号、二旗等,就是明清年间屯垦戍边,划地号而得来。

刘天明等著《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载:清朝在1644~1911年推行“劝垦”政策。朝廷采取开荒若干年不纳税,给予少量移民补助费和借贷部分生产资金鼓励的办法,使大量移民移入垦殖区。清初拨壮丁于旷土屯田,凡州、县、卫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及官兵屯种。顺治十二年(1655年),宁夏巡抚黄图安上书,奏请裁汰边军老弱,“变兵为民”,“一例起科”,边军分到了土地,又开垦了许多荒地,生活有了保障。道光年间又大力推行屯田开荒,并规定农民耕种屯地三年后“永为民业”,鼓励农民参加兴屯。清廷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招徕流民入籍户、授予田地,开发垦殖,“辟地万顷,安户万余”,使银川平原得到了新的发展。

清代屯田,主要是兵屯和户屯。屯户,既有宁夏以外的迁徙,也有宁夏南北的迁徙,“老户”“新户”的出现和形成,显示着屯田过程相对时间较长,不断有屯田者迁入的经历和现象。

顾祖禹在他的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曾分析以北京为首都的周边军事地理时说:“近畿有三辅;内三关;蓟州、宣府、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在兵家的眼里,宁夏、固原仍是战略要地。

从顺治时期,明确要求官吏督垦荒地,发展生产,直到康熙年间还在推行垦荒政策,“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荒地基本上得到开垦。在这个过程中,宁夏境内不但屯田在进行,而且还有移民进入。研究清代移民的学者在分析清代经济时,把当时的中国分为“已开发区域”“开发中区域”和“未开发区域”三种类型。当时隶属于甘肃省的宁夏府,属于“开发中区域”。清代的移民,主要是指大量人口从已开发区域向开发中区域的迁移。

三、水利大发展

清朝初年,特别是自康熙年间以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为宁夏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当时朝廷实行恢复发展经济的若干新政策,改革了明代后期军屯制度的弊端,有力地促进了宁夏地区经济的复兴。

“河渠为宁夏命脉,其事最要……一方利赖,万姓生资,实藉于此”(《宁夏府志·水利志》卷八),因此,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宁夏巡抚黄图安疏浚唐徕渠和汉延渠。康熙、乾隆时期,对宁夏境内主要干渠的渠口、渠身、涵洞、陡口、闸坝、支渠等进行修建。河西灌区的汉延渠、唐徕渠,河东灌区的秦渠、汉伯渠等,都先后得到整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在唐徕渠和汉延渠之间,将清朝初年宁夏道管竭忠创开的长5公里的贺兰渠扩大延长至宋澄堡,长达35公里。次年,又动用民工1万余人,在青铜峡陈俊堡的马关嵯附近新开渠口,渠道上口宽8丈,深5尺,灌陈俊堡、蒋鼎堡、汉坝堡、林皋堡、瞿靖堡、邵刚堡、玉泉堡、李俊堡、宋澄堡九堡土地6.57万亩,命名为“大清渠”。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四年(1739年)及四十二年(1777年)再次先后重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全臣在青铜峡陈俊堡修建大清渠正闸,闸为两孔,每孔宽1丈,闸上建桥房五间,闸外建退水闸3座,左侧建游亭1所。建大清闸的地方,是旧贴渠经由之地,贴渠比大清渠高六七尺,大清渠开通后,贴渠便截断了,为了不影响贴渠通水,王全臣又在大清闸后两旁的石墙上架设木制飞槽一道,让贴渠之水自西而东流过。大清闸落成之后,王全臣赋诗记之:

规模直与汉唐同,瓮石浮杠落彩虹

远近萦纡分上下,纵横挹注任西东。

唯知顺水行无事,敢谓开渠辄有功。

最是亭成临孔道,喜闻过客话年丰。

……              

唐徕渠正闸

王全臣修完大清渠后,又开始全面疏浚唐徕渠,解决受水困难、澄淤等问题。他在唐徕渠口黄河内,用石子、柴草修筑一道长四百五十余丈的迎水堤,劈黄河五分之一的水西折入渠,口宽20余丈,渠内水量大增。同时,还全面疏通渠道,排除淤沙,在历年不曾挑挖的地方进行挑浚,在渠道两旁筑高厚的渠堤,使水流加快,且沙随水走,不至于淤积。汉延渠旧有三个暗洞,年久失修,已圮坏不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主持修理工作,动员300名民工准备材料,200名民工开凿山石,又罚上年春工时误工的数百名民工运送石料,一月时间,三座暗洞均以石砌护,修葺一新。

清初,银川平原北部黄河西岸近河一带还有大片荒滩地,这块荒滩地蒙语称为“查汉托护”,意为“天然牧场”。雍正初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奉命到宁夏视察河渠之后,朝廷相继派户部侍郎单畴书、右通政史在甲和兵部侍郎通智来宁夏主持开渠事务。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起,通智、单畴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又先后开凿惠农渠、昌润渠。

惠农渠,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竣工,费帑银16万两,由青铜峡叶升堡俞家嘴花家湾开口引水,至平罗县西河堡入西河,长100公里,建石质进水闸一座。在进水闸与通宁桥下埋了“准底石”,作为渠底清淤时的标准。又于正闸上游建退水闸,修了一批陡口、木桥、涵洞等。沿河筑防洪堤100多公里,渠道两旁种植垂柳10万余株。过去浚渠,是使用铁锹进行转运,通智令改背斗,工省而取土多,新灌区得耕地万顷。

四渠龙王通智。据乾隆《宁夏府志》卷十二载:“通智,满洲人,兵部侍郎,雍正年间,奉旨开惠农、昌润二渠,有善政。”《宁夏府志》卷二十通智修唐徕渠碑记载:“于雍正四年六月间,特命臣通智与原侍郎臣单畴书,在宁夏查汉托护地方开惠农、昌润二渠,复念唐徕、汉延等渠,灌溉地亩,宁郡民食攸关,其间闸道堤岸废弛损坏,若不补修,将来难以经理……奏请先修唐徕渠,奉旨依议……于雍正九年二月二十日……分布兴工……四月十四日竣工放水。”

又据《朔方道志》卷十五载:“通智,满洲人,兵部左侍郎,先是宁夏查汉托护荒地极多,惟苦无水,屡请修渠。雍正四年,发帑命公来宁督修,公相度形势,由夏县叶升堡俞家嘴南开口,梢到平罗归入西河,长二百里,名曰惠农渠。外滨黄河,最虞冲刷,公又自夏县王泰堡起,筑埂数百里,以外护之……又奏修唐、汉二渠。绅民感其功德,因于新建堡寨桥梁命名,均加通字,如通昌、通贵……通润等类,盖欲使见其事,即如见其人也,盛德至善,公其有焉。”

当地民间传说:通智浚修唐徕渠、汉延渠、大清渠、惠农渠四大干渠,雍正听信谗言,把通智杀在惠农渠正闸桥处(今宁夏青铜峡叶升)。通智的冤案,直至乾隆年间,才得以昭雪,被封为四渠总龙王。在通智被杀的地方惠农渠正闸桥旁,建庙塑像,规定四渠每年开水时,先祭奠总龙王,后再分别祭奠各渠龙王,并规定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以慰英魂。

在1929年宁夏建省前,每年岁修工竣开水时,道台衙门都要派大员率四渠水利渠长等到总龙王庙,设三牲,奏鼓乐,进行祭奠。

还有一位人物必须在这里加以叙及,那就是宁朔县知县周克开。周克开(1724~1784年),字乾三,号梅圃,湖南长沙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举人,先授甘肃陇西知县,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调任宁朔县知县。“该县唐徕渠、汉延渠地多沙土,水易渗失,他教百姓将渠道挖深,减少渗失;大清渠年久失修,他筹款为建新闸,民称‘周公闸’。后历任固原、姚州知州,太原、九江知府,皆有惠政。晚年调任杭嘉湖兵备道,主持治理海塘,为修复浙江沿海一带坍陷成灾的塘堤,积劳成疾,于乾隆四十九年病死任所”(《湖南历史人物选介》)。周克开是一位颇具见识且有作为的官员,理政之余曾编修《宁朔县志》稿,未刊行,宁朔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到周克开调任已历34年,周克开任宁朔县知县7年,其编修的《宁朔县志》稿价值极大,值得挖掘。

四、马化龙起义

马化龙,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新教派)的总教长,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世居灵州金积堡,富甲一乡,智勇双全,在回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他在灾荒之年,能以宗教徒的善念,对贫困群众给以施舍,故又获得了“大善人”称号。他既有经济基础,也有宗教地位,河北、黑龙江、吉林、云南和新疆等地,都有他的“热依斯”,所以,他是此时此地唯一的起义领袖。其先,他在牛首山密造军器,储备粮食,在金积一带训练精勇数千,编为标兵13大营,加上受他节制的南8营,共20余营,分左、中、右、前、后及烈虎等营,准备起事。

马化龙在金积地区重农事,兴修水利,增加粮食生产,修城筑堡,以金积堡为中心,积极进行御敌的准备工作。这时,义军在这一带建筑的堡寨有500余座。其中,由金积往西经鸿乐堡到青铜峡口中间堡寨有120余座;由金积往东经吴忠堡到灵武中间堡寨有450余座,都在起义军控制之下。后来,队伍发展到50余营,20多万人,随众更是无法估计。金积堡成为当时西北著名的回民反清堡垒,起义队伍迅速发展。

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调集大军入陕镇压太平军和捻军,逼陕西回民军退入甘肃省宁夏府,马化龙以粮械资助。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固原提督雷正绾部会河州镇总兵曹克忠部,向金积一路杀来。初七日,在进攻金积附近的强家沙窝时,受到回民军马步劲旅的顽强阻击。清军腹背受击,伤亡弁勇2000多名,扔下许多军械、马匹之后,狼狈逃窜。回民军取得反清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次年正月,马化龙和控制宁夏府城的马万选等首领,接受宁夏满营将军穆图善招抚,两河堡寨均停止与清军为敌。但马化龙仍在修筑堡寨,购马制械,集草储粮,清廷视其为心腹大患。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清廷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马化龙深知金积堡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他调集湘军、楚军、蜀军、皖军等30多万人,分三路进剿陕甘宁回民军:左宗棠自当中路,由泾州、平凉一线向兰州抵进,并指挥全盘;命周开锡一军为南路,由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趋巩昌,进攻河州、狄道;北路则以湘军大将刘松山为统帅,从陕北直奔马化龙大本营金灵地区。在左宗棠的部署中,宁夏战场是三路的重点,战役也以三路展开:南路由雷正绾、黄鼎担任,由固原北上;北路由金顺、张曜担任,从石嘴子入宁,占领河西地区;中路由刘松山担任,从陕北经花马池进入宁夏,向金积堡猛扑。刘松山在陕北先收编了董福祥地方反清武装,将精干编为“董字三营”,让他们充当炮灰打头阵。在金积外围战斗中,刘松山损失惨重,提督以下将官被击毙数10名。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四日,刘松山率军攻下马五寨,在对受抚回民军训话时,出言不逊,被河州金爷的叉子枪手击毙。清军突失统帅,阵营大乱,回民军乘机夺回青铜峡口。雷正绾率军由广武分兵两路反扑峡口,结果,雷军被杀伤者甚众。左宗棠摄于清廷的迁怒,起用刘松山侄儿刘锦棠接管湘军,企图力挽败局。湘军于五月冲破马化龙防线,向金积猛攻,随后调集重兵包围,又决秦渠水灌金积。从七月到八月初,回民军和清军在金积西路激战,清军凭借洋枪洋炮,接连攻下西路堡寨20余座,又进逼鸿乐堡,回民军退入金积城。九月,金积外围500多座堡寨,几乎全被清军轰毁,金积形成孤堡,处境十分危急。堡内粮草已绝,清军又决渠水灌金积。在这种情况下,十一月十六日,马化龙为了保全堡内军民的生命,前往刘锦棠大营请降。交出车轮大铜炮千尊,威远炮28尊,劈山炮20尊,洋枪180支,鸟枪1030支,刀矛2418件。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十三日,清军将马化龙父子22人凌迟处死。同日,被杀害的还有马化龙亲族、党友80多人,军丁等先后被杀害的又有1000多人,金灵反清斗争失败。

在马化龙回民起义军高层中有两位汉族首领必须述及,那就是谭元章、谭生成。谭氏父子二人系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人,在清金积堡回民反清斗争中,始终担任马化龙的高级谋士,共同策划并领导了强家沙窝反击战、吴忠堡战役、灵州战役、金积堡保卫战等的全过程,父子二人很有智谋,号称料敌如神。在双方形成抚局的相对和平环境中,曾建议马化龙重农事,发展生产,保卫汉民,化解民族矛盾。同治九年(1870年)年底,金积堡保卫战失败,谭氏父子随马化龙等赴清营求抚。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十三日,谭元章、谭生成父子及马化龙家族等众首领一起被清军解赴四旗梁子杀害。

至今,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金积堡,热腾腾,松林园子绿莺莺。鸿乐府,赛北京,芦沟闸,调大兵。谭元章,赛孔明,鸽堂沟,合大营。孩儿们,兵马精,到后来,立大功。”这首歌谣反映了谭氏父子在金积堡回民反清斗争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谭氏父子亦是回汉团结的楷模。

五、清代名人

1.董学礼

董学礼(?~1666年),青铜峡广武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就任花马池(今盐池县)副将。李自成起义后,归顺义军,被封为总兵,驻守怀庆(今河南沁阳)。清兵入关后,又投降多铎,随征陕西。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十七日,被朝廷授予右都督。次年,奉召进京又授予湖广提督,叙功一等精奇呢哈番(满语爵号,即子爵)。随后又镇压农民起义军,多次和李来亨作战。清康熙三年(1664年),被解职,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其子董永艾,先任江苏布政司,后改浙江按察司。

2.俞益谟

俞益谟(1654~1713年),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青铜峡广武人。俞益谟自幼天性聪慧,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善于骑射,有文有武,被誉为“一代名将、千古文人”。俞益谟“少英敏”,15岁入乡学,喜读孙吴兵法,又擅诗文。尤其敬重班超功业,“挽强善射”,有志投笔从戎。19岁时中乡试第一名(解元)。20岁中进士,即归里候选。早年,俞益谟随宁夏提督陈福平叛王辅臣。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宁夏提督赵良栋招朔方健儿练兵,俞益谟即参与营伍。

康熙十八年(1679年),赵良栋调任陕西提督,俞随赵出征,进剿吴三桂。由略阳入川,破朝天关,直下重庆,以军功加级,授左都督,管四川达州游击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任广西玉林营参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奉命镇压鄂东起义有功,被提升为两江(江南、江西)督标中军副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冬,康熙拟定亲征噶尔丹,召见俞益谟,赐给“五爪龙袍、龙缎”,并命俞益谟随军亲征,开始押运粮草,后来任前锋。春天,胜利凯旋,康熙帝又召见,升授山西大同总兵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来宁夏,在驻跸山西大同时,俞益谟朝拜于大同行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巡幸山西五台县时,俞益谟又朝见一次,康熙御赐“焜耀虎符”匾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授湖广提督。镇压湖南西部、贵州、广西等邻界的山区苗人起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偏沅巡抚(湖广地区最高文官)赵申乔上书朝廷,参劾俞益谟,康熙帝谕令兵部审察,后将赵申乔革职留任,俞益谟休致(退休)回乡为民。俞益谟归里后,即从事写作,著有《道统归宗》《青铜自考》《办苗纪略》等,倡修《朔方广武志》。同时,顾念乡里,为家乡捐资修“千金渠”,办义学,捐置义田,抚孤幼,惠泽桑梓,深得乡人赞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60寿辰,俞益谟进京贺寿,康熙皇帝念俞益谟的功名,制曰:“尔提督湖广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三级俞益谟……特授尔阶荣禄大夫,锡之诰命。”并封其妻张氏为一品夫人,分别增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为荣禄大夫;增其曾祖母、祖母、母亲为一品夫人。不料俞益谟病逝京师,归葬于广武荫子山。清乾隆三年(1738年)后,其次子俞汝亮奉旨补宁夏前营守备。

3.梁朝桂

梁朝桂(?~1794年),青铜峡广武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以中卫营外委,出征金川有功,提升为江西南赣镇总兵,被列为五十功臣,画像紫光阁。历任陕西兴汉镇、甘肃肃州镇(今酒泉)、广东高廉镇总兵。

梁朝桂镇守高廉时,福建林爽文以传教为名,聚众起义。梁朝桂奉命率领粤兵,星驰入闽,兵至盐水港,直攻义军营堡,杀死义军不计其数,又烧毁义军营房。在镇平庄带伤力战,大获全胜。因作战有功,清帝赏戴双眼花翎,穿黄马褂,赐奋勇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名号,并提升为福建陆路提督。

在平定金川时,梁朝桂又因作战有功,被列为二十功臣,重画图像,皇上亲写赞语曰:“金川剿逆,埋根进首。盐水恒瑞,未免掣肘。及防麻豆,御贼坚守。受疮力战,嘉哉鲜偶。”由广西调任湖广提督,后卒于任所。

梁朝桂曾在家乡广办私塾,造福桑梓,为人敬仰。

4.梁生岳

梁生岳,清辛卯科、道光十一年(1831年)进士。苏州千总,又任肃州千总,后升任提督,人称小梁提督。同治四年(1865年),梁生岳以提督之职镇压马化龙起义,镇守胜金关。同治九年(1870年),胜金关被马化龙攻破,梁生岳阵亡。

5.董福祥

董宫保府内宅

董福祥(1838~1908年),字星五,青铜峡峡口乡任桥村人。祖居固原毛居井(今甘肃环县),董福祥幼时家贫,读书未成。董福祥愤于世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聚众于甘肃安化(今庆阳)起义反清,号称10万余众,以花马池等地为据点活动。不久,被泾州守备捕获,押于囚车,用开水灌顶。禁卒见董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不忍致死,谎报守备“董已被烫死”,守备令弃尸于荒郊。后被一老妪救助治伤,愈后复聚众起事。清同治初年,陕甘回民起义,各地以团练自保,清军不能平息。同治七年(186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兵分三路进剿马化龙反清回民军。此时董福祥已聚众20万人,因粮饷不足,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湘军提督刘松山收编为“董字三营”。(www.xing528.com)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董福祥随湘军统帅刘锦棠进剿西宁白彦虎回民军。先后攻占了大小峡、卓子山(均在甘肃兰州西北部)诸要塞,屡立战功,甚得刘锦棠倚重,被保荐为提督。光绪二年(1876年)阿古柏投靠沙俄,分裂新疆,董福祥又跟随左宗棠率220营大军进兵天山。董部于同年九月先后收复了天山、木里河、玛纳斯诸城,又挥军转向南疆,一举攻克吐鲁番、托克逊、达坂城及乌鲁木齐,继又攻克了喀喇沙尔、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等城,最后,彻底击败喀什噶尔、和田、叶尔羌等地的残部。董因战功显赫,先后任阿克苏镇总兵、喀什噶尔提督。清帝赏穿黄马褂,封阿尔杭阿巴图鲁,袭骑都尉兼云骑尉。

光绪二十年(1894年)董福祥奉召入京,晋尚书衔,命练甘军,留防京城。次年,河州回民起义,董改任甘肃提督,带兵由康家崖、边家湾、太子寺进攻,解河州之围,后又进兵西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月,着加“太子少保”衔,赐紫禁城骑马。

1900年,董福祥率军在天津大败八国联军(木版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十三日,奉调入驻京师,所率甘军与义和团配合,杀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五月二十三日,击毙德国公使克林德。次日,受命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共56天。六月十日,西摩尔统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被义和团和董福祥部马福禄、马海晏等所率甘军击败。七月二十日,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在清廷与八国联军和谈时,联军提出的所谓“惩办恶首”名单里董列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迫于压力,董被清廷革职,回居金积堡,屯军马家滩(今宁夏青铜峡中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卒于董府。

6.赵良才

赵良才(?~1887年),又名赵进才,青铜峡邵刚人。清光绪年间,是宁夏哥老会首领,农民反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人称赵神仙。

早先,赵良才在宁朔县邵刚堡以开设粉房、杂货店,兼相面算命为掩护。从光绪九年(1883年)起,奔走于金积、灵武一带,秘密发展力量,暗买枪械,积极进行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后来,队伍发展到五六百人,自称西列王,准备攻打金积堡。由于事机不密,清兵闻讯并有所防备,赵看大事不成,便到豫旺城暂避,继续发展队伍。一年之后,首先占领天景山的滴水崖一带,四处张贴告示,进行宣传发动,内定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二十九日攻打宁安堡。结果被中卫县知县匡翼之侦知,匡一面调军,一面飞报上司,合兵进剿。在强大的剿抚兼施之下,赵良才英勇杀敌,拒不投降。清兵又加强合围,终因寡不敌众,战至最后,被杀示众,起义军遂告失败。

7.瞿靖

瞿靖,青铜峡瞿靖人,祖籍陕西韩城。早年,其祖父瞿建业领民落户今瞿靖堡,居住屯田。瞿靖稍长,充当明朝军士,并升任军营小吏,管理兵士屯戎和生产。相传,瞿靖胆子大,敢作敢为,人称“瞿大胆”。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宁夏设卫所、修堡寨。官府勘定在姜家小营子(今宁夏青铜峡蒋顶银辉姜家桥边)筑堡,并且插旗定址,准备次日破土动工。瞿靖认为将堡寨建在这里,不如建在今瞿靖堡有利,于是,在当天夜里带人将旗杆拔取,插在今瞿靖之地。官兵发现旗被移址,遂到处寻查移旗之人,将瞿靖抓获并杀害。官兵带着瞿靖的人头连夜赶回驻地交差,不慎丢了人头。瞿靖家人向官府要人头,官司打到宁夏府。宁夏府断定:“不拔旗,不还旗,人头换城堡。”堡寨遂建于今瞿靖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胆英雄,就将这个堡寨称为瞿靖堡。

8.瞿三益

瞿三益,字友善,宁朔人。少时聪明过人。16岁学习骑射,三年衣不解带,武艺精湛。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解元,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历任四川青云、建武等营守备都司,后因功升任万州营游击。每到一地任职,即着力整顿营规,训练士卒。好读四书五经及古代名人的格言,年近古稀,仍书写条幅,训诫子女。后因疾卒于广东。

六、赫赫有名的广武

广武依山傍水,山河锦绣,人杰地灵,又处战略要地,《明诗综》卷四十二选录明朝诗人王用宾《出塞曲》一首诗中写道:

贺兰山下羽书飞,

广武营中战马肥。

壮士争夸神臂弩,

打围先射白狼归。

广武图(局部)

1.广武城

明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金濂筑广武城,旧城周回两里许。成化九年(1473年),协同陈连增筑为三里。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抚都御史王珣拓之为四里,高2丈5尺,池深1丈5尺,阔4丈,南门上有楼。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六月十四日,地震异常,城舍倾颓十之八九,协同李世威统官军4000名,起工修筑,增高女墙,四正四隅,俱有城楼,高3丈2尺,池深1丈5尺,阔4丈。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周围570丈,门楼城堞增筑皆较旧制有加。同治元年(1862年),堡绅白尚忠捐资补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复修。城门洞3个,瓮以砖石。

城内有俞府、梁府,市面铺房,街坊牌楼和众多寺庙等,还有各种碑刻,记录着这里的历史渊源。1967年水库蓄水,当时无意识、也无力搬迁,可惜众多重要历史文物被水淹没,造成历史的遗憾。

2.广武营

明朝初年,宁夏镇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下设五路,即东路花马池、中路灵州、北路平虏城、南路邵刚堡、西路中卫。广武营,属宁夏西路,又为西路军事重地。

西路广武营,东逾黄河界7.5公里,西至贺兰山15公里,北至大坝营界10公里。西河要冲,本西夏兴州地。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驻军500名。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住有1300户,8100口,由协同官统领,领枣园堡等,分防自大小关墩起,至大沟墩止,袤长85里3分。明嘉靖年间,有大佛寺墩、井沟墩、渠口墩、三塘墩、四塘墩、头塘墩、二塘墩、五塘墩、界首墩、木头井墩、苦腥条墩等关墩26座。广武营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屯田92顷80余亩。嘉靖年间,屯田587顷,设有粮仓和草场。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屯田65顷7亩3分4厘,仍然设有官仓和草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武仓,旧仓59间,新建大仓451间,收鸣沙、白马、张恩、渠口、铁筒、广武额粮,供支广武营兵马。

清康熙年间,领关墩36座,以上墩台,俱有兵丁把守,并领头塘墩等24座塘墩,量设兵丁瞭望。又有井沟口等隘口七处,俱有兵丁把守。

清朝康熙年间,住有1401户,8005口,由游击官率领,分防枣园堡把总一员。属堡有3个:张恩堡、铁筒堡、渠口堡。到乾隆年间,广武营并分防枣园堡兵421名。乾隆年间,有属堡边墙一道,北自玉泉营所属大坝堡边界沙沟墩起,南至石空堡边界黄沙外墩止,长167里5分,俱有兵丁把守。

3.广武塘

驿地塘报,是我国历史上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一种交通制度,它的基本任务是招待过往官吏、使者,以及传递各种政府公文。

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驿传了,开始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就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大修驰道,从而为推广驿传制度创造了条件。到了汉朝,驿传有了系统的组织,分为邮和驿两种。邮是传书的机关,每相隔一定的距离置一邮亭,由邮人专驰传信,郡县各行政组织间发信,不必另派人,甚至向皇帝上奏疏也可用邮。驿也是传达消息的机构,往往在交通大道上每30里置驿站一所。驿站备有驿马,供给传书者以交通工具和住宿条件,也招待因公过路的官吏。还有一种机构叫“传”,和驿是一回事,不同的只是驿备马,传备车而已。

广武塘南至中卫渠口(今宁夏中宁)塘15公里。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年间,各塘墩隘口,俱有士兵把守。由于广武营地当西路要冲,为灵、夏之襟带,实固、靖之藩屏,从明至清,这里多次发生战事。

4.李元昊遗迹

避暑宫,在青铜峡广武向西15公里,有一处神奇的地方叫四眼井,因这里有四眼泉水而得名,至今残存着约500平方米古建筑遗址,曾经是李元昊的一处避暑宫和他所建的大佛寺庙宇遗址。

《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避暑宫,元昊建,在大佛寺口,有遗址。”又记:“大佛寺,在城西三十里,元昊所建。”其实,对元昊避暑宫的记载,明代就曾有诗为证。嘉靖年间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军务的王琼,在其诗作《登广武远眺》中写道:“赫连故垒游麋鹿,元昊遗宫长薜萝。”

元昊墓,历史上在青铜峡境内有两座李元昊墓,《康熙朔方广武志》茔墓志中记载:“宋,李王元昊墓:一在城(广武城)东北十里,一在城西三十里。”位于广武城东北的昊王墓随着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湮没于黄河之中。位于广武城西的昊王墓,1984年文物普查时,根据记载在该地区考察时发现此处孤零零屹立着一座人工土丘,当时初步确定为《康熙朔方广武志》中记载的昊王墓,实际为元昊疑冢。

《康熙朔方广武志》中有:“凡一切虚诞无稽之语,概不敢录。”而且,昊王墓附近的长城和烽火墩甚多,史书中记载非常详细。

西夏陵墓作为代表西夏灿烂文化的缩影,在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砖雕都成了碎片,成为难解之谜。除蒙古大军的毁灭外,西夏陵又遭民间长期洗劫,已发现的9座帝陵、253座陪葬陵无一幸免,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或因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陵墓。青铜峡境内的昊王坟,它的主人究竟是谁,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5.广武兵事

广武地区从明代到民国年间,战事不断。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五日,宁夏安化王朱寊鐇发动叛乱,都指挥何锦、右副将军丁广进攻广武营,以为进取之路。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宁夏原都指挥加副总兵哱拜残余势力从贺兰山后聚集起来,“勾虏内牧,蹂躏疆场”,攻入广武一带。总兵萧如薰等提兵到广武以北的井沟,与之激战,杀死哱拜军175名,其余逃散而去。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蒙古部银定又入侵广武。宁夏巡抚黄嘉善命令出兵剿灭,总兵萧如薰、督统署副总兵都司马允登、镇城游击潘国振、广武游击江应诏、玉泉营游击贺维祯等,各率精兵到井沟地方,接战之后,杀死银定部83人,其余皆向山后败逃。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瓦剌部插汉、虎墩兔率军又入掠广武营,宁夏总兵马世龙率官兵抵御,酣战之后,杀死虎墩兔部416人。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马化龙回民军反清斗争在广武展开拉锯战,时而广武被清军占领,不久再被回民军夺回。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马化龙侦知清军运粮队从中卫、广武将至,便在分守岭布下伏兵,截获清军运粮马队全部。清固原提督雷正绾率西路军由广武沿河进逼峡口,结果遭到惨败。七月十日,清军提督陈广发从广武出发,在一百零八塔渡口,又截击回民军运粮队,劫获军粮多石。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底,宁夏府城光复,民军“南路策应队”攻占大坝、叶升、玉泉营等地,中卫、广武地区也由民军与哥老会众配合起义,向清军包围袭击,广武遂告光复。宁夏镇台张绍先率部于十二月十七日攻占广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13日,宁海镇守使马麒的部下马仲英攻占了宁夏府城,宁夏省主席门致中仅带少数随从直奔广武。4月16日,马仲英率部越分守岭到广武北门。5月18日,冯玉祥部第二十二师师长吉鸿昌率步兵、炮兵4个团到达广武,与在这里待命的冯部第七师冯安邦旅和吴鹏举旅配合,立即投入战斗。

七、《(新修)朔方广武志》

《(新修)朔方广武志》二卷,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湖广提督俞益谟,拣选知县高嶷纂修,南河功授副使道俞汝钦、固原守备李元臣(均系广武人)等编辑刻印而成的一部专志。1993年10月由吴怀章校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朔方广武志》

志书分上下两卷,共3万多字。上卷38目,计有图2幅、志36篇:即城池边墩图、天文星宿分野图,地理疆域、城池、建置、沿革、坊表、风俗、山川、形胜、户口、屯田、赋役、水利、宦迹、兵马、宦俸粮饷、边墩、塘墩、隘口、边外水头、公署行署、演武教场、广武仓廒、学校、文武科贡监、乡贤、武阶、忠、孝、节、义、古迹、祥异庙宇寺观、桥闸、茔墓、物产等志。下卷为《词翰》28目,计有诗22首,传、记、志、铭文共14篇。是志为清代宁夏唯一编印成、、书的一部专志,其内容翔实地反映了当时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也有详尽的记述,这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部志书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是志对广武地区地理山川的记述,文字虽然简洁,但记述准确。为我们研究青铜峡地区的军事、山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尤其是对“一代名将,千古文人”俞益谟记述详尽,这就为我们研究本籍历史人物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八、清代墓葬

1.周贵墓

1990年11月,在邵刚唐徕渠西岸,机耕队推土时发现一座砖砌拱形、南北相连的三室墓。陪葬品被窃殆尽,残存的有字木牌,铭旌金字,清晰可见。南室为将军尸木乃伊;中室残存两具尸骨;北室为一女尸骨。将军尸的外衣前襟,有金色麒麟图案。

墓主周贵,字荣吾,直隶东宁卫(今河北省怀安县)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十年(1671年),官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副将,在任三年,治军严明,凡官军借住民房,务令主客相安;对地方轻徭薄赋,甚得民心,盗贼屏迹,海疆晏然。后任河池营(今广西河池市)参将,诰授骠骑将军,协镇广西。73岁时,卒于宁夏,葬于青铜峡,未解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

广武二塘墩萌子山俞益谟墓

2.俞益谟墓

俞益谟墓在广武三塘墩荫子山,距109国道西300米处,墓地座西面东,为陵园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陵园围墙黄土夯筑,大门向东,大门口建有一座三门砖雕牌楼,门两侧砖柱上镌刻对联一副:“半生业壮凌烟阁,两地人怀坠泪碑”,横额为“名峙砚首”。进入墓地大门先是宽2米、长50米的人行道,通道用各色卵石铺成图案,有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坐骑辇舆等。两侧对称排列14座石雕像,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麒麟等。据当地老者回忆:人行道连接石牌坊,牌坊亦有3门,中间较大,两侧较小,牌坊前两侧10余米处,各有1根当地人称石旗杆的构件,杆座与杆高3米多,杆顶雕刻有雄狮。进入牌坊,是四大金刚分列两旁,金刚身高2.5米左右。中间设有石供桌,石供桌两侧各有3个石鼓凳八字排开,凳上刻有花纹。供桌后为墓碑,正面上书“皇清湖广提督俞益谟之墓”,旁书“一品诰命夫人浙江张氏”。背面有碑文及类似军事地图的图像。墓室是一座圆形大土丘,高3米多,直径约60米。

1966年秋,数十名造反派前去掘墓,掘了近一个月才剥去土层,据知情者说:墓内是用青石条砌成的长方形墓室,面积约60平方米,顶部用规整的大石板覆盖。石缝所用黏合剂非常坚固。墓室内从中间隔开,留有门窗,男左女右地停放着两具棺椁。

据当地老者说,棺椁系用胭脂柏做成,有香味且十分坚固,故经近300年仍完好无损。俞益谟和张夫人都停放在七星床上。俞益谟身着蟒袍玉带,头戴金顶花翎大帽,胸前挂有朝珠,足蹬朝靴。张夫人头戴凤冠,发髻上有两枚大银簪,耳下有一对镶嵌着宝石的金耳环。陪葬有金银器皿、皮棉单夹衣物等。衣物都用上等绸缎做成,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完好无损。墓室与棺椁间设有供桌,上面陈设着长明灯和盛有食品等的细瓷家具、日常用具。瓷器以白底蓝花为主,还有俞益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及印玺等。其实,这是俞氏陪葬墓。

根据青铜峡市文物所1981年的调查报告,墓室计有赤金帽顶1枚、白玉6块,各种金银珠宝首饰10余件,各种家用细瓷器物一手拉车。墓室内还挖出了对接的石刻墓志铭4块。铭文系俞长策撰,共1200余字,楷书,异常清晰。内容尽述俞益谟的家史及生平事迹。只可惜3块已遗失,现文管部门只存有1块。俞益谟墓至今未开掘。

1986年青铜峡市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4月,自治区有关部门将俞益谟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文管部门拨款两万元进行开发未果。2000年,青铜峡在俞益谟墓地前树立了保护标志,将遗址作为保护单位予以保护,保护范围东西为500米,南北为200米。

据当地老人回忆,俞氏家族墓地还有4处:一是滕家湾墓,占地10多亩,当地人称大花园,系俞益谟祖父母的合葬墓。二是新田墓,俗称胶泥台子,系俞益谟父亲俞君辅、母亲赵氏等的墓地,共有墓20多座。以上两座墓均已没入水库。三是俞汝亮墓,俞汝亮系俞益谟小儿子,故当地人称俞少坟,此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四是俞汝钦墓,俞汝钦系俞长子,武举人,南河功授副使道,继承其父俞益谟志愿,修成《朔方广武志》两卷,并刻印出版。

3.俞君宰墓

俞君宰墓位于青铜峡镇金沙湾黄河西岸200米处。该墓为清康熙年间俞君宰夫妻合葬墓,俞君宰是俞益谟的叔父,担任过云南永昌军民府知府的佐官。墓室用青砖砌成,顶部为砖拱形状,整体墓室由两个墓室组成,两室各有一墓门,两室之间有一条高0.4米、宽0.25米的通道相连,墓室北端各有一高0.64米、宽0.35米的壁龛。墓室通高1.75米,长5.37米,整体宽5.23米,单体墓室宽1.6米。北侧墓室放有墓主人棺椁及尸骨,室内有墓志铭及部分随葬品,南侧墓室放有其夫人棺椁及部分随葬品。2004年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员抢救发掘后进行了回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