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社会结构的缺陷及隐患分析

中国社会结构的缺陷及隐患分析

时间:2024-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结构方面的缺陷分析经济基础环境,不仅要分析经济运行结构,而且要分析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的劳动者及劳动者构成的社会结构。那么,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现状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缺陷呢?这种社会结构存在很多隐患。

中国社会结构的缺陷及隐患分析

社会结构方面的缺陷

分析经济基础环境,不仅要分析经济运行结构,而且要分析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的劳动者及劳动者构成的社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探究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现状及其运行前景。

那么,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现状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缺陷呢?

(1)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罗斯福新政”主要功绩之一是,建立完善了覆盖全美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于:

一是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一方面,占人口总数一半多的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的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另一方面,对特殊群体保障过度。体制内、体制外,有编制、无编制,同样的劳动,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随处可见,由此衍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等。

二是缺乏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险制度中,覆盖面最大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参加该制度的在职职工加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还不到2亿人,相对于近2.8亿城镇从业人员、4.2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以及7.6亿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总数来说,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分别只有70%、45%和25%左右。

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水平过低。从国际上看,在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或者说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是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高达30%~50%,占GDP的比重也大都在10%~30%之间;而中国目前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3%和3%左右。(www.xing528.com)

(2)中等收入阶层缺失。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一个社会,只有占人口85%的人群真正达到了全社会中等收入水平,才可能形成全社会持久、有效、可观的购买力,才可能稳定社会,进而促进社会不断追求新的富庶。一个中等收入阶层占主流的社会,是一个追求进步而又企求稳定的社会。而中国目前“20%的人拥有社会80%的财富”的社会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存在很多隐患。一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矛盾。由于收入差距较大,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在大部分人还没有满足基本需要时,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少部分人消费动力锐减,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零,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比较大,与中等收入阶层缺失有极大的关联。二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0.48,城乡收入差距在3∶1以上,发达与落后地区收入差距达到2∶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1,而行业收入差距平均达到1.8∶1以上,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

▶链接

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3)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并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地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服务业就业比例过低。二是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例过低。三是全社会从事“软化”职业员工总数过低,“创造”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影响力过小。四是岗位区域分布存在严重不平衡。

(4)城市化率低。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与其他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城市化、工业化比率低于相同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按增加值计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导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偏高。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确存在很大的差距。全世界第三产业占GDP的总体比重为63%,而中国仅为33%,相差30个百分点。即便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

(5)收入分配失衡。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财富分配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的分配比例增长过快。尽管中国GDP增长速度的数值很大,但是对于城镇和农村老百姓可支配收入而言,却比政府得到的收入比例增长慢。总体上看,1995—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翻了7.8倍,如果把7.8倍的增长换算成年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16%;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同期,中国的GDP是按照每年平均10.4%的速度上升,这是去掉了通货膨胀的真实的GDP增长率。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国家的财政税收以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年均16%,2009年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是17%。而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这两个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要慢很多。二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太小。在一些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甚至达到了65%以上。而中国2008年的这一指标为12%左右,并且近几年连续下降,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的事实,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趋势。三是尽管改革使大多数人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受益最大的和受益最小的群体相对固定。对于中低收入居民来讲,由于医疗、教育改革进展迟缓,使中低收入者医疗、教育负担过重,加上住房以卖代租和房价暴涨,使他们受益较小。而极少数的部分群体受益较大。有学者从家用汽车拥有量、出境旅游、住宅、银行存款分布差距等与收入水平关系较为直接的指标推算,中国高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持续增长超常,国民收入分配呈向高收入阶层倾斜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