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波动的国内条件
上世纪30年代后,美国国内经济发生了质的跃升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层次跃升,逐步形成了支撑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的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它是随着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美国重要电子工业基地。硅谷是以附近的斯坦福、伯克利等美国一流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发展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被誉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和“世界微电子之乡”。2006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7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8%左右。考察美国的现代经济,必须深入地考察美国军事、尖端体制及军用技术商用体制。正是在这一体制下,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无可争议地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这里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也成为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这条不到五百米的“墙街”在过去的二百多年中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自身规模也越做越大,金融资产市值高达四五十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规模高达600多万亿美元,约为2007年美国GDP的50倍,在实体经济之外形成了一个与之并存的虚拟的货币经济,成为大国金融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最有力推手。
三是以时代华纳为代表的传媒业。随着工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美国人最先敏锐地觉察到传媒的双重作用:它既是美国这个年轻的世界权贵推销其价值观的机器,又是一个蕴藏无限商机的金钵。于是,传媒华丽转身,成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新的金色的矿山。至今,全美传媒业经营规模和获利能力十分惊人。以时代华纳为例。2006年时代华纳旗下的130种期刊的营业收入达到45.14亿美元,其中仅《时代周刊》年收入就达9.21亿美元,《人物周刊》年收入达到7亿美元;NBC电视网下属有230家电视台和29家自营电视台,年营业收入也近70亿美元;FOX所属的美国新闻集团更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拥有数百家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业务。庞大的经营规模、多元化的媒体结构、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传媒业在抗击市场风险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业。让世界惊讶的是,占领世界文化舞台的,不是欧美艺术经典作品,不是东方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不是古希腊神话,不是巴比伦传说,而是好莱坞影片。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几乎渗透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年创造出惊人的产值,与此同时,带动玩具业、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制造着巨大的财富。2007年美国电影市场销售达96亿美元,而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的销售达到267亿美元。世人熟悉的《泰坦尼克号》,仅票房收入就达18.45亿美元。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娱乐业总消费增长为20%,高过医疗消费和衣食住行消费13%的增长率。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同期美国娱乐业所新增的就业岗位高达20多万个。美国学者曾不无自信地说,娱乐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成为新的“世界通货”。
除了逐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美国经济跃上新层次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1950年以来,美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一直在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在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美国商务部资料,美国三次产业演变的显著特征为:第一产业稳中有降,从1990年的1.9%平稳下降到2001年的1.3%;第二产业明显下降,从1990年的24.1%下降到2001年的20.3%;第三产业一路上升,从1990年的73.5%上升到2001年的79.6%,预计在2010—2020年,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达到86%以上,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业流通发达。30年代大萧条,给美国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是,货不能畅其流,物不能尽其用,是生产过剩病灶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透过罗斯福回忆录,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行驶在茫茫雪原的火车中,赶赴华盛顿履职的新科总统罗斯福满眼苍凉之景和忡忡忧患之心,感悟到那颗被萧条深深刺痛的心。于是,罗斯福高擎新政大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公路、桥梁等基建项目的修建,不仅增加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更重要的是,美国由此基本建立起了畅通的运输、电力和通信网络,为后期美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尤其是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罗斯福新政: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随着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全国铁路网和电报网的形成疏通了商品流通的物流和信息流瓶颈,极大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也使国内统一市场得以形成,为商品流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导致了商品流通渠道结构的巨大变革。工业品流通渠道层级结构变得很短,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层级结构缩短,宽度结构变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随着信息革命的展开,传统零售业态纷纷进行信息化改造,连锁店铺网络迅速扩大,零售市场集中度随之提高,一系列新的零售业态随之诞生,零售商日益大型化、组织化和集团化。在大萧条的洪流里,美国没有低下头,而是脱胎换骨,励精图治,终于破茧化蝶,完成了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新型产业的应运而生。
(3)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多社会财富。20世纪4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开始向后工业文明转化,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历史大转折、大飞跃。这一阶段美国科学技术进步十分惊人:
原子能技术取得显著发展,首先被用于军事目的,而后开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新阶段。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迅速崛起。每隔5~8年,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机、家庭和个人用电脑、网型和智能型计算机也得到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加速了工业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进程。
航天和空间技术迅猛发展。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登月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太空轨道站到火星土星探测器进入轨道,美国向太空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
生物技术取得实质突破。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遗传工程)、酶学工程和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发展,生物工程广泛应用于医学、制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采矿、冶金、石油、环保等领域。(www.xing528.com)
新材料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层出不穷。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使社会财富的提供领域,由第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成为现实,美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
(4)金融业不断深化与创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态,美国金融业从制度入手,在“金融橄榄球”规则及裁量权上掀起一场新制度风暴,金融运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近几十年来,美国金融体系已从单一银行制发展到分支行网络式的银行制,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从存贷款业务为主的旧银行体制发展到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特别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的,以金融自由化、证券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银行制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制度。
▶链接
金融橄榄球规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长期采用规则导向监管,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采取原则导向监管。吉姆·索罗维基是《纽约客》等出版物的金融专栏作家,他将金融“规则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的比作美式足球和英式足球的区别:“美式足球(橄榄球)和大部分其他的美国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制定了详细的比赛规则,它们有细致入微的比赛规则手册,严格规定了运动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甚至限制了他们在场上应处的位置);而英式足球是一种更纯粹的以原则导向的体育项目,与众多的美国体育项目相比较,英式足球规则更少,并且赋予裁判员至高的权限,裁判员能够打断比赛进程甚至能影响比赛结果。”
与金融制度体系重构、完善相适应的是,金融产品及市场不断创新。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 E)率先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随后,基于汇率、利率、股票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如股票期权、股指期货等相继出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已发展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货、期权为代表的创新金融产品及市场具有的远期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增强流动性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功能,弥补了原有市场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效率,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于是,世界诞生了一个任何一个国家和经济体都无法与之抗衡的超级金融大鳄。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蜕变。
与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相适应,美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蜕变。
研究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科学的方法是既研究生活于经济各领域的“经济人”,也研究生活于社会领域的“社会人”。因为在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背后,是作为“经济人”的“社会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追求和生活取向。美国的本轮经济波动,与其说是缘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变化所致,不如说是其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美国民众行为模式、价值追求、生活取向变化所致。近70年来,美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链接
经济人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
社会人假设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让我们看一看近70年来美国社会结构的变革: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对美国而言,1929—1933年的大萧条的确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全美1700万工人和3400万户农民陷入失业和贫困境地,美国社会的稳定面临自南北统一以来最大的危机。为应对危机,“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的方式,依据《社会保障法》建立起“安全网”式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体系,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法》历经多次争论、修改后,美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制度范围涵盖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其中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变迁,目前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享受社会保险金,98%的人群被社会保险体系覆盖,每年社会保险支付的金额约为全美经济总值的5%。1940年仅有22万多人领取社会保险金,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接近4500万人,其中近1/3的受益者不是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成为美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减震器”,在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节了美国社会各阶层及利益集团的关系。
其次,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社会平均富裕度提高。中产阶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在确定中产阶级范围时,一般采用两个标准,一个是职业,另一个是收入。考虑到家庭人口、地区差别等各种因素,目前比较倾向于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就美国而言,一般认为,年收入在3万至10万美元的人群属于中产阶级。按照这个标准,美国的中产阶级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90%,社会平均富裕程度提高。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里根时代,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进入90年代,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房地产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达2/3。到20世纪末,以白领阶层为主的中产阶级已成为美国社会最大的阶层,而他们又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约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4。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共同享有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多,中产阶级个人收入也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享受到了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成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2006年美国人均收入达到36276美元。强大的中产阶级,造就了美国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寻求社会公正,成为社会的黏合剂,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安全阀”作用。
再次,社会就业、职业结构转型。社会就业、职业结构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巨变,其社会就业结构明显“软化”,即从事制造业等“硬化”领域的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软化”领域的总人数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蓝领”锐减,“白领”骤增。1948—2000年间,第三产业几乎吸纳了美国全部的新增劳动力。1956年白领阶层第一次超过蓝领阶层,1996年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之比约为1.5∶1,从事研发人员与从事生产人员之比约为1∶1。2007年美国每周平均工资为695美元,相当于月薪18987元人民币(按汇率1∶6.83计算)。而《中国统计年鉴2007》显示:中国年平均工资仅21001元人民币,即美国劳动者的月薪约等于中国劳动者的年薪。这种差距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原因是就业结构。我国29.3%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美国这一比例是83.4%;我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9.1%和21.6%,但美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人口之和仅占16.6%。
第四,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美国的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初成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然而,要实现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第二产业创造的财富占国民财富的首位让位于第三产业,从事“硬化”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大部向“软化”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大部转变,即社会文明形态的转型,社会财富提供区域的转型,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型,没有更高程度的城市化无从谈起。因此,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政府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置于空前位置,有条不紊、锲而不舍地推进。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城市区域发展阶段看,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促进了东北部的繁荣;内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中西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规模逐渐由小到大,形成了城市体系、大规模城镇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美国城市的规模差别很大,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费城、波士顿、底特律、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亚特兰大和西雅图等13个,2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8个,几千到3万人口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
▶链接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联储批准从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宣告了主导世界金融业数十年之久的华尔街独立投行模式的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