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就听说,灵武最大的国营特种水泥厂被一个中宁大老板收购了。一时哗然。因为能收购这样大的一家水泥厂的人一定不简单。这个人就是范海龙。
范海龙董事长向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献花
范海龙创业十几年来,有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枸杞之乡中宁创办民营企业;第一个带领中宁农民建工队闯银川盖大楼;第一个在全区范围内大胆收购集体、国有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第一个在一片荒山之中借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建成了一座既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具有典型的田园风光的“瀛龙山庄”……
关于范海龙,他的中层领导这样评价他:这个人“鬼点子”(聪明,有想法)多,谋事远,做事准,成事快。
他的员工这样评价他:范总人好,心善,不摆架子。
他的合作伙伴这样评价他:这个人精明、有胆识。
他的家人这样评价他:他太能吃苦了,吃了一辈子苦,现在也不知道享受。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个人就是爱“折腾”,闲不住。
范海龙,男,汉族,生于1944年3月27日,宁夏中宁县宁安镇朱营村人,祖籍陕西省蓝田县,小学文化程度。现任瀛海建材集团董事长,连续当选自治区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曾任吴忠市政协常委、银川市政协常委,吴忠市人大代表,中卫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宁县人大常委。1995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被授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光荣称号,同时还获得了“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荣誉奖牌。2004年12月,农业部授予范海龙“全国乡镇企业家”光荣称号,还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经贸委、发改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企业家”称号。
网上有一段关于瀛海建材集团的文字介绍:
宁夏瀛海建材集团创建于1992年。10多年来,集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成了从一个小型民营工业企业到成功收购国有、集体企业,成为全区最大的跨地区、跨行业民营企业集团的历史性跨越,为宁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有中宁、银川、灵武三个水泥公司及瀛海花园酒店、瀛华镁业、瀛平华工、瀛润华工、瀛凯冶炼、瀛海天祥建材等五个全资子公司和四个合资子公司,所产“瀛海”牌水泥,连续两届获“宁夏名牌产品”、“宁夏著名商标”称号,2004年该产品又荣获“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称号,瀛海各水泥公司2001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现在,该集团总资产已达8亿元人民币,员工已发展到2500余人,仅2007年水泥销售额就突破3亿元。10多年来,该集团公司累计向国家纳税2亿多元,安置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以各种方式向灾区、学校、扶贫农户捐款捐物达280万元。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宁夏瀛海建材集团列为自治区重点支持的30家非公有制企业行列。
那么,范海龙的“绝技”究竟在哪里?他究竟凭借什么,用了短短1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近乎作坊式的小型民营水泥企业变成为目前全区最大的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我能干好,不会说。”范海龙说。他朴素、低调,不喜欢高谈阔论,但只要谈起做企业,他却头头是道,不时地有惊人之语。
按范海龙的说法,他和大多数像他这样年龄的人一样,是从穷日子、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说起这个话题,范海龙的妻子插话说,他这辈子吃的苦太多了。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宁农民的儿子,早年弟兄姊妹六人,仅靠父亲一人劳作养家糊口。一般的孩子大都在六七岁就开始上小学了,范海龙直到12岁才踏进小学的大门。可是,没上几年,迫于家境不济,他又不得不中途辍学,到税务部门当上了一名通讯员。在当时,这该是一份好工作了,可是,工资太低,依然无法接济家境。范海龙只得舍弃工作,回家种田。种田也没能从根本上缓解他的家庭困境,他又不得不再谋生计。于是,农闲时,他便学习打铁手艺,不久,他就为附近的农民打镰刀、铲子、铁锹等,同时他还学会了钉马掌、修理农具、修理汽车,十几岁的他因为能学能干被当地人称为“十三能”,后来随着所学手艺的增多,当地人又称他为“十七能”。总之,只要是能挣钱的营生,他都要尝试着去做。20世纪60年代,范海龙就曾骑着自行车,捎着青菜、枸杞到银川、固原等地换家什,甚至骑着自行车远走青海西宁,买上一辆或两辆自行车,然后悄悄捎回来,再悄悄地卖掉,换回几十元钱。这是范海龙最早的“经商”范例,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这一切似乎太不可思议了。说起过去,范海龙感慨万千,像他这样的人,经历了太多大大小小的运动,其中大的运动他就经历了8次。每次运动都是“整人”,范海龙说。幸好,他挺了过来。其实,从穷日子中挺过来的人太多太多,但是,挺过来能干成像他这样大的事业的人却凤毛麟角。范海龙说,如果后来政策不变,继续那样折腾下去,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过。也许,正是因为过去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穷,才奠定了范海龙现在创业的魄力与坚韧。穷则思变。
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要求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对一直想干一番事业的范海龙来说,是春风,也是润雨,她让范海龙这条搁浅在沙滩上的水龙,重获了生机。有了党的政策护航,范海龙信心十足,踌躇满志。范海龙说,当时,听说政策变了,农村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高兴得一下子把身上的背篼扔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过去都说我是“十七能”,因为政策不允许你,再能都没用,再能都是废人。范海龙这辈子最怕的是政策,最感谢的也是政策。所以,按范海龙的说法是,关注政策,关心政策,对一个搞企业的人来说,是一条最基本的生存常识。
范海龙下海了。1978年,当很多人还在徘徊观望、犹豫不决时,范海龙率先在中宁组建了一支汽车运输队,同时还建起了汽车修理厂,相继还开办了一家旅社和油毡厂。后来,看好建筑行业的范海龙,又以集体经济队办、乡办企业的名义,组建了一支农民建工队——宁安乡建工队及宁安机砖厂。由于他组建的建工队技术实力过硬、信誉好。很快,他就成了第一个带着农民建工队闯银川盖大楼的中宁人。当个人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范海龙开始考虑单干,自己做老板。不久,他就办起了自己的机砖厂。范海龙虽然当上了老板,但在创业初期,他跟员工吃一样的饭,做一样的活,睡一样的地铺。天道酬勤,范海龙因此成了当地最先富起来的“万元户”,也成了中宁县第一个盖别墅、住别墅的农民企业家。这个善于“折腾”的人终于逮住了一个可以一试身手的机会。掘得了将后来的事业越做越大的“第一桶金”。
回想创业之初,范海龙感叹道,看清政策,就能认准机遇,认准机遇,就能把握住机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老范的今天。像我们这一代人,酸甜苦辣都尝过。知道穷日子是怎么回事,富日子又是怎么会事。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你想做成一番事业,就得吃苦,就得实干,顺应政策地干,身体力行地干,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地干,天上掉馅饼的事你想都不要想。(www.xing528.com)
范海龙董事长向先进单位颁奖
1991年,范海龙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车队和几家小型企业,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对一个从小受过太多的苦、过惯了穷日子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按现在的消费支出,17年前范海龙挣的钱,他这辈子甚至他的儿孙辈都够用了。他完全可以停下来,不必再辛苦,不必再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了。可是,他不这样想。他要做更大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这次,范海龙又看到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先前略有的顾虑打消了。有政策鼓劲,范海龙创业的思维定式瞬间拓宽了。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开始筹划着要兴办一个大型的企业,去闯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多的财富。
范海龙看准了水泥行业。这是范海龙创业的一大优势。一方面取决于他对政策的洞察力,一方面取决于他天生般的商业造诣。他反复学习琢磨和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他看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重点工程将会陆续展开,而且,城乡建设规模将逐步扩大,再加上宁夏周边省区水泥需求量与日俱增,水泥市场潜力大、空间广,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经过认真调研,范海龙认准一个目标,那就是兴办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型水泥厂。
看准了,就要干。这是范海龙一贯的做事风格。他拿出了几年间勤劳所积的500多万元,又筹措了500万元开工了。正当范海龙雄心在握、准备大干一番时,他的筹建工作遇到了阻力。范海龙心里很清楚如果厂子一旦停建,先期投入的几百万元资金就打了水漂。他不甘心。他开始到处找部门、找领导寻求帮助。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宁夏日报》刊登了一篇《海龙出港,谁来护航》的报道,写出了范海龙办厂的困境与无奈。这一报道引起了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很快,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黄璜来到了中宁。黄璜书记亲临调研,现场办公,高度肯定了范海龙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实绩与创业思路,叮嘱基层领导要为这样的实干家开绿灯。领导的支持鼓舞了范海龙的斗志,很快,“中宁第二水泥厂”筹建处的牌子竖起来了。同时,根据领导的建议,范海龙又将原设计的年产4.4万顿的水泥生产线扩建为年产8.8万吨。1994年元旦过后,中宁第二水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水泥。范海龙的又一个愿望实现了。范海龙说,当第一车水泥装好运出后,他坐在水泥厂的一个台子上哭了。他说,水泥终于能卖钱了。同年5月,经自治区建材工业局和自治区标准计量局等单位组织验收,中宁第二水泥厂被评为自治区二级企业。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但范海龙却说,船大抗风浪。做企业最忌讳的是原地踏步,满足于现状。把企业做大才能做强,做强了才能保大。为此,范海龙开始谋划新的思路,那就是组建一个以生产水泥为主的企业集团——宁夏瀛海建材集团公司。说到做到,1998年年底,该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公司后,范海龙又将创业视野投向中宁以外,他要进行资本扩张。考虑到当时全区有许多家国营水泥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大多处于瘫痪状态,有的甚至资不抵债,停产多年,如果将这些企业收购过来,重整旗鼓,岂不是一条新路子?这时恰逢国家出台了对国营企业进行改制的新政策,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对国营企业进行收购。范海龙很快意识到,新的商机又来了。经过实地考察,他一举收购了原银川国营黄河水泥厂。紧接着,又投资2500万元上了一条年产12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填补了中宁县生产干法旋窑水泥的空白,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企业的实力也在一天天壮大起来。2000~2002年,该集团在银川公司和中宁公司先后又新上了两条年产30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成为当时全区生产能力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2003年,范海龙又成功收购了原国营灵武特种水泥厂,并对该厂进行了两期技改,改造了一条立筒预热中空窑生产线,新上了三条机立窑生产线和一条年产40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投产后不久就打开了特种水泥的销售市场。此时,全集团的水泥年生产能力已达200多万吨,比办厂初期翻了20倍。水泥的品种也扩大到包括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在内的四大系列六个品种,并获得了自治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如今,“瀛海”牌水泥已广泛用于“1236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康工程等国家、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及周边省区的大型项目建设上。瀛海建材集团也成为全区油井、高标号等特种水泥生产能力最大的生产基地。
瀛海建材集团能走到今天,能真正做大并做强,与范海龙的经营策略与超人的商业思维是分不开的。他说,有了政策就有力量,有了产品就抓市场,有了市场要重运作,有了资金要会扩张。
范海龙下一步是要实施他的“二次创业”战略目标。他把“二次创业”称为是“脱胎换骨”的创业。他要在继续做大、做强、做好主产业水泥的基础上,向多元化目标迈进,进一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经营,加快向国内一流的明星企业集团迈进,力争在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达到全国一流的优秀企业的目标。这也是范海龙大显身手的“循环经济战略”,建成中宁工业园瀛海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按照这个战略,瀛海建材集团将坚持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原则,使集团公司向着高科技、高规模、环保型的企业发展,力争在3~6年时间,实现园区规模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把园区打造成全国典型的、有影响力的、工艺先进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生态花园式、综合效益可观的“西部新型材料基地”。重点发展金属镁、镁基合金、镁基合金压铸件精加工、电石、PVC、PVC深加工、稀有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合金、合金精加工等。2004年10月19日,集团公司隆重地举行了“3.6万吨金属镁及镁基合金项目”奠基仪式,至此,瀛海建材集团“二次创业”的序幕正式拉开。经过3年的建设,目前,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初具规模,今年1月,4台电石炉已陆续投产见效,一期金属镁也于6月中旬生产出了第一批精加工金属镁锭。
“二次创业”对瀛海建材集团来说,是一个在生产、经营上跨越性的大动作,整个项目建设期限为2007~2020年,其前期投资预计30个亿。为筹措巨额资金,范海龙“借船出海”,采取了“两条船”渡海的方针,一方面自筹资金,一方面招商引资,以股份制形式合建项目。目前,一些眼光前瞻的投资者,已远从美国、北京、上海等地前来洽谈项目合作事宜,已有三家融资者在园区进行了项目投资。
对瀛海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范海龙胸有成竹。他不仅看到了国家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更看到了能源自身的价值潜力。此时的范海龙就其经营理念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民营企业家的保守与小器。正像他说,搞企业必须具备整体观念,多元化思维,不能坐井观天,老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要把企业的发展放在国家政策大环境、经济大环境中来谋划,要就高不就低,要远瞻不近守。在他看来,选中项目是一个企业的命根子。他认为一个搞企业的人,如果摸不准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内哪些项目是朝阳产品,哪些产品是淘汰或被替代的产品,就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就可能会误失商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上金属镁项目,范海龙在世界各地整整考察了3年。
谈到瀛海建材集团的管理机制与用人机制。范海龙第一句话就是,用人就要给职给权。职位与权力必须相称。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其位,谋其事,用其权,在看待“家族式”管理问题上范海龙有自己的观点,他说,其实“家族式”管理也没有什么错,那要看企业在什么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刚刚起步时,多数都是小作坊式的,资金少、规模小,这时,“家族式”管理模式肯定更适合于它,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样的管理就不适合了。就像现在的瀛海建材集团,完全实行推贤选能制度,能者用其能,德者用其德,“用人”不会考虑是否是我老范的亲戚。做企业需要理性,有时需要“冷酷”,任人唯亲可能会沾亲误业,任人唯贤必会给企业带来生机。范海龙在用人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看重人”的人本管理方略。他说,企业是人创造出来的,用对人、善用人、充分发掘、发挥人的创造性潜能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据统计,17年来,瀛海建材集团引进各类技术人才、专业人才500多人。谈到企业的归属,范海龙说,现在,在外界看来,多数人都会认为瀛海建材集团是我老范个人的,说实话,在刚开始搞企业的时候,我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企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企业已经不是我个人的资产,它是全社会的。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仅仅靠我个人的能力,而是靠党和政府的支持、靠社会、靠公司广大员工和全体管理人员。
谈到文化,范海龙却以大老粗自居。他说,我不是文化人,可我会用文化人。就连集团取名“瀛海”,他都“招贤取能”向文化界广泛征集并得到了称心的回应。下面是某作家结合瀛海建材集团对“瀛海”二字所做的文化解析,范海龙对此欣赏有加。
《辞海》记载:瀛,为浩大,大无比。海,为大海,意为浩瀚,浩渺。浩浩苍穹,茫茫大海,展示着天之灵气,地之秀气,人之精气。
“瀛”的三点水,不仅代表水,也代表着事物变迁和发展规律,如长流水一样,由点滴到长河,由细涓汇成大河,树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科学发展观;“亡”、“口”两字,含义更为深刻,要缄其言,慎其声,重其行,观其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求实效,结实果;“月、女、凡”是一个互联组合,寓意是刚柔相济,做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中显示其不平凡的潜力、能力与业绩;海,三点水与每字组合,意为走好每一步路、办好每一件事、重视每一位员工、做好每一个业绩,海纳百川,蒸蒸日上。
“瀛海”,是瀛与海的完美结合,象征着海上腾飞的蛟龙,击浪奋进的旗舰;凝聚着海魄泣神的精神,海天呼啸的气概;演绎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四海为朋的理念;展示着海阔天空的前景,天马行空的实力。
范海龙所取得的成功,是以他的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良好的信誉,不断开拓进取的品质实现的。他把个人的价值定位在创业与奉献中,他对未来充满了更大的信心和希望。他以实干回报党的开放政策,回报社会。祝福他吧,祝福他亲手创立的瀛海建材集团更加辉煌、更加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