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科 行者无疆 勇者无畏
无论何时,当谈到石嘴山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时候,“梁生科”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梁生科是个极其有能力的人,是个活得起的人,他的外表与他的个性用两个字形容:张扬。什么意思?如果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也许太简单了,至少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和企业多几个梁生科这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和企业会更兴旺发达一些,百姓的日子会更好过一些。他绝不能同简单的商人相提并论。
1986年,梁生科从宁夏煤校毕业,分到西北煤机二厂。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讲,从此就是挣上了工资,该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况且当时厂子正红火,10000多人的国企大厂。当大伙还陶醉在企业兴旺的时候,不安于现状的梁生科却已经在想着自己干一番大事业,离开这里。由于他在煤校学的是土建专业,所以他要利用所学之长实现自己的梦想,况且他酷爱土建这一行。之后,他先去了筹建中的煤炭总院,后又调到了石嘴山市开发公司。在开发公司,他先后任工程科长、主管生产的副经理,经理调走后,他又负责全面工作。正当他的才华逐步显现并得以施展的时候,公司仍然派来了新经理,他被晾在了一边。这一次,多少对他是个打击,他有些灰心。但也是好事,至少得到了锤炼。
1993年,石嘴山市经贸局拟成立荣达房地产开发公司,组织上要在全市物色一个总经理。经过多方考察,选中了梁生科。他感谢经贸局领导的信任。此时,正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之际,压缩基建项目,公司除一本执照外,别无他物。说是合资企业,实际上中外双方均未投钱。
这段时期,是梁生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也是最艰难的日子。每天,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提着一只黑包,包里装着执照,跑手续,办证件,一趟又一趟,一次又一次。
他租赁了两间平房,购置了简单的办公用品,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当年他就净赚了71万元。就这样,他淘到了对他来说的第一桶金。
1994年,晶都美食娱乐城一下子在大武口火爆起来,考究的装潢,集娱乐美食于一体的服务,引领着大武口娱乐新潮流,一下子把大武口人吸引过去。在当时,谁没有去过晶都,那可是件遗憾的事。梁生科把自己的思想见识才智融于他的企业管理之中。干一件事,火爆一次。1996~1997年,他的公司先后完成了惠农区安乐桥和大武口中心广场的改造建设工程。当这两个工程完工后,梁生科已感到极度疲惫。这是全市首批旧城改造项目,那么荣达公司毋庸置疑是全市第一家开始进行参与旧城改造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当时的房价仅售每平米600多元,又属城改项目。这样,两个工程做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谁能理解他当时的苦衷,谁又能理解作为一名企业当家人的烦恼呢?
凭他的才智,如果他拿公家的钱为自己铺路,他完全可以走上一条风调雨顺的仕途,但他没有,他深知,农家孩子以淳朴良知待人行事。
他想离开这个地方,到发达的沿海城市去闯一闯。
梁生科要走了。这个消息无疑是一个惊雷炸在大武口,炸在荣达房地产公司。
1997年6月20日,故乡,告别了!故乡,你的儿子要走了!不是儿子不爱你,不是儿子不想为你做点事,只是……这一天,同事们自发地为他饯行,他们与他相拥告别……
到了广州,梁生科调到一家公司,公司通过当地政府组织查阅了他的档案后,任命他为副总经理,干了几个月后,他发现这家公司同样有内地公司的种种弊端,他毅然辞职。
正巧,一家外企正在招聘总经理,200多应聘者经过六轮答辩,最后由于他不会粤语,被任命为副总经理,年薪8万元。公司很器重他,他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
梁生科离开荣达公司仅仅7个月,公司就亏损90万元,石嘴山市经贸局长得知他回家探亲的消息后赶到他家做工作,领导说,荣达公司是你一手创建起来的,底子薄,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你再不回来,公司这栋大楼也要顶账了。
当时的副市长高万里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走,我一个外地人都努力建设石嘴山,你这个本地人却跑到外地去了。市政府希望你留下来,有困难,政府支持你。
同事们也都一次次打电话、寄贺卡,希望梁生科能够回来。(www.xing528.com)
梁生科是个重情分的人,领导和同事们那样殷切地希望他留下来,他还能说什么,宁夏毕竟是他的故乡,毕竟他的青春都献给了这片热土,这几个月来,他人虽然在广东,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忘记家乡,他决定留下来。
当他决定留下来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个人控股——自己股份占公司全部股份的51%以上。
梁生科个人控股的想法在宁夏尚属首例。因为他超常的才干,石嘴山市政府同意了,并把他的经营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定为8万元也进入了股本金。梁生科又在全市创造了一个首例。当时,大武口已有16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城市地域人口所限,如果光发展房地产,最终大家都会走上穷途末路。他说:“面对本市房地产行业僧多粥少的局面,必须扩大产业链,开发新领域。”
梁生科历来做事果断,有了想法立即行动,之后,荣达建筑公司、荣达物业公司、荣达外贸宾馆等相继运营。有人说:“荣达公司是石嘴山市房地产业的龙头老大。”梁生科却说:“我们不想做老大,但想做房地产行业的‘常青树’。”是的,随着各分支机构步入正轨,作为主业的房地产开发并没有停歇,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的居住环境,在城市改造中,为石嘴山市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梁生科,这个农民的儿子,再一次将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将幅幅力作呈现在了市民面前,向政府和市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以他的正直良知回馈了社会、回报了可爱的家乡。
1999年,梁生科响应政府号召,将走入破产边缘的市卫生瓷厂全盘接收,从一定意义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并且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消除了不稳定因素。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提到卫生瓷厂,谁都摇头,多年的亏损已经使工厂负债累累。有谁敢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梁生科敢,他负起了重担,承担了责任,也看到了它存在的价值。
2003年,经过10年的打拼,荣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在本地的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房地产业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的荣达,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家业也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此时,梁生科又提出:“创业固然重要,但还需要守业,守业也很重要,但不能原地踏步。要立足眼前,放眼未来。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新领域。”于是,梁生科又带领一班人马四处走访考察,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荣达人在苏州又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领域——苏州德威普织造有限公司。经过短时间的筹备和机械安装,一个由宁夏人开办的纺织制造企业在“江南水乡”诞生了。以往,看到的是外地人来我们宁夏开厂、办企业。今天,外面的世界也有了宁夏荣达人匆忙的脚步,荣达人跨出去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鼓舞,值得骄傲的事呀!公司全部引用了驰名的“德国卡尔玛耶”纺织机。自开业以来,订单不断,每年都能获得可观的收益。条条五彩的印花毛毯在荣达人的手中编织,他们也编织着梦想、编织着未来。看着松软漂亮的毛毯,仿佛看到的是一幅梁生科偕同他的员工们共同描绘的锦绣蓝图。那一刻,梁生科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5年,上海科瑞特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梁生科的一手筹划下在上海成立。这一年,正值上海市政府发令规范行业、整顿市场。因此,各方面的手续难以办理。但是,梁生科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他想办的事一定要办成。他先在上海置房做办公室,然后派人员驻扎,将繁琐的手续道道攻克,经过半年的奔波,终于当年拿下了手续。宁夏人可以堂堂正正地、合理合法地在国际都市大上海开办自己的公司。这也是2005年上海市批准的唯一一家资产评估公司。
如今,梁生科全盘接收的卫生瓷厂已搬到了工业园区,随着厂址的迁移,原厂址被开发成了极具时代气息的花园式小区“都市花园”。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环境,使大武口的主干道旧貌换新颜。这无疑是石嘴山市房产开发的新亮点。
今天,荣达公司在新的里程中为自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结束了向银行借贷的历史。梁生科说:“现在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因为我们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不用付银行一分钱的利息就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这恐怕在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中屈指可数。”
从梁生科的个人资料中我还了解到,梁生科不仅着眼于将本企业做大做强,他还长期投身于公益事业与光彩事业,并且多次获得过荣誉。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曾在平罗黄渠桥中学就读,自他事业有成后,一直关注着母校,一直给予母校以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给学校出资修过路面和操场并购买了音响设备。去年,他的企业拿出10万元,在黄渠桥中学创建了“莘莘学子基金会”,以奖励每年的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并且从这部分资金中对一些贫困学生进行捐助。他说,是母校培养了他、造就了他,回报母校责无旁贷。饮水思源,黄渠桥中学确实为社会培养出了无数的人才,宁夏人几乎都知道黄渠桥中学是孕育人才的摇篮。那么这里的教师对学子们来讲应该是最不能忘记、最值得敬重的人。梁生科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曾有一段千里寻师的感人故事。他说,他当年的老师都是上海、北京知青,退休后都相继返回了家乡。这些教师都有宝贵的教学经验,当年她们来到宁夏,把人生当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这里,把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黄渠桥中学,几十年如一日,为宁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学校因为有了她们,才会人才辈出,黄渠桥因为有了辈出人才的学校,被称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2006年,梁生科几经南下寻找他当年的几位老师。最后几经辗转分别在无锡、北京终于找到了他的两位老师。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师生如今已不敢相认,老师已是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学生也已是不惑之年的壮年汉子。师生相见拥抱而泣,诉说离别后的思念。老师被梁生科千里寻师的行为感动得泣不成声。她们说:“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千里之外的学生会在离别几十年后风尘仆仆地苦寻着她们。”随后,梁生科包揽了全部费用,将他的两位老师接到了宁夏,他想让老师在有生之年故地重游,看看宁夏的变迁,看看学生今天的成就,这也是老师的心愿。老师们说:“看到宁夏如今的变化,感到特别高兴,看到学生的成就深感欣慰。”两位老师在梁生科的照料和陪伴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带着宁夏人民的深情厚谊返回了家乡。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相信这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有着非常美好、难忘的一段时光记忆。人间自有真情在,梁生科说:“这是对曾经为宁夏作出过贡献的老师的最好回报。”作为宁夏人,他深懂感恩,这就是梁生科,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宁夏儿子。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率先捐款并向全体员工发出捐款救灾的倡议,在他的倡议下,荣达公司与员工共计捐款11.295万元,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他的企业得到了体现。梁生科也无愧于各级政府授予的“全市劳动模范”、“宁夏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区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全区光彩事业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走近梁生科,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企业家对社会所负起的责任感,也明白了企业家与商人之间的区别。走进他的企业,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所富有的内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他倡导的经营理念。他说,面对今天的荣达,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吃老本,一是继续拼搏。作为创业者,我当然选择后者。因为求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真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公司员工的共同心声。
发展企业,惠顾员工一直是梁生科的工作重点。在他的公司,每年都为员工组织休闲旅游,以至于员工们都说,明年是不是该出国游了,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几乎都领略过了,就连香港都去过了。说实话,我很羡慕,羡慕这些员工如此幸运。我还知道,荣达公司为每位员工无偿提供早餐。事虽然不大,但它体现的是一位企业家对员工所付出的关爱之情,体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怎能不让他的企业产生凝聚力呢?
梁生科是个性情开朗、活泼好动的人,对什么事情都充满激情,他的老师都这样评价他。所以当你走进他的企业,会被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所感染。1995年,公司开始了晨练活动,殊不知这一动就再也没有停歇下来,十几年来,无论严冬酷暑,每天早晨的公司排球场上总能看到梁生科矫健的身影,在每次全市排球比赛中,他的排球队总会取得骄人的成绩。每逢节日,他们总会组织内部排球联赛,场上的拼搏争夺绝不亚于“世界杯”。1998年,在他的倡导下,他的企业自创了报刊《荣达撷英》,从此这份荣达人自酿的精神食粮与企业与员工紧紧相依。在2006年,他们的报刊还荣获了全国民营企业报刊优秀奖。梁生科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会干好。他充沛的精力无人可比,再苦再累从未见他疲倦过,哪怕是晚上工作到午夜,翌日的排球场上见到的依然是那个朝气风趣、充满活力的梁生科。每早7点以前准时到场,从未迟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团队精神的凝练。
梁生科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博得了员工对他的敬重,用人格魅力闪耀着企业形象。公司目前的十几位中层以上的干部,都是跟随他十几年的老同事。梁生科没有忘记同他们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在公司条件成熟时,给每人都配备了一辆私家轿车,并且几位高管都分得一套小二楼。一位副总经理曾说过,梁总现在事业发达,光彩夺目,我们敬重他的人品。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他的人格魅力依然永存,我们为什么敬重他,愿意追随他,因为他把自己满腔沸腾的热血都献给了企业,他是荣达的灵魂,荣达似他的生命。这样的企业家谁能不敬重呢?在他们自办的连年春节晚会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员工们手拉手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他们的老总唱出心中的歌,这其中,有感恩有感谢。他们感恩荣达,感谢梁总。他们说:“是荣达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是梁总给了他们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广阔空间。”
今天,梁生科已是拥有九家企业的董事长,并且他的企业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创造一流的企业是梁生科的不懈追求。企业规模和企业文化有效地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我在心里对梁生科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热情、坚韧、灵活、通变,是他从事商业的最好天赋;大起大落,处变不惊,是他搏击商海的最佳写照。我理解个人控股企业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我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对企业名人的倨傲与不恭。在国营企业与个体工商企业的夹缝里生存的个人控股企业,谁都管你,谁都不管你,任何事情都需要企业当家人凭借情感去沟通去联络。生存不易,发展更不易。天道酬勤,皇天一定不会负你苦心,在你的脚下路还很长,继续往前走吧!黄河会深爱你,家乡人民信赖你!
自治区工商联领导在荣达集团调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