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内心和谐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人内心和谐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4-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内心和谐的提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的和谐主要是内心的和谐。

人内心和谐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人内心和谐浅析

武汉东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文 静 方起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人内心和谐,人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人内心和谐的提出、重要性及保持人内心和谐的方法和路径。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重视人内心和谐。

一、人内心和谐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和谐社会是人们共同的理想追求,既是统治阶级追求的理想政治目标,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内心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而人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方面的和谐也制约人内心的和谐。日本教育家池天大作说:“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自身之间的不和谐,关键是人与自身的不和谐,而要解决这个不和谐,就实现‘人性革命’,而要实现‘人性革命’就要靠教育,这个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人。”然而对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往往重视不够,这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所以,一些人开始关注人的问题,尤其是人内心和谐问题。季羡林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还要人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也认为:“人内心的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与荣誉。”

二、人内心和谐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1.人内心和谐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富有而和谐,人们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幸福,社会仍然矛盾重重,并不和谐。这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人本身都存在很多问题。

在人与自然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只顾眼前、局部利益,盲目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极大浪费,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不尊敬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在人与人之间,人们彼此的关怀少了,理解少了,而冲突、隔阂增加了,出现了信任危机。而就人本身来说,情况可能更不理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与冲击,市场价值取向多样化,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于是开始恐惧、浮躁、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有些人甚至开始逃避现实。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人目前患抑郁症的达60%之多,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根治和解决,那么危害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可能会由个人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2.人内心和谐的重要性

哲学维度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内因和外因。根据矛盾的转化规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人本身下工夫,因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个人的状况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一种凝聚和浓缩。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关系网上的纽结。个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构成社会存在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同个体之间在利益和意志上的冲突是社会矛盾和斗争的重要根源,因此,个人又可以看做是社会矛盾的凝聚点。因此,如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人就是社会的细胞。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细胞,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只有个人和谐了,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才能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人的和谐主要是内心的和谐。“唯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有静心,才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如音乐飞翔于空中,是没有边界的。”也有人这样描述人内心的和谐:“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认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明白真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内心和谐是一种能力,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质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以和睦相处,磊磊落落,如日月皓然。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垮不倒,始终那么维持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般认为内心和谐就是心理健康,心态良好,有正常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更高要求就是有理想,有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内心和谐主要受个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状况、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人内心出现问题,就很难谈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正如季老所说:“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也很重要,讲的就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个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道德。”

从文化的视角来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更是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古代是比较先进和发达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民族的认同感非常强烈,就像斯塔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绘的那样:“中国具有连绵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为核心、儒道禅的统一体,并吸取了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中国究竟有没有和谐文化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和谐文化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的和谐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有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观、和谐的办事原则和和谐的处世原则等,我们所熟悉的有如“人和”、“祥和”、“和睦”、“和气能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古代的和谐文化集中表现在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人身和谐等方面。

1.天人和谐。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天人和谐”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易经》认为,阴阳交易显现的就是事物的整体和谐,阴阳相依相存,相互联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认为,天道与人道存在着统一性,天人之间相参、相成,互相渗透、和谐统一。老子庄子的“道”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在《道德经》一书中蕴涵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事物的对立统一最终达到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都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强调人是能够认识自然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www.xing528.com)

2.人际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伦理道德。《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处事方法和方式。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指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3.人内心和谐。古语有云:“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富贵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同时又反对穷奢极欲,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率,戒之在得。”孔子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把握心态,让自己的心态得到平衡。老子也强调人内心和谐,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他又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中国古代的禅宗更强调人内心的修炼和自觉,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也就是不一定要去寺庙吃斋念佛,只要追求心灵觉悟,达到内心和谐即可。古代社会出现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的朝代,和谐文化都是其重要内容,而和谐文化更强调人内心的和谐。

三、促进人内心和谐的途径

首先,需要将自我调节和创造外部环境相结合。人是感情动物,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的喜怒哀乐变化莫测,根本不好把握,别人很难知道,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人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学会修心、调节自我。如果整天生活在恐惧、孤独、仇恨之中,那肯定很难做到内心的和谐。同时,我们还要创造很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使人身心健康,身心愉悦。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许多问题根本上是制度问题,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许多人仇视社会,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加,将个人的不满向社会报复,以寻求心理的平衡与满足。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当前,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民主建设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必须重视人民的利益要求。民主是我党的生命线,民主的前提是公开,所以要加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让广大人民拥有广泛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提高各种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民主化,使人民的愿望、要求甚至是抱怨能够得到满足。通过多种民主形式,人内心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就能够化解。在法律建设方面,法律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并且比较突出。人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这些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党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威信,所以必须摈弃人治,实行依法治国,真正维护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在协调机制建设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及时解决群众的纠纷,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如果这种协调机制运用合理,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重视教育引导。制度再好,有些问题也不能解决。有些人的内心不和谐需要思想教育,比如对以前的法轮功分子,就不能仅采用制度手段,有些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有的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需要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有的需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警示教育和专门教育相结合等形式。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人的内心和谐,而人的内心和谐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否则建设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381.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编辑委员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9—20.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

[4][美]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67—68.

[5]王思来.人性的寻找[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28—130.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3—124.

[7]陈占安,侯学忠.马克思主义经典选编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4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