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时间:2024-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分析和梳理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对于当前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一生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且做了率先的垂范。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武汉东湖学院思想政治课部 谢 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这些贡献概括起来为:加强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熟悉大众化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向群众学习语言贴近群众和生活;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不懈地同其作坚决斗争。系统分析和梳理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对于当前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理解、认同、接受和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具体实践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历史贡献,这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专业队伍,是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本的实践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步入现实的主要承载者。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针对当时宣传理论工作队伍相对较弱的情况,提出了普遍、深入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在毛泽东同志积极的倡导下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队伍,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二是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宣传作为核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创新宣传方法,提高政治和业务能力;四是加强管理,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也应该管。

同时,要发扬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传播和渗透马克思主义。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去做的工作,每个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接受程度。

毛泽东对宣传思想队伍建设和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者模范作用的理论及其实践,不仅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都纳入到了大众化的视野,而且在最深层次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和渗透。

二、熟悉大众化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大众”是“现实的人”的集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来都是基于对“大众”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情况的深刻把握而有效推进的。毛泽东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强调只有熟悉大众化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大众化对象实际情况的大众化方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熟悉大众化对象,首先要熟悉“大众”的多质存在状况。“大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都不是“同质”的存在,而是包含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把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农民、学校的学生等,都看做是工作对象。如果从阶级构成上讲,“一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压迫、损害或限制的人们”,都是“革命阶级”,都是人民大众,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熟悉大众化对象,还要通过调查研究,熟悉具体情况。毛泽东指出,要了解和熟悉工作对象,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主要是要做社会调查,“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需要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很多,主要的是要调查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状况,研究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心理,研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生活需求、思想状况、文化水平等。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熟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选择和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对象实际情况的大众化方式。比如,针对理论水平较高的党员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知识分子等,主要是通过著作、报纸、刊物、杂志等形式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针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工农群众,主要是通过办夜校、看戏、看画、唱歌、诉苦、壁报、电影等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式方法,辐射范围极为广泛,群众也喜闻乐见,这对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和习惯以及生活常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向群众学习,语言贴近群众和生活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助于理论贴近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论、理论掌握群众的必备条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如果不进行通俗化工作,就很难被人民群众接受。毛泽东一生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且做了率先的垂范。如何使语言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第—,向群众学习语言。1942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大众化问题时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第二,吸收外国语言中于我们适用的东西。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针对外国语言,他提出,要反对照搬或滥用外国的语言,但是也要吸收外国语言中对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不仅现在我们的语汇中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而且还要继续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他举例说,“干部”这个词就是从外国语言中学来的。(www.xing528.com)

第三,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强调,要坚决反对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但是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古人语言中许多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应当给以总结,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表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论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时,毛泽东借用了“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言简意赅的中国语言形式。

语言通俗化、大众化,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还要反对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反对一切空话。二是要反对庸俗化。三是反对照抄照搬马恩列斯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四是反对不讲究文法。毛泽东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后来者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感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他们谋利益的理论,才能从内心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不仅包括生产生活问题,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与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解决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阐述。譬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针对生产生活问题,毛泽东提出党必须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并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针对文化教育问题,毛泽东强调文化教育要为人民大众,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积极发展大众文化

由于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这些都成为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丰富的现实性。

五、坚持不懈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大众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展开和实现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右”倾错误进行了积极的斗争。由于毛泽东始终坚决地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顺利传播,从而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在斗争的风雨中锻炼了自己,发展了自己,扩大了自己的思想阵地。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中国共产党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提供了现实启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我国出现了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相互激荡,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坚决抵制、反对和批判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广大人民认识这些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努力划清理论是非界限;另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把坚持体现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