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长期低迷,而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扩大又会直接影响到全国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因此,找出制约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清除障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找出了扩大消费的难点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国内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一直都不高。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尤其是西部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居民,其分别泛指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甘肃的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状况最不容乐观,其不但与西部城镇居民的消费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还低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若要扩大整个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要扩大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若要扩大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全力以赴扩大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此一来,最终才能增加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一、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10年,我国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4796元,而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5919元,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历年都低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收入水平低,直接导致了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
1.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从图1.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与东部、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图1.1 2010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单位:元)
由表1.1可知,西部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但医疗保健方面却比全国农村地区的平均水平要高。这间接反映出,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居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看病治病。
表1.1 2009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2.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据统计,西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平方米上升到2008年的32.2平方米,增长了4倍,住房消费的支出呈现增长的势头。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也有所增加,2008年,西部农村居民服务性支出867元。随着西部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预计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交通、通讯费还将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对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平均拥有量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2。
表1.2 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底的耐用消费品平均拥有量
总体来说,受到有限资金的限制,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支出还是以物质性消费支出为主。西部农村居民的精神性消费支出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极为单调。由于西部农村居民的生产投入资金和消费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因此,西部农村居民大多比较节俭,往往只在重大节日才进行全家的生活消费。
二、扩大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难点
通过分析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我们发现其消费呈现出一些特点。
第一,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缺乏长效的增收机制,即便是有消费需求,因受到低收入的影响,而不敢消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显现,低迷的经济反过来又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更加压抑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
第二,西部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流动性约束造成的。由于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农业生产或生活支出的小额贷款,西部农村居民只有选择将为数不多的收入存储起来,以防止当有支出需要时出现资金见拙的困境。
第三,西部农村地区的居民大多生活在深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等,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更是加重了对居民消费的制约。
第四,西部农村地区市场流通体系还十分落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造成西部农村消费市场买卖双方的交换地位不平等;有关部门对西部农村市场中的不法商人打击不力,造成消费市场管理混乱;再加上西部农村市场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完善,造成居民购物不方便,售后服务也无法得到保证。
第五,消费行为的不成熟是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普遍现象。受文化传统风俗的影响,西部农村居民对于婚丧嫁娶的仪式一向是不惜重金大操大办,消费行为也往往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一是攀比消费,二是模仿城市消费。(www.xing528.com)
三、扩大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1.建立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代表。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在农村居民增收机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优先壮大龙头企、健全市场体系,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建设好支柱产业,尤其是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生产,打造具有当地农业特点的产业品牌。三是要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村居民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在做好以上三点的同时,当地政府还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培养农村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加强农村居民关于各种契约、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信息和技术指导。
(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首先是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出口。其次是要积极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大力支持小城镇的发展。此举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也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聚集形成一定的劳动力规模,为发展非农业产业经济创造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层面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好的制度要通过严格的一层一层的实施到位,方能突显其作用。
第一,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良好的扶贫方式,对于边缘贫困地区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小额信贷管理法规,确定民营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鼓励其健康发展。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民营小额信贷机构予以支持,让农村居民了解小额信贷的作用。
第二,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居民从事借贷活动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不仅可以发展小额信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首先,建立一个适合西部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安全感;其次,扩大农村医疗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的社会福利;再次,对失地农民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及严格落实对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制度;最后,要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坚持“低标准准入、渐进式过渡”的原则,先建立工伤保险和大病的医疗保险,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保险的转移与接续。
4.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
首先,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将农村的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纳入当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中。其次,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改造农村的电力建设,建立广播电视的宣传网络,构建畅通的公路交通网以及健全医疗卫生网络,改变西部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现状,打造高效信息化农村。
5.加强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
要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工程,以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的综合流通能力。首先,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入农村地区,一是实行连锁经营模式,二是加大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的检测制度,三是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三者之间建立长期的产销关系,四是建立一个可以集中采购又能统一配送的双向农资流通体系。其次,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最后,利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建立一个既能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也可以提供生活消费支出的信息服务平台。
6.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当地政府可以对农村居民进行科学化的消费教育,介绍实用的消费知识和经验,使广大农村居民懂得: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应随之提高;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提高吃、穿、用、行、娱的质量,还要提高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商品知识。农村居民历代流传下来的独特消费习俗等应当保留并得到尊重,但是铺张浪费与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应当及时加以纠正,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消费教育,转变落后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