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桥的特点
由于中国地形复杂多变,且江河水系发达,因此中国从古代便与桥结缘,许多古诗词中都有记载,“长虹卧波”缘于杜牧的《阿房宫赋》,“洛水桥边青日斜”来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可见中国的桥是自古就有渊源的。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无论是建桥历史、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桥梁的建造基础结构形态、价值用途各有不同。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1)地域性
我国土地广袤,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依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急、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起伏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2)多样性
叠梁式木拱桥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诞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国几乎是桥的集大成者,中国的桥如同桥梁种类的博物馆。
(3)多功能性
伦敦塔桥
我国古代的工匠师建桥时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作用,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耐久实用,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常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水多、日照强,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同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素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作为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以至于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可见,中国古代桥梁的设计模式,功能性占主要因素,桥的建造即决定其用途,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用。
拱 桥(www.xing528.com)
(4)群众公益性
桥梁自产生开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唯有桥梁,不管是官修的还是私建的,都为大众所共有。桥的建造是为人民服务的,有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具有公益性。数千年来,爱桥护桥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为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请官府审批,协力兴建;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募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这类桥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建有许多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以上四点便是我国古桥的基本特点,是由桥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正是这些特点使桥更具利用价值和存在意义。
知识小百科
举世闻名的赵州桥有哪三绝?
赵州桥是我国最古老的拱桥,它之所以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而浑然完整无损,必有其绝妙之处。
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三绝是:
(1)“券”小于半圆。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降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赵州桥外观浑美,结构又依桥的地势而行,可谓一绝。
(2)“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就增加了4个小“券”,大约节省了180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3)洞砌并列式。赵州桥用28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