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建设行动:塑造美好城乡形象

江苏建设行动:塑造美好城乡形象

时间:2024-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良卷明理,良策明径——《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书评张京祥作者简介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演化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

江苏建设行动:塑造美好城乡形象

良卷明理,良策明径——《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书评

张京祥

作者简介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演化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环境。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空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空间的灵魂。美国建筑与规划大师E.沙里宁就曾说过:“根据房子就能知道主人的品位,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

《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封面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提供

当今,中国正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时代,新与旧、中与西、古与今的矛盾交织,既涉及经济、社会上层建筑,更在城市规划建设、空间营造上烙下深刻的印记,可以说,文化引领着城市发展,城市空间传承、记录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表达,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精神财富,还是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然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空间的高速扩张,雨后春笋般的建筑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地”之名;而同时出现的则是充斥着单调乏味、标准化、非人性的城市新建空间,原有传统空间的尺度、形式、意蕴正在被一天天有意无意地抹去。在这个被全球化、城市化强力推进的大时代、大环境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省悟。在此背景下,周岚博士率领其研究团队融合多年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线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铸就了《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一书,从文化传承与城市空间营建的关系入手,尝试探索出一条在快速城市化的嬗变中追求和谐、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承历史、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创新文化的现实路径(包括规划、建筑、园林),这个选题本身就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

虽然是同样论及“城市文化”这一“显学”,但与近年来众多偏于人文感怀类型的著作不同,本书处处流露出一种多元、隽永、思辨、务实的气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本规划建设的专业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相当文化哲理情愫的力作。全书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者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重大责任谈起,一开篇就基于宏大的视野,直接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置于全球化与地方化碰撞的大潮之中,态度鲜明地指出“当代中国建设者有幸身处城乡建设的黄金时代,有更多机会实现人居理想和专业追求”,“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需要更深的文化理解,更多的文化敬畏,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更高的文化追求”……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本书对城市空间文化的深邃关注与强烈追求,也大大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共鸣。进而,书中提出了论述对城市文化进行空间表达、塑造的总体思路,即“保护空间特色资源——传承营建文化传统——创造时代空间精品”,这是逐级递进的三个层面,也将当代城市文化的空间营建使命提升到了更高远、广阔的境界。

作者立足于对江苏省城镇发展与文化演进历史的全景式回顾,勾勒出一幅幅大气磅礴、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生动画卷,将江苏省古往今来各个区域城镇的兴衰历程系于文化发展的时空图谱之上,现今可见的城镇空间特色都被恰如其分地置于地域历史文化演变的大轨迹之中。作者将江苏省地域文化类型划分为苏锡常吴文化区、宁镇金陵文化区、扬淮泰淮扬文化区、通盐连苏东海洋文化区、徐宿楚汉文化区五个分区,挖掘了秀美灵动的吴文化、大气雍容的金陵文化、繁华古朴的淮扬文化、汉韵楚风的楚汉文化以及开放多元的苏东海洋文化的特质,揭示出江苏内涵丰富、多元包容、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格局,并分别就每个分区的自然基底特色、文化演进模式、建筑风格机理、空间营造手段等进行了翔实的梳理。这样将江苏地域历史、文化特质与城市空间特色进行有机融合、提炼的工作,实乃本书的重大创新之举。进行如此巨大时空跨度的梳理归纳,娓娓铺陈,不仅脉络清晰、特征明朗,同时使得读者自然萌生对江苏地域文化历史丰富多彩与源远厚重之感。

江苏地域亚文化分区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www.xing528.com)

千百年来,江苏城市文化的传承与演绎是一代代城市建设者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同时更是人民生活集体选择与辛勤劳作的成果。可以说,江苏城镇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建设史,也是一部生活史,更是一部文化史。这不仅启示当代城市建设者们要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同时更传递出这样一个哲理:城市文化的繁衍是人民生活创造之杰作,文化源于生活,文化服务于生活,文化离不开生活。这无疑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者的行动指向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本书还精心总结了城市特色维护与塑造的国际经验,从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保存历史文化记忆、创造当代城市文化等几个方面,生动细致地介绍了国际上诸多的精彩案例,并总结出两大基本经验:尊重城市已有的历史特色,重视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书中处处流露着对城市发展的人文关怀,将单一的城市规划建设主题升华为对城市人文关怀的一种广泛视角,因此,本书虽然是重在写江苏,然而其基本思想、本体意义则明显地具有了超越更广地域、更大文化差异的普适价值。

作为长期从事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的实践者与管理者,本书作者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架构了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框架,从空间特色、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等多个维度揭示了传承历史、创造时代精品的基本路径。其中在空间特色塑造方面,作者提出“找出来”、“秀出来”、“连起来”、“串起来”、“活起来”等具体措施,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富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最终落在“活起来”,则是突出表达了构建城市特色空间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市民营造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将文化资源保护、特色空间塑造与居民生活改善、城市活力增强等有机结合起来。文化的“活”成为城市的“活”,而城市的“活”又赋予文化以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两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在“活”的城市空间中,由建筑、园林承载的文化基因灵动于城市各处。就建筑文化而论,本书站在如何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场所精神的角度上,基于江苏的实践总结出和而不同、道法自然、博大精深、匠心独运等基本原则,将实践工作提高到了新的精神与文化境界。如果说建筑塑造了城市文化的硬质场所,那么风景园林就是城市文化的柔性空间。本书的一个创新之处就是丰富了园林这种极具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类型的价值内涵,使其跳出了精英文化的围墙,也不囿于江苏地域的范畴,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大地景观和文化表达,成为体现、塑造中国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景色古朴淡雅
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提供

通读下来,简而言之本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其一,大视野。全书主题深刻、意境高远,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厚积薄发,以江苏为对象却又处处不囿于江苏。就内容而论,全书基于文化、哲学层面思考城市发展的意义,始终坚持从城市文化与空间塑造的全局视野出发,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将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和历史学、文化研究等置于一个框架体系内进行考察,这是对既有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研究的一个有机集成与重大创新。因此,本书的价值也远远超越了一般专业、技术书籍的贡献。此外,虽然全书大部分仅是围绕江苏的特点和实践展开,但江苏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域单元,全书针对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特质,辅之以不同的目标与策略对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类似工作,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其二,大气魄。全书关注城市文化,但又不局限于以往城市景观营建中谈论的“小文化”。书中明确提出: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可以“为城市形象塑造带来崭新的景象”,同时更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将本书对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若干策略方法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建立起必然和必需的联系。作者虽然长期从事一线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但并不因此而自居于社会文化演进的整体环境之外,而是明确了城市特色空间建设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危机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指出了当代城市建设者所肩负的责任,这也是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建设者们的一种共勉与由衷希冀。

其三,大智慧。全书从地域城市文化的基因意境挖掘与实体特征传承论起,最终升华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追求,在其精神境界与内涵层层推进的同时,始终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自信,以及兼容并蓄的态度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尊重文化,传承文化,而又不故步自封,勇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这就是本书作者超越以往城市文化、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的大智慧,也给当代城市规划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提出城市文化景观的营建最终还是要推动社会参与,进而推动具体实践与行动的改善,这实际上是说明要将城市文化选择和传承最终的权力交还给城市的创造者和生活者,让我们充分领悟到“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并非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城市管理者、文化精英们的“独有权力”,而鲜活的城市文化就在我们每一个市民的身边,城市文化的空间营造也应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长期以来自诩的“精英思维”,转而强调携手全社会共同推进城市空间文化营建的进步,这何尝不也是作者大智慧的体现呢?

总之,这是一本意境深远而视野广阔、原理明晰而策略得当、文字隽永而富有哲理的力作,相信所有的人读后,都会悟到书中处处闪烁的理想与感性交辉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