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创造宜居家园

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创造宜居家园

时间:2024-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建设美好宜居家园——江苏的思考与实践周岚作者简介周岚,博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摘要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城乡建设进入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关键词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人居环境;宜居家园1江苏的背景:历史上的人居天堂一方水土一方人。

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创造宜居家园

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 建设美好宜居家园——江苏的思考与实践

周岚

作者简介

周岚,博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摘 要 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城乡建设进入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 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省要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推动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具体包括“城乡规划引导”、“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节约型城乡建设” 、“村庄环境整治”四项行动计划内容,其对应的主题词分别是“规划引导”、“文化引领”、“生态导向”、“城乡统筹”。“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全面实施,旨在推动江苏实现从“历史的人居天堂”到“21世纪可持续宜居家园”的跨越,率先探索有江苏特色的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和模式。

关键词 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人居环境;宜居家园

1 江苏的背景:历史上的人居天堂

一方水土一方人。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全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夏热冬冷,四季鲜明。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有湖泊近300个,河道2 900余条,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江苏占了两个——太湖洪泽湖。 江苏境内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在江苏的北部和西南,延绵着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等低山丘陵,丰富着江苏城乡空间的轮廓线和景观层次。

风景美的太湖风光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江苏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如太湖水网地区,人们依水而居,依水而生,空间意象表现为小桥流水、鱼米之乡,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细巧精致的人文性格,构成“秀美灵动江南地”的人文意境;以南京、镇江为中心的金陵文化,则呈现出“大气雍容帝王州”的气度风韵;而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则更多表达了“汉韵楚风两汉地”的文化性格等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的六朝都会南京,“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的姑苏古城,“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的繁华运河之都,以及“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彭城徐州等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江南地区小桥流水的空间意象

江苏既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自然风光,也有“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的文化盛景;既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优雅静谧,也有“粉墙黛瓦青石街”的市井繁华。可见自古以来,江苏就是一块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早在南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美誉。农耕时代的江苏以其秀美的山水环境、繁荣的经济活力、相对安定的社会氛围、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向往的美好人居家园。

美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江苏城乡人居环境独特的魅力,是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的理想沃土,也为江苏传承优良人居传统、塑造当代美好家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 时代的机遇:城市化及转型发展

中国城市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以其规模、速度和相对有序赢得了世界认同,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城乡建设已进入量质并重、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2000年江苏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还有效拉动了投资、刺激了消费、沟通了城乡、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但同时也须看到,城市化在迅速改变着城乡环境和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提升与规模增长不同步、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空间面貌日益趋同、原有人居环境特色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的现实困境。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江苏空间景观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阶段。如何在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如何在城乡建设方式转型中提升空间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江苏的宜居文化传统,并充分体现低碳时代的生态文明,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命题,也是当代规划建设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江苏是中国先发地区,有基础也有责任率先探索有江苏特色的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和模式。

3 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宜居家园

对江苏历史发展的研究表明:在地区发展以及人居家园构建过程中,社会安定是前提,经济繁荣是关键,生态环境是基础,文化传统是根基。经过千百年孕育积淀,江苏以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活力、秀美的山水环境,兼容并蓄的文化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理想人居地,并且延续发展至今,这是江苏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构建人居新理想的重要历史环境和时代基础。

江苏21世纪可持续宜居家园的目标——“HOME”

基于历史研究、国际比较和实践探索的综合思考,在2008年联合国人居署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江苏提出了建设21世纪可持续宜居家园的“HOME”目标。“HOME”是家园的英文表达,是社会和谐(Harmony)、经济繁荣(Opulence)、文化多元(Multi-culture)、生态友好(Eco-environment)英文首字母的组合,反映了理想人居家园的关键要素。“社会和谐”既是理想人居环境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经济繁荣”是江苏传统人居天堂的重要内涵,民殷物阜、生活富足是江苏成为历史“人间天堂”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代国际人居发展的核心理念,还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动力基础 ;“生态友好”是江苏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资源紧缺、人口密集、环境约束的省情决定了江苏必须走集约、低碳、环保、生态之路;“文化多元”是江苏传统人居环境的重要特征,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山水文化与城市文化共生、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聚汇是江苏人居环境发展的显著特色,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HOME——可持续宜居家园”作为21世纪江苏城乡建设发展的目标,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人居价值理想,又汲取了国际人居建设的先进理念,且融合了当代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等新时代内涵,体现了江苏人居理想在当代背景下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追求。

4 实施的路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

“可持续宜居家园HOME”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现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指引,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务实行动推动。因此,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 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省要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推动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具体包括“城乡规划引导”、“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节约型城乡建设” 、“村庄环境整治”四项行动计划内容,其对应的主题词分别是“规划引导”、“文化引领”、“生态导向”、“城乡统筹”。

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图(2010—2030)

4.1 规划引导——城乡规划引导行动

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引导。江苏历来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对建设发展的引导作用,早在2005年,江苏即率先在全省层面推开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在全省城乡建设会议上说:“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使每一寸土地都列入规划,不留下空白;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不盲目建设。”在全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过程中,江苏的城乡规划重心从城市向城乡统筹拓展,建立了从区域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从建设用地到城乡整体空间的城乡规划体系,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普遍提高,促进了城乡空间相对有序的增长,对引导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根据城市化转型发展以及统筹城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新要求,通过实施新一轮“城乡规划引导计划”,完善全省城乡规划体系,严格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促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城市群主导地位,增强小城镇集聚功能,加大城乡空间集约利用力度。到2015年,全省形成城乡一体、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高效的城乡规划体系和城乡规划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一套图”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

要充分发挥省级城乡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推动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统筹和生态网络构建,促进城市群和特色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乡统筹规划制定,完善市县城乡规划体系,适时优化调整村庄布局规划,深入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建立城乡规划“一套图”制度,切实加强各类各级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并实行动态更新管理;构建全省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制定城乡规划成果数据标准,推动市县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实现省市城乡规划信息系统的衔接融合;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市辖区、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郊区和乡村地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省领导和首批江苏设计大师参观“推动城乡空间品质提升”专题展(www.xing528.com)

4.2 文化引领——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行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城镇空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需要不断提升功能品质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行动以产业功能提升为目标,提高城镇集聚经济要素能力,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区域协调的产业格局;以综合承载功能提升为目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和保障性住房体系,提高城镇运行服务、防洪防灾、安全保障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以提升文化功能为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中注重保护、传承和创新当地文化。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在此关键时期,推动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和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对于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1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提升江苏城乡空间品质的意见》,从城乡空间特色、建筑文化品质和风景园林艺术三个方面联动入手推动城乡空间品质提升:一是基础研究先行,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先后开展《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江苏建筑文化特质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江苏风景园林艺术特色研究及提升策略建议》等专题研究,系统挖掘整理江苏的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二是推进关键规划,组织全省13个省辖市开展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组织编制环太湖、古运河、故黄河、沿长江等区域特色空间规划;三是加强政策引领,修订江苏省人居环境奖、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办法,在园林城市创建、扬子杯工程评选以及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上,增加对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和园林艺术的要求;四是推动社会参与建立江苏设计大师评选制度,定期开展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示范项目评选,通过领军人才和示范项目的引领,促进和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实施水平的提高,推动高品质城市空间、精品建筑、经典园林的实践。

江苏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图

未来,围绕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将进一步促进城镇功能以及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并积极培育和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城乡空间,致力彰显城镇空间特色、创造时代建筑精品、营建宜人景观环境、保护乡村风貌特色。希望通过若干年的持续努力,江苏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当代的城乡建设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空间品质整体提升,城乡特色更加鲜明,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品质的城乡风貌逐渐形成,让城市和乡村真正成为人们宜居和乐居的家园,让今天的城乡建设成果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4.3 生态导向——节约型城乡建设行动

节约型城乡建设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抓手,它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全领域。早在2009年,江苏就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节约型城乡建设的理念,并以十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已形成了推进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绿色照明、水资源节约利用等一大批技术成果和示范项目。目前江苏节能建筑规模和绿色建筑数量全国第一,国家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数量全国第一,省级建筑节能引导资金总量全国第一。继“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推广运用”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今年“江苏省节约型城乡建设实践项目”又再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环太湖风景路规划图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一是坚持基础研究先行,组织开展了《集约型发展:江苏城乡规划建设的新选择》的系列研究,形成了《节约型城乡规划》、《节约型村庄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节能省地型住宅》等多个专题报告;二是聚焦重点领域,以当前能入手、可见效、易推广的十项重点工作为切入点,致力推动务实的实践行动;三是加强政策引导,颁布实施了《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江苏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出台了《江苏地源热泵系统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建设领域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四是强化技术支撑,制定了《江苏省节约型城乡建设百项推广技术概要》、《江苏省建筑节能适宜技术专业指南》、《江苏省城市绿色照明评价标准》、《节约型绿色施工技术及政策》、《江苏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江苏省节约型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市政管廊建设指南》、《江苏省节约型村庄和特色村庄建设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为推动节约型城乡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未来,江苏节约型城乡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江苏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转型的步伐,促进低碳生态发展从建筑单体走向区域融合、从单项技术应用走向综合技术集成、从典型示范走向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低碳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步伐,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空间利用集约紧凑、建筑节能示范引领、资源利用循环节约、交通结构绿色高效”等方面技术集成运用水平;建立有效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进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成果示范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带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绿色保障性住房小区

4.4 城乡统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点任务。江苏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旨在从农村物质空间整治出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等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的素质。村庄环境整治是具体的务实行动,但是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最直接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建设、进一步提升江苏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江苏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率先改变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益探索。

在工作推进中,坚持六个结合:一是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规划布点村庄实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对非规划布点村庄实施“三整治”、“一保障”,突出对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问题的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坚持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的同时,加强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坚持统一标准与特色塑造相结合,在要求环境状况达标的同时,要求整治结合自然环境、村庄形态及布局、历史文化、产业特点、建筑特色、乡风民俗等,着力塑造村庄特色风貌,使村庄环境整治的过程同时成为江苏乡村风貌特色彰显提升的过程。四是坚持当前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在通过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注重着眼长远,将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纳入考核内容,探索农民自主管理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保持整治成果的可持续性。五是坚持地方负责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在强调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地方党委政府负总责的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六是坚持政府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发动推进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探索调动农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广大农民拥护欢迎、广泛参与村庄整治的良好工作机制和氛围。

江苏村庄环境整治前后对比照片

整治后的江苏乡村风貌

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江苏旨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扶持政策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到2015年,实现村庄环境整治目标,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

5 结语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要求,江苏意欲通过“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全面实施,探求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人居发展模式,探索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范式。如今,“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正在江苏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激发城乡建设领域的共同探讨和突破创新,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各地创新实践,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实现江苏从历史的人居天堂到21世纪可持续宜居家园的跨越。

(本文图片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提供)

参考文献

[1] 贺云翱,等.江苏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研究[R].南京大学学报,2009.

[2]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构建21世纪的可持续宜居家园[R]. 2008年世界城市论坛,2008.

[3] 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 :世界城市状况报告[M].吴志强,等译. 2008.

[4]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5] 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周岚,张京祥,陈浩东,等.集约型发展——江苏城乡规划建设的新选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周岚,等.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周岚,等.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