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病足部按摩:足部反射区及按摩方法

常见病足部按摩:足部反射区及按摩方法

时间:2024-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足部按摩疗法一、足部反射区足部反射区参见图2-1。3.小脑、脑干位置:位于双足底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8.眼位置: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和根部。10.甲状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20.肾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处,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操作: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50~100遍。操作: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30~50遍。

常见病足部按摩:足部反射区及按摩方法

第二章 足部按摩疗法

一、足部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参见图2-1。

1.大脑(头)

位置:位于足底双足大趾第一节螺纹面。左半球反射区在右足,右半球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血压、脑血管病变、神经衰弱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2.额窦

位置:位于双足底的五趾靠尖端约1厘米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操作:点按各趾5~10次。

3.小脑、脑干

位置:位于双足底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病变共济失调、震颤麻痹。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图2-1A 足背反射区

图2-1B 右足底反射区

图2-1C 左足底反射区

4.垂体

位置:位于足底双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的一点(在大脑反射区深处)。

主治:内分泌失调的疾患,更年期综合征,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等。

操作:用拇指尖或按摩棒垂直点压20~30次。

5.三叉神经

位置:位于足底趾第一节的外侧,小脑反射区的前方。左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右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10~20遍。

6.颈项

位置:位于双足底大趾根部。左颈项反射区在右足,右颈项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落枕颈椎病、高血压及消化系统疾患。

操作:沿趾根部,向足内侧方向推按20~30遍。

7.耳

位置:位于双足第四趾和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含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耳反射区在右足,右耳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各种耳疾及眩晕、晕车、晕船等。

操作:点按30~50次。

8.眼

位置: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眼反射区在右足,右眼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各种眼部疾病,如睑腺炎(麦粒肿)、结膜炎、近视等。

操作:点压趾根部30~50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推按30~50遍。

9.斜方肌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约1指宽的横带状区域。

主治:颈、肩、背疼痛,手臂酸麻无力、落枕等疾患。

操作: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推按20~30遍。

10.甲状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

主治:甲状腺疾患、心脏病肥胖症等,并能促进儿童身高增长。

操作: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30~50遍。拐弯处为敏感点,停留时间可长些。

11.肺、支气管

位置: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域。

主治:肺与支气管的病变;鼻疾、皮肤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等)、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操作: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推按50~100遍,推按支气管区域30~50遍。

12.甲状旁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心脏病、各种过敏性疾病胃肠胀气、白内障、失眠、癫痫等。

操作:在关节缝处用力点压30~50次。

13.十二指肠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区的下方。

主治:十二指肠疾患、腹胀、消化不良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14.胰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交会处。

主治:胰腺疾患、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15.胃

位置:位于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宽的区域。

主治:各种胃病、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16.肝

位置: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

主治:各种肝脏疾患、血液方面的疾患、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疾患、肾脏疾患等。

操作: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30~50遍。

17.胆囊

位置: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

主治:胆囊疾患、肝脏疾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痤疮等皮肤病。

操作:点按30~50次。

18.腹腔神经丛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

操作: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19.肾上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跖趾关节后凹陷近肾反射区处。

主治: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操作:点按30~50次。

20.肾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处,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主治:肾脏疾病、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骨折恢复期、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或点按50~100遍。

21.输尿管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自肾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

主治: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50~100遍。

22.膀胱

位置: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疾患。

操作: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50~100遍。

23.小肠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楔骨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为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

主治: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便秘、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

操作: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24.盲肠、阑尾

位置: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

主治:阑尾炎、下腹腹胀等。

操作:点按30~50次。

25.升结肠

位置: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骨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等。

操作: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30~50遍。

26.回盲瓣

位置: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后方。

主治:下腹胀满、回盲瓣功能失常等。

操作:点按30~50次。

27.横结肠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贯足底的带状区域。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操作:从右向左推按30~50遍。

28.降结肠

位置: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30~50遍。

29.肛门

位置: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内侧,约近足底内侧

展肌外缘。

主治: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直肠脱垂等。

操作:用力向足内侧方向点按30~50次。

30.乙状结肠、直肠

位置: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

主治:直肠炎、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操作: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推按30~50遍。

31.心脏

位置:位于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四、五跖骨之间,与肩反射区平行。

主治:心脏疾病、高血压、失眠、盗汗、口舌生疮、肺部疾患等。

操作:向足趾方向点按30~50次。

32.脾

位置: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下方一横指距离。

主治: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皮肤病、免疫力低下等。

操作:点按30~50次。

33.生殖腺1(性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跟骨的中央。

主治:男女性功能低下、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操作:点按30~50次。

34.股部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臀部反射区至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的带状区域。

主治: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股部疾患、偏瘫等。

操作:向足趾方向推按20~30遍。

35.臀部

位置:位于双足底跟骨结节外缘区域,连接股部反射区。

主治:臀部疾患、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操作:点按20~30次。

36.上臂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外缘,第五跖骨外侧的带状区域。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肩关节扭伤、偏瘫等。

操作:向足趾方向推按20~30遍。

37.血压点

位置:位于双足颈反射区的中部。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

操作:点按30~50次。

38.食管、气管

位置: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上下方。

主治:食管疾患、梅核气、气管疾患等。

操作:点按30~50次。

39.头颈淋巴

位置:位于双足各足趾间的跖骨根部呈凹字形,足底足背两面均有。

主治: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部位的疾病,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力低下。

操作:各拿捏5~10次。

40.腋窝

位置:位于双足底,足背的肩关节反射区的下方,呈香蕉状,从足外缘斜向上行至第四、五跖骨间隙的远端。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上肢酸麻痛等。

操作:由内向外推按20~30遍。

41.舌、口腔

位置:位于双足趾第一节底部内缘,靠近趾趾间关节的下方,邻近血压点的内侧。

主治:口炎、舌炎、口腔溃疡口干、口淡无味、唇裂、口唇疱疹等。

操作:点按30~50次。

42.失眠点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跟骨中央,在生殖腺反射区的后方。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操作:点按50~100次。

43.胸部淋巴结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操作: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30~50遍。

44.平衡器官(内耳迷路)

位置: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之间,远端1/2区域。

主治:头晕、晕车、晕船、晕机、梅尼埃综合征、耳鸣、耳聋、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操作:点压30~50次。

45.胸(乳房)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第二、三、四跖骨所形成的四边形区域。

主治:胸部疾患、肺部疾患、食管疾患、心脏病、乳房疾患、胸闷、乳汁分泌不足、胸部受伤、重症肌无力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揉30~50遍。

46.横膈膜(膈)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跖骨楔骨关节和跖骨骰骨关节所形成的带状区域,横跨足背左右。

主治:呃逆、恶心、呕吐及膈肌痉挛引起的腹胀、腹痛等。

操作:自横膈膜中央向两侧分推10~20遍。

47.鼻

位置:位于双足趾腹内侧延伸到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左鼻反射区在右足,右鼻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各种鼻部疾患及上呼吸道疾患。

操作: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10~20遍,或由足内侧向足外侧刮压10~20遍。

48.扁桃体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趾第二节,肌腱的左右两侧。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疾患等,可增强免疫力和抗癌能力。

操作:垂直点按30~50次。

49.下颌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趾趾间关节横纹上方的带状区域。

主治: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牙痛、下颌关节炎、打鼾等。

操作: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推按30~50遍。

50.上颌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趾趾间关节横纹下方的带状区域。

主治: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牙痛、上颌关节炎、打鼾等。

操作: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推按30~50遍。

51.肩胛骨

位置:位于双足背第四、五跖骨之间的近端1/2处,并与骰骨关节连成一叉状。

主治:肩周炎、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颈肩综合征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至骰骨骨突处,再左右分推20~30遍。

52.肋骨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之间为内肋骨反射区;第三楔骨与骰骨之间为外肋骨反射区。

主治: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胸闷、胸痛、肩痛等。

操作:点按20~30次。

53.喉、支气管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第一、二跖趾关节结合部的后凹陷中。(www.xing528.com)

主治: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感冒等。

操作:点按30~50次。

54.腹股沟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距盆腔淋巴结反射区上方约一指宽距离之处。

主治:生殖系统疾患、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肥大,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操作:按揉20~30次。

55.闪腰点

位置:位于双足背第二跖骨与第二楔骨关节两侧的凹陷中,即肋骨反射区的后方。

主治: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腰部疾患。

操作:点按10~20次。

56.牙齿

位置:位于双足各趾间关节的两侧。

主治:牙痛、牙周病、牙周脓肿、龋齿等。

操作:按揉30~50次。

57.声带

位置:位于双足足背第一、二跖骨底结合部前下方的凹陷中,第一、二跖骨之间。

主治:声带小结、失音、声音嘶哑、气管炎等。

操作:按揉30~50遍。

58.股关节

位置:位于双足内踝下的弧形区域。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操作:沿内、外踝下缘向后推按20~30遍。

59.前列腺、子宫

位置:位于双足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

主治:前列腺肥大、尿频、排尿困难、尿道疼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高血压等。

操作:由下向上推按30~50遍。

60.阴道、阴茎、尿道

位置:位于双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隙。

主治:尿道炎、白带增多、生殖系统疾患。

操作:由下向上推按30~50遍。

61.盆腔淋巴

位置:位于双足内侧踝关节前,距骨和舟骨之间构成凹陷的部位。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下肢水肿、踝部肿胀、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操作:用力按压30~50次。

62.颈椎

位置:位于两足趾内侧第二节趾骨处。

主治:颈椎病、落枕、颈项酸痛等。

操作: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63.胸椎

位置:位于双足弓内侧,沿第一跖骨下方至跖楔关节处。

主治:背痛及各种背部病症,胸椎及附件的病变。

操作: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64.腰椎

位置:位于双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下方。下接胸椎反射区,上接骶骨反射区。

主治: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及其他腰椎病变。

操作: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65.内尾骨

位置:位于双足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向后上方的一带状区域。

主治: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生殖系统疾患、痔疮等。

操作:由骶骨反射区后方,向足跟方向推按,拐弯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推按10~20遍。

66.骶骨

位置:位于双足弓内侧,从距骨下方至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接内尾骨反射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骶骨损伤、便秘等。

操作: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67.子宫颈

位置:位于双足内踝的下后方,为尿道等反射区的延伸部位。

主治: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操作:炎症向下推按20~30遍;其他则向上推按20~30遍。

68.肩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外缘凸起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颈综合征、手臂麻木等。

操作: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20~30遍。

69.膝关节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与跟骨之间凹陷处,为足后跟骨之三角凹陷区域。

主治:各种膝关节病变。

操作:膝关节反射区分膝前、膝两侧和窝三部分。各点按20~30次。

70.生殖腺2(性腺)

位置:在外踝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

主治:男女性功能低下、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操作:点按30~50次。

71.髋关节

位置:位于双足外踝下的弧形区域。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操作:沿内、外踝下缘向后推按30~50遍。

72.腹部淋巴结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距骨和舟骨之间构成凹陷的部位。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操作:按压30~50次。

73.外尾骨

位置:位于双足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外侧的一带状区域。

主治: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之后遗症、生殖系统疾患、痔疮等。

操作:向足跟方向推按,拐弯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推按20~30遍。

74.肘关节

位置: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与楔骨之关节隆起范围。

主治:肘关节外伤、网球肘、肘关节酸痛、膝关节疼痛等。

操作:点按30~50次。

75.下腹部

位置: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外踝后向延伸四个拇指宽的带状区域。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盆腔炎、下腹部疼痛、性冷淡等。

操作:向上推按为补,向下推按为泻,20~30遍。

76.直肠、肛门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面,胫骨后方与肌腱之间,内踝后方起向上约四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主治:痔疮、直肠癌、便秘、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操作:向上推按20~30遍。

77.坐骨神经

位置:位于双足内、外踝水平以上,沿胫骨和腓骨后缘延伸近膝关节的带状区域。

主治: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和小腿部疼痛、糖尿病等。

操作:由下向上缓慢推按20~30遍。

二、选穴方法

在选择运用反射区时,要注意把丰富的中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这里介绍五种常用的选择方法,即选穴方法。

1.根据症状关联性选择

选择与症状有关的病因性的反射区。例如:各种疼痛,如牙痛的对症反射区是上、下颚,而辅助反射区可选择脑干,因为脑干中的网状结构与疼痛传入大脑使人感知有关;另一个辅助反射区可选大脑,大脑经过按摩使内啡肽分泌增多,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各种炎症,如支气管炎的对症反射区是支气管,辅助反射区可选择胸部淋巴结和上身淋巴结,因为淋巴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可以提高免疫力。各种神经症状,如失眠、神经衰弱,对症反射区是大脑,辅助反射区应选择腹腔神经丛,因为腹腔神经丛是副交感神经的总闸门,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人的心情平稳安静,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趋于和谐,神经精神症状就易于消除。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对症反射区是大脑、小脑,辅助反射区的选择应先找出头痛的原因,针对病因加以配伍。

2.根据解剖关系选择

选择与对症反射区关系密切的反射区。例如:头痛与大脑、小脑之外的头部其他反射区——额窦、三叉神经、颈椎有关;胃部疾病与上消化道及小肠、横膈等神经丛有关;胆囊病变与肝、十二指肠有关;肝病与胆、胰、眼有关;眼病与头、肝有关;耳部疾病与扁桃腺有关;鼻部疾病与呼吸系统各器官有关;心脏病与肺、甲状腺、胸椎、横膈有关;肾脏病与输尿管、膀胱有关;甲状腺疾病与脑垂体、肾上腺有关;子宫疾病与卵巢、骨盆腔、尾骨、骶骨、输卵管、下腹部有关,等等。

3.根据中医理论选择

依照阴阳五行、脏腑表里等关系选择治疗用穴。选穴以精简为上,至多用到三个反射区。如心肌梗死之虚证,可补心、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或补肝(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为心之母,故虚则补其母)、泻胃(脾与胃相表里,脾属土,心属火,火生土,脾为心之子,故实则泻其子)。

4.根据疾病性质选择

感染性疾病、肿瘤或有些慢性病,都需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应选择淋巴结、脾、扁桃腺、腹股沟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选择甲状腺、肾上腺以加强机体抗感染、抗毒素、抗过敏和抗休克的功能。

5.根据手足相关性选择

在足部反射区中缺乏从膝到趾、从肘到指的外周部分,此时可应用手足相关法选穴治疗。如膝痛可选用肘关节、上臂等。

三、足部按摩的常用手法

足部按摩的手法很多,但其主要特点是给按摩区域(穴位和反射区)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良性刺激,以达到阴阳平衡、补虚泻实、强身健体的目的。概括来说,足部按摩常用手法如下。

1.按法

即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指腹按压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一般来说,拇指按压的力量大于示指、中指,指端的力量又大于指腹。按压时手指固定于穴位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先轻后重。按压时间每穴数秒钟,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按压法可分为单指法(图2-2)和双指法两种。单指法是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双指法是用两个手指同时按在两个穴位或某个反射区上。

图2-2 单指法

操作时,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当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痛、胀、酸、麻”的气感,即将手指慢慢抬起,一个动作即算完成。切忌用暴力,或用力不均匀、时轻时重。

2.推法

按摩师用单指、多指、掌根、大小鱼际部等着力于足部某一反射区行单向直线推压移动。一般多采用拇指的指腹推法(图2-3)。

操作时,指腹紧贴体表,用力稳健,速度缓慢、均匀,应沿骨骼走向施行,且在同一层次上推动。此法适用于同一处方的几个反射区,且相距很近。

图2-3 推法

按摩时,推动用力要平衡、均匀、持久,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直至出现得气感。切忌用力不匀,一轻一重,或用暴力。推移速度要缓慢,不可过快。

3.点法

将示指弯屈以第一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拇指轻靠于示指末节、给示指以向上的力量,保持示指指骨同手掌、前臂、上臂成一条直线,以固定着力点,这样可以省力。示指关节顶点按压时,按压1次,提起1次,解除压力。有些带状反射区,可先用力压下,待患者感到疼痛,然后慢慢移动,或定点点压,至反射区全面点毕为止(图2-4)。

图2-4 点法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持久、渗透,刺激量(即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此法适用于足底部、足内侧面、足外侧面和足背部的反射区。

4.揉法

采用手指(指揉法)、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部(掌揉法)、指关节顶点(点揉法)3种手法。以指揉法为例,以手指螺纹面吸定于反射区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轻柔和缓地移动或旋转,将力通过手指而达到所揉部位。掌揉法、点揉法操作方法同指揉法(图2-5)。

图2-5 揉法

操作时,动作要连续,着力(力度)由小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用力要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回环,动作宜轻宜缓,并避免触打或跳跃,此法适用于反射区域较大的部位。

5.掐法

在足部按摩中,掐法刺激最强。掐法是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将力量灌注于拇指端(图2-6)。掐前要取准穴位,为了避免刺破皮肤,可在重掐部位上覆盖一层薄布,掐后可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

图2-6 掐法

操作时,掐要逐渐用力,直至引起强烈反应后停止,一般为半分钟,最长不超过1分钟。此法适用于足趾、足趾结合部等狭小部位反射区。

操作中,切忌用力过大,切忌划动。掐前要修剪指甲。

6.擦法

擦法是用单指或手掌大小鱼际及掌根部附着于足部,紧贴皮肤进行往复、快速直线运动(图2-7)。

图2-7 擦法

操作时,腕关节应自然伸直,前臂与手近似水平,指擦的指端可微微下按,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指掌做往返直线移动;亦可视部位不同分别以腕部、指掌关节及指间关节为轴施行。着力不滞,迅速往复,以出现温热感为佳,一般常用于开始治疗时或足底操作。

7.捏法

捏法是以拇指、示指分别在两个对应的反射区上捏揉,或者以拇指在一个反射区上点压而示指在另一面起固定作用(图2-8)。

操作时,手法强度可轻可重,应根据治疗需要而定,此法适用于相对的反射区。

按摩时,用力虽可轻可重,但要适中,要以有感应(得气)为宜,否则就无治疗作用而失去其意义。

图2-8 捏法

8.摇法

摇法是一手握住患者足部踝关节上端,另一手握住足趾,使脚趾与踝关节被动而均匀地环转运动。

摇法一般为单向加力,为防止损伤关节,一般为双手操作,一手固定,一手操作,更好地达到操作方便、自如、安全、可靠的目的。

摇法多应用于趾及踝关节部位(图2-9),有增强保持关节灵活运动、防衰抗病的功能。慢性病、老年病、局部伤痛及保健等都可应用。实施前最好先放松肌肉,并进行按、拿法后再摇动。

图2-9 摇法

9.搓法

用双手掌面或掌指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上下移动的手法,称为搓法(图2-10)。

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均匀,速度宜快。两手相对用力,来回搓揉。此法适用于坐骨神经反射区及足底、足背部。

按摩中,两手掌用力要相一致,不可夹得过紧,切忌慢速紧搓。

图2-10 搓法

10.踩法

患者俯卧,两腿伸直,足底朝上。按摩师用双足踩压作用于患者的足底部,各踩一足底上,一压一松、交叉踩压。按摩师利用自己的足跟、足底前部跖趾对患者足底施以节律性踩压(图2-11)。

操作时,踩压要有节律性,按摩师双足交叉踩压。此法适用于足底部的广泛区域,特别是前足底、足心与足趾。

按摩中,力度要适中,不可将全身体重一下全部作用于患者足底部,而应该视情况加力,踩压时间也不宜过长。

图2-11 踩法

四、足部按摩的要求

1.按摩工具

在足部按摩中,操作者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单纯用手指按摩,手指很快就会疲劳、酸软,达不到按摩力度,影响按摩疗效。因此,最好配置一根按摩棒。按摩棒制作方法如下。

选一硬木,长14厘米,直径2厘米,两头均磨成圆球形,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即可使用。

如一时没有合适硬木可自制,可选择一头光滑、大小合适的生活用品作为按摩工具,如钢笔圆珠笔等,只要握持方便即可。

另外,某些足部按摩工具有售,以木质、玻璃、塑料、合金、牛角等不同材料制成,以牛角者为佳。牛角制品具有耐磨、质轻、不易损坏、大小适宜等优点。玻璃制品造型别致,握拿方便,但质地较重,体积较大,易被打碎。

2.按摩介质

使用按摩介质的目的:一来可以保护按摩者的手和被按摩者的足;二来选择适宜的药膏还能加强治疗作用。为了保持按摩的力度,每次不要涂得太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按摩膏。

(1)按摩乳:市场有售。具有润滑皮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可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按摩。

(2)冬青膏: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混合调匀而成。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的疼痛、肿胀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症等。

(3)滑石粉:医用滑石粉或市售爽身粉均可。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等作用。适用于炎热夏季按摩时使用,对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尤佳。

(4)薄荷水:将鲜薄荷叶浸泡于适量开水中,加盖放置一日后,去渣取汁应用。有祛暑除热、清凉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夏季按摩及一切热病。

(5)麻油:其他植物油代替也可。有和血补虚、祛风清热等功效。适用于婴幼儿及久病虚损或年老体弱者。

(6)白酒:药酒亦可。有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的功效。适用于迁延日久的损伤疼痛或麻木不仁、腰膝软弱无力、手足拘挛等病症。

(7)鸡蛋清:将鸡蛋(鸭蛋、鹅蛋亦可)一端磕一小孔后,悬置于容器上,取渗出的蛋清应用。有消导积滞、除烦去热等作用。适用于嗳气吐酸、烦躁失眠、手足心热、各种热病及久病后期。

(8)葱姜汁:将葱白及鲜生姜等量切碎、捣烂,按1∶3比例浸入95%酒精中,放置3~5日后,取汁应用。有温中行气、通阳解表等作用。适用于因寒凝气滞而致的脘腹疼痛及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等。

如果患者足部有皮肤病,可选用针对性药物。1%氯霉素霜用于足部有细菌感染的人;2%咪康唑霜或克霉唑用于足癣患者;2%尿素霜用于足部皲裂的人。

3.足部按摩的时间

运用足部按摩疗法时,必须掌握好按摩时间。要根据病种、病情和患者体质等情况确定按摩时间,慢性病、顽固性疾病,按摩时间宜长些;急性病、病因明确单纯,按摩时间可短些。

一般来说,每个病理反射区按摩30~50次就可以了。但对肾、输尿管、膀胱、肺反射区必须各按摩2~3分钟或100~200次以加强其泌尿功能,促使体内的有毒物质顺畅地排出体外。

对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在心脏反射区按摩1分钟即可,加上其他穴位或反射区,总共不要超过10分钟。对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总的按摩时间也不要超过10分钟。对脊椎的每个反射区只需要按摩30~50次就足够了。按摩肝脏反射区时,必须注意在患者肾脏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才可以按摩5分钟或更长时间,否则将不利于体内有毒物质的排泄。

每天按摩1~2次均可。若能长期坚持每天按摩一次,效果会更好。若每天按摩一次,每次按摩的时间定在上午、下午或晚上均可,但以每天坚持同一时间为好。如每天按摩2次,以上午、晚上睡觉前各一次为宜,饱餐后和空腹不宜按摩。每次按摩30~45分钟为宜。一般病症,10次为1个疗程。经过按摩使疾病基本痊愈后,应坚持再按摩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4.足部按摩的顺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器官彼此之间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某一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另一组织器官往往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如肝气郁积的患者,往往常见食欲缺乏、大便溏薄、腹胀等脾失健运的症状,这是肝气横逆,侵犯脾土之故。所以在治疗某一器官的疾病时,不但要弄清引起本病的原因,而且要了解其对其他脏器的影响,从整体考虑,来确定按摩所用的穴位和反射区。在按摩的时候,还要注意按摩反射区的顺序,否则将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1)首次就诊,必须先检查其心脏功能。如发现患者心脏患有严重病症时,应减轻按摩力度,缩短按摩时间。而每个疗程开始时都需要重新检查心脏状况,以便确定本疗程手法的轻重和观察病情。

(2)选定穴位后,按摩同一穴位,按照先左足、后右足的顺序进行。

(3)按摩肾脏、膀胱、输尿管、肺反射区,以增强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顺畅地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

(4)按序按摩其他所选反射区。如有时间可按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小腿的顺序全面按摩双足,每穴只需要按压3次;对症治疗,按要求按摩。

(5)按摩肾脏、膀胱、输尿管、肺反射区,结束治疗。

以上按摩顺序,对那些症状较为复杂的疾病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是非常适宜的。但不是所有的病症千篇一律,如关节扭伤、肩周炎、偏头痛、牙痛等,就可直接按摩其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反射区和穴位。具体的变通方法,将在后面的疾病治疗章节中详细介绍。

5.足部按摩的力度

足部按摩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足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区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来防治疾病。所以,对多数穴位和病理反射区来说,刺激适当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就好一些(不痛不会有效果)。特别是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部位的病痛,必须用较强的力量按摩,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也不要用力过重,以免损伤骨膜。

对年老体弱、关节较硬或肌肤娇嫩的患者,都不宜用力过重。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病患者的肝反射区及淋巴和坐骨神经反射区,在按摩时,用力均不宜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

有少数患者对痛觉特别敏感,耐受能力较差。给这些患者按摩时,如发现患者脸色发白,说明压力已超过其耐受能力,应立即减轻力量,或暂停按摩。待患者休息片刻,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

足部按摩时,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增加到被按摩者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为他人按摩时,身体要放松,要善施巧劲,并不时地变换手法和力度,以免引起自身疲劳。自我按摩对于年老、关节僵硬者可能有许多难处,如不能弯腰、屈腿,而且全身还不能充分放松,影响血液循环,因而治疗效果就大大下降。当然如能持之以恒,也不失为一种自我锻炼的好方法,长期下去,自然受益无穷,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关节功能会慢慢改善,按摩的技巧和力度也会逐步提高。按摩中切记自然呼吸,不要屏气。

6.其他注意事项

暴饮、饱餐、洗澡1小时内及过度疲劳者均不宜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后多喝温开水,至少250~500毫升。严重的心、肾疾病患者不超过150毫升。老年人、儿童酌减。

按摩时避开骨骼突起处及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以免挤伤骨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按摩后,不可用冷水洗脚,可用纸擦去多余的按摩膏,穿上袜子保暖。晚上睡前洗净油脂并用热水泡脚15分钟。

治疗中如出现一些反应,应随时提出,以便及时处理,区别对待。

自我按摩者注意循序渐进,并严格遵守操作要求。

严重病症应以药物和其他疗法为主,足部按摩为辅。

五、足部按摩的歌诀

(1)排泄四点加一线,开始结束各三遍。

(2)检查心脏三部曲,先轻后重有次序。

(3)肺部一横线,气管一竖线,消炎止喘肾上腺。

(4)消化三点成一线,胃肠一刮一大片。

(5)妇科注意三大片,内侧子宫外卵巢,足背中央是乳腺。

(6)脊柱足弓一条线,从前向后按三遍。

(7)肩、肘、膝关在外沿,每处按摩用拳尖。

(8)坐骨神经痛,刮按后跟得轻松。

(9)若有前列大,按摩内踝下。

(10)抗癌生力军,脾脏加胸腺。

(11)加强淋巴结,少吃消炎片。

(12)趾头,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

(13)二、三趾间是眼睛,四、五趾间是耳朵,左脚管右右管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