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美国梦”的破灭
2008年,具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黑人总统。一个肯尼亚平民的儿子,坐上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头把交椅,这让人再度感受到“美国梦”的魅力。奥巴马本人就极力打造这个梦想,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美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对于很多踏上这片国土的人而言,意味着自由和机遇。”在美国,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梦想: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只要你足够努力,总会获得财富和地位。
虽然相信并鼓吹“美国梦”的大有人在,不过唱反调的也为数不少。早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半个世纪之前,就有一位剧作家,用6个星期的时间,创作了一部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为“美国梦”敲起了丧钟,这就是《推销员之死》。
才子佳人无善终
在米勒的生涯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或许不是他的戏剧,而是他和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的婚姻。1951年,梦露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米勒。米勒的求婚方式很特别。1956年,在一次听证会后,米勒要求发还他的护照,说:“我要和即将成为我妻子的女人团聚。”法院大厅里的记者们兴奋地问起婚礼将在何时何地举行。当时梦露坐在电视机前,听到米勒说“7月13日我将与玛丽莲·梦露结婚”。1956年7月1日,梦露与米勒结合,外界称这一对天才男女的婚姻为“美国最漂亮的女人与最聪明的男人的结合”。梦露在结婚照上写下:“希望,希望,希望”,米勒则让人在结婚戒指上刻上:“此刻就是永恒。”不过,他们婚后并不幸福,或许两个天才难以相处,1961年,这段持续了5年的婚姻终以离异告终。次年,米勒与女摄影师英吉·莫瑞斯结婚,同年,梦露自杀身亡。
故事非常简单:老推销员威利·洛曼已经62岁了,他干了一辈子推销员的工作,驾着自己的破车,每年要跑上8万英里,工作不可谓不勤勉,回报却是少得可怜的佣金和加班费。妻子说出了这份工作的辛苦:“他开车跑了700英里,当他跑到那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认识他,没有一个人欢迎他。当他驾着车跑了700英里回到家而没有挣到一个子儿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念头出现在他的头脑里呢?”要说洛曼终生坚信不疑的念头,就是“美国梦”。他的偶像是自己的哥哥本,一个不择手段、行了大运,年纪轻轻就腰缠万贯的家伙。洛曼相信,外表英俊、风度潇洒总能够获得成功,发上大财,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但自己坚信这一点,还把这信念灌输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都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好逸恶劳、一无所成。大儿子比夫年过三十,连一份正式工作也没混上,二儿子哈比只知寻花问柳。
戏剧开始时,气氛是乐观的:家中的贷款就要还清了。两个儿子也终于下决心干一番事业,长子要去找一位有钱的朋友合伙投资一项业务;次子想跟老板谈谈,去纽约一家有发展的办公室工作。他们跟父亲约定晚上在小酒馆会面,共同庆祝新的开始。但是,一切都不顺利,哈比的老板不但不给他去纽约工作的机会,还炒了他的鱿鱼;比夫的朋友装作压根不认识他。老洛曼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在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之后,被老板扫地出门。当洛曼来到酒店时,两兄弟正在喝闷酒。他气得神志昏迷,两兄弟却追着女孩子跑了。洛曼虽然走投无路,却不死心,他想到自己的20万保险金足够给两个儿子做资本,于是故意出车祸而死。(www.xing528.com)
1949年2月10日,在著名导演卡赞的指导下,《推销员之死》在费城首演。观众被这出悲剧震惊了。剧作家也在现场,他这样描述观众的反应:“大幕落下的时候没有掌声。但奇怪的事情在观众席里开始发生了。随着大幕的降落,有一些人站起来,穿上了外套,然后又坐了下来;一些人,尤其是男人,他们掩着自己的脸向前弯曲着身子;其他一些人则毫不掩饰地哭了。……在有些人想起鼓掌前,这情景看上去像是永恒的,然后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是的,观众被打动了,这是一出悲剧。该剧的作者,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1915–2005)曾经说过:“悲剧是对人类为幸福而斗争的最精确地平衡着的描绘。我们最为敬慕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悲剧以最真实的方式来刻画我们。”我们看这出戏,主角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生活中的美国佬,他“从来没有挣过大钱,他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在报纸上出现过,他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完美人物。但他是一个人!”很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辛苦挣扎的影子,努力而毫无收获,存在而毫无希望。洛曼一辈子只有一次行为具有英雄气概,就是牺牲自己,他说:“一个人不能两手空空而来,两手空空而去啊!”但是,他用生命换来的20万美元,真的能够支撑起两个儿子的生活吗?
为“美国梦”敲响丧钟的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称,被公认是继奥尼尔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生于纽约一个中产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在大萧条期间破产后,米勒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做过很多低贱的工作。有一次,他读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深受震撼,立志当一名作家。他从每周微薄的15美元薪水中挤出13美元积攒下来,作为将来上大学的费用。他是在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的。他的成名作《都是我的儿子》创作于1947年,在此后的生涯中,米勒创作了几十部戏剧。其中,《推销员之死》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
米勒跟中国戏剧界的交往也流下了不少佳话。1978年,米勒第一次到中国访问,著名戏剧家曹禺负责接待。米勒知道曹禺是中国著名剧作家,但曹禺对他说:“你是美国的剧作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你。”1983年,米勒应邀来到北京,亲自导演《推销员之死》这部戏,曹禺在观看后,撰文说:“读了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看了这个戏的演出,才真正受了震动。”这是中美两位戏剧大师的心灵相通之处。
2005年2月10日,米勒在家中去世。第二天,纽约百老汇灭灯凭吊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一位美国导演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巨人。”
《推销员之死》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