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戏剧发展史上,诗剧的繁荣出现在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希腊时代,一个是莎士比亚时代。壮丽的诗行、华美的词藻、铿锵的韵律、典雅的风格为戏剧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后来,诗剧衰落了。显然,散文的语言更加适合在舞台上演出。不过,在20世纪,有一位逆潮流而动的诗人,他钟情于古典的诗剧形式,一心要复兴它,为20世纪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大教堂谋杀案》。
1935年,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受到一位主教的邀请,请他为当年的“坎特伯雷节”创作一部宗教剧。艾略特想到了1170年12月29日,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被人暗杀的历史事件,他决定把这一史实表现出来。
《大教堂谋杀案》剧照
这是一出宗教思想浓厚的戏剧。由于教权和王权的矛盾,贝克特主教被国王放逐,7年之后回到坎特伯雷。在归途中,他受到了几个妇女的欢迎。他也遇到了四个诱惑者,他们试图说服他背叛宗教,效忠国王,贝克特主教没有听从。这个时候,国王派出的谋杀他的四个骑士已经上路了。主教在教堂完成了他的圣诞节布道,四个骑士也到了。贝克特主教被谋杀。戏剧结束前,四名骑士转向观众,请观众评判他们的行为。
贝克特主教在布道时遭遇四骑士
四骑士谋杀贝克特主教
在思想上,《大教堂谋杀案》这部戏充满了晦涩的书卷气,这同艾略特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艾略特1888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他们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祖父是个牧师,创办了圣路易斯大学。虽然父亲是个商人,但母亲是个诗人。艾略特从小衣食无忧,且受到文学的熏陶。他的教育背景也非常好,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又到法国进修,听过著名哲学家柏格森的课,钻研过晦涩的梵文。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诗人,早在大学时,就小有诗名。他在一战后到伦敦定居,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在诗人庞德的提携下,艾略特凭借《荒原》而蜚声文坛,从此成为20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学的领军人物。
艾略特曾夫子自道,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早在1922年创作的名篇《荒原》中,诗人就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他认为,只有宗教才能拯救世人。1927年,他加入了英国教会,在创作这部戏剧时,他的宗教思想非常浓重。因此,《大教堂谋杀案》主要宣扬一种殉道的思想。艾略特认为不是基督教需要戏剧,而是戏剧需要基督教。
艾略特名作《荒原》手稿
作者的名气,固然是有助于这部戏暴得大名,然而它能在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尝试。艾略特师法古希腊先贤,在这部戏中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歌队”:歌队由四名坎特伯雷妇女组成,她们承担着多种作用,忽而用来说明剧情,忽而用来强化思想,忽而用来改变情绪。例如,在贝克特战胜诱惑者后,四个谋杀者已经上路,歌队隐约感觉到了杀机,有了这一段歌唱:
《鸡尾酒会》剧照
我已经嗅到了他们,死亡的携带者,这味道更浓烈了
凭着隐隐的预感,我已经听到了
夜晚中的长笛声,还有猫头鹰,在正午我看到(www.xing528.com)
带有鳞片的翅膀斜斜地擦过,巨大而又可笑……我已经感到
黄昏中大地的呻吟、不安和荒谬,我已经听到
在动物的噪声中的那种笑声,它变作了奇怪的噪声:
豺,公驴,寒雀,嘴里急匆匆发出的噪声
和跳鼠。还有潜鸟,这神经错乱的鸟,发出的笑声。
又如,在主教被杀之后,歌队唱起挽歌:
英格兰你在哪里?肯德郡你在哪里?坎特伯雷你在哪里?
好远,好远,好远,好远啊,已成过去了;我在长着枯枝的土地上
徘徊:如果我折断它们,它们将流血;我在龟裂的石头边
艾略特肖像画
徘徊:如果我触及它们,它们将流血。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来,直到那个温馨又沉静的季节?
从这两段歌队的唱词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诗剧的魅力。虽然艾略特有心追慕前贤复兴诗剧,而且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诗剧也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是,戏剧发展的潮流毕竟变了,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艺术形式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复杂而平凡的日常生活。就连艾略特本人,在后来的戏剧创作中也放弃了这一形式,而转向创作了几部客厅剧,较有影响的有《鸡尾酒会》、《机要秘书》、《政界元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