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年4月5日,法国巴黎的革命广场上,断头台的铡刀高高挂起,无数群众围观着,几个犯人被带上刑场,他们显然是一伙的。其中一个显得很惊慌,企图用慷慨赴义的喊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一个身材矮胖的伙伴对他说:“安静点儿,年轻人!你把嗓子都喊哑了。”说着,这个矮胖子从容躺到了断头台上,没有恐惧,没有叫喊,似乎对生命有些厌倦了,他对另一个朋友说:“再见,我们的朋友!断头台是最好的医生。”铡刀落了下来……围观的群众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喊声:“打倒丹东!罗伯斯庇尔万岁!”
这个被砍下头颅的人,就是丹东,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之一,曾经是罗伯斯庇尔的战友。他们一起领导了雅各宾派,同各种背叛革命的软弱者进行了斗争,不惜发动一场血腥的屠杀,贵族、资产阶级、投降派、卖国贼,无数人被以各种各样的罪名送上了断头台。丹东是审判他们的司法部长。革命是一台机器,一旦发动,任何人都很难阻止。现在轮到丹东本人了。
革命家丹东为什么要死?这段史实中包含着怎样的革命真理?
描绘法国大革命场面的油画
历史学家们只记录了历史事件,却忽略了历史的细节。第一个对此进行深入思考的,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个思想者和文学家,他就是德国天才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 Bühner,1813–1837)。这个外科医生的儿子,天资聪颖,如果生活在其他时代,或许能够子承父业,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他的父亲就是这样计划的,为此把儿子送进了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但是,1830年前后的欧洲,涌荡着一股革命的潮流。经历了大革命,又经历了王权复辟的法国,在这一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迅即传遍欧洲,身在法国的毕希纳更是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1834年,他转学回国,一面攻读哲学,一面结识地下革命者,他成了“人权协会”的一员,参与《黑森快报》的创刊。由于叛徒告密,革命同志一个个被捕,毕希纳成为一个被通缉的逃犯。
丹东纪念像
马拉之死[法国]大卫
在躲避追捕期间,毕希纳对法国大革命发生了兴趣,潜心研究这段历史。他的成果,不是历史学专著,而是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在这部戏剧中,毕希纳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家,可以说是他发现了丹东之死的秘密。革命家丹东,不是死于党派之争,而是死于自己对革命含义的理解。(www.xing528.com)
雅各宾派夺取政权之后,身为革命领袖之一的丹东,“腐化堕落了”,追求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似的生活。一个市民说道:“丹东有华丽的衣服,丹东有漂亮的住宅,丹东还有漂亮的老婆,他用勃尔贡德的葡萄酒洗澡,用银盘子吃野味,喝得酩酊大醉以后,跟你们的老婆、女儿睡觉。丹东过去跟你们一样穷,这一切他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时候,贫民还在饥饿的边缘挣扎,妇女被迫去卖淫,革命并没有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这正是问题所在,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腐化的”丹东和“廉洁的”罗伯斯庇尔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丹东认为,杀人杀得太多了,运送犯人的马车已经在监牢和刑场之间碾出了一条平坦的大道,“是该让革命停步,让共和国开始的时候了。”罗伯斯庇尔则认为,革命才刚刚开始,“他想让革命的骏马停到妓院门前,就像车夫随时可以挽住他的驾车的马那样,革命的骏马力气够大的,会把他拖到革命广场上去的。”任何想拉住革命的手臂都要被砍断,此刻,丹东就是这样一只手。
然而,丹东不是革命的叛变者,他只是厌倦血腥,厌倦罗伯斯庇尔等激进分子的恐怖政策了。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指控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党羽圣鞠斯特,“他们使自由的每一个足音都变成了一座坟墓,这种情况要继续到什么时候?你们要面包,他们却掷给你们人头!你们口干欲裂,他们却让你们去舔断头台上流下的鲜血!”这样的革命,让丹东反感,他甚至感到空虚,感到对革命中自己的生命的厌倦。所以,他的死亡,不仅仅是罗伯斯庇尔促成的,也是他自找的。作为曾经的战友,罗伯斯庇尔暗示过他可以逃走,他在被逮捕前就知道了消息,他没有逃;被逮捕后,他的同伙曾经策划过暴动,他没有支持。如果革命需要他的肉体,他愿意把这具臭皮囊献给革命。死在断头台上,和死于癌症或者老死在床上并没有区别。
丹东死了,死在断头台上。
罗伯斯庇尔之死
1794年7月26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了4个小时的演讲,暗示将清算国民公会和公安委员会中的阴谋家和骗子。次日,他的伙伴圣鞠斯特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讲,发言刚刚开始便被打断。国民公会随即通过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但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革命公社解救。公社调集武装,却迟迟未接到明确指令,便于夜深后解散。当晚,公会卫队逮捕罗伯斯庇尔,他的下颚被子弹击中,次日下午被送上断头台。
42年之后,逃亡中的毕希纳只用5个星期,就写出了《丹东之死》。第二年,这位年仅24岁的革命者,突然发烧,竟然一命呜呼。《丹东之死》是毕希纳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剧作家的一生极为短暂,他的文学创作都是在逃亡中完成的,只有三部戏剧和一部中篇小说。数量虽然如此之少,质量却如此之高,人们惊叹于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着的天才创作的萌芽。他的另一部戏剧《沃伊采克》曾经被改编成歌剧,广受欢迎。
协和广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广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