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 格 特 征
人格是指个体的精神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即构成精神的结构要素和外在表现模式。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出版了《人格:一种心理学解释》,书中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那些决定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态结构。”此定义揭示了人格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认为,人格包含“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它揭示了人格的结构性特点。但孟子所讲的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概念。孟子的这种思想成为历代儒家关于人格的主导思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核心,“自我”与“超我”均是为“本我”服务。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又结合某些基本的心理功能,划分出8种功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着重分析的是人格的纵向层次结构,人格的横向层次结构是弗洛伊德的“自我”和“超我”。人格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创造”、“良知”、“价值”和“尊严”四个部分,人类精神的其他现象均起源于这四个要素。健康的人格是一个成熟人的标志,成熟的人具有七条标准:一是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二是对父母、朋友等具有爱的能力。三是有安全感。四是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五是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六是客观地认识自己。七是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也有五个具体的特征:一是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二是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三是信任自己的感觉。四是有自由感。五是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心理学有很多理论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尽管有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素质,是婴儿初生时所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腺以及身体外表的特征等。例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神经过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兴奋占优势的神经类型则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难。又如荷尔蒙中的某种成分分泌过剩,容易产生兴奋,分泌不足,则容易产生疲劳,这都会引起孩子个性的变化。此外,人的身体外表也会引起人格问题。从小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的体格,容貌,身体的姿态特征与其他人相比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如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引起对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的出现。据调查有高达15.3%的独生子女对自己的相貌、体形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的也达42.3%,也就是说,近70%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相貌、体形有点问题或有很大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些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总的说来,人格就是在这个自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对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www.xing528.com)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个体的生活史中,会受到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在儿童全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外,儿童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学校对儿童的评价以及儿童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对儿童的人格发生着影响。在独生子女的生活实践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同龄群体。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年龄越大,其影响也越大。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社会学理论也将大众传媒列为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还未发现人格形成理论提出大众传媒的影响,但在大众媒介普及的今天,独生子女成长难以摆脱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怎样测试独生子女的人格,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行为观察、自陈量表和投射技术。特别是自陈量表较为常见,所谓自陈量表,是先通过与儿童谈话,试测后筛选独生子女生活中的各种有关因素,然后设计一份问卷。这份问卷也就是自陈量表,即由被选中的儿童根据问卷项目来提供关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有多种,现介绍几种量表:(1)人格需要量表:测量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扶助需要、谦卑需要、持久性需要和攻击性需要。(2)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得高分,说明被试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满自信。得低分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3)学习需要量表:根据学习需要,从儿童活动的角度,来测量儿童的人格特征。(4)道德评价量表:根据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设计,测试自己的重要优点和重要缺点。(5)兴趣爱好量表:兴趣对儿童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动力性作用,主要测试儿童的兴趣爱好。(6)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为干涉型,则子女个性多为神经质、并具有被动和幼稚的特征。家庭教养方式为专制型,则子女个性多具反抗性或服从性。家庭教养方式为不关心型,则子女个性多具攻击性。(7)伙伴交往管理量表:是用来测量儿童交往管理的量表,分为鼓励型、干涉型和限制型。(8)班主任态度量表:是教师对儿童的鼓励态度将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来测量直接教育儿童的班主任。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外,还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暴发型、强迫型、意症型、衰弱型、幼稚型以及纵火癖、偷窃癖、说谎癖等数十种类型。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本症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也与一般精神病不同。人格障碍可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功能障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格障碍患者经常寻找新鲜刺激,以损人不利己的反社会行为,破坏课堂和学校纪律为自己的兴奋刺激,自青春发育期逐渐厌恶艰苦学习生活,对学习表现出厌倦反感和逆反心理。学习和考试应付搪塞,得过且过,成绩逐渐下降,最好贪图享受,吃喝玩乐,早年脱离学校。人格障碍的学生不要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学习障碍问题亦逐年突出。二是人格障碍患者屡教不改,屡教屡犯的反社会行为导致经常性违法乱纪,从人际关系来说,得不到老师、同学有益的帮助,加重学习困难的程度。三是缺乏心理动力,尤其缺乏较优秀的理想追求,导致不能接受艰苦学习生活的现实,追求低级生活乐趣,经常与不良伙伴为友,过着醉生梦死的低级生活。四是病态人格的患者无社会责任心,经常犯错误又屡教不改,不断检讨不断违反,无法有效地接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帮助,无法心灵纯化和培养高尚情操。五是不少个性暴烈的人格障碍青少年和青年,在学习问题上与家长冲突争执,甚至谩骂和殴打父母,毁物行凶,家长几乎对这类患者有放弃管教的心理,因此谈不上得到家庭有力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怎样防治病态人格,严格来说,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尚无有效的纠治方法。下面推荐的试用方法是社会隔离和特殊的行为训练方法,可试用。(1)读书训练法: 读书学习的作用使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心胸开阔,陶冶情操,故具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纠治心理行为控制不良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与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呈现正相关。读书学习使人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增强心理行为自控能力。(2)兴趣培养法:培养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心理特长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必须是品格高尚,层次较高,具有陶冶心灵、转化心理行为,有助于较高的人生追求和情趣的项目,如弹琴、绘画、文学创作、舞蹈、歌唱、集邮、体育锻炼等。要求全神贯注,坚持学习,钻研提高。同样也要求放弃一些原来低级趣味的兴趣或游乐活动。(3)提高心理认识训练法:方法有加强社会化学习、培养独立生活能力、阅读名人传记、接受高层次教育、出外旅游、参观访问,扩大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我分析,作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结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情绪调节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活动的能力。情绪无法自控,难以保持心理平衡。因此学会主动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