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发热待查
干梦九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热伴随相关的器官或系统的受损症状,发热与疾病关系很明确,可较早诊断。但一部分病例发热持续1周左右,体温达38.5℃以上,热型不一(稽留、弛张、间歇或阵发、反复),虽经住院检查,仍不明确,称“发热待查”,简称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
一、对发热病例或发热待查的患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
询问病史包括:发热时是否伴畏寒、寒战、头痛及肌肉关节疼痛;是否有皮疹、出血点及皮肤巩膜黄染等;发热时是否存在突出的不适或苦楚;发热时所接受过的各种治疗等。对发病者进行认真的查体,尤其应注意意识状态、乳突区压痛、外耳道情况、口咽部情况、甲状腺触痛或肿大、腮腺与淋巴结肿大、骨骼体表压痛、腹部肿块及肝脏肿大等,并注意神经系病理反射。在病程中应反复多次检查,既防遗漏又可获动态变化。
二、尽快认识发热病例的归属,即感染性或非感染性
这有赖于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及铁蛋白等,并按需深入超声探查、影像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及时明确感染性疾病(详见本节中“五、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三、常见的感染性发热
(1)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亦称卡他症状):一般见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结膜炎及麻疹初期。普通感冒四季散发。麻疹冬春较多。流感全身症状严重,有鼻唇部疱疹。麻疹发热初期高,随后略降,出疹后又高。咽结膜炎和麻疹均有卡他症状,但前者有咽炎、眼结膜炎及颈部淋巴结炎,后者亦有眼结膜炎、口腔见科氏斑及全身出疹。如疑为流感时,及时作鼻咽部涂片送PCR测流感病毒基因或测抗原,必要时,RT-PCR法测甲型H1 N1流感病毒核酸。
(2)发热伴咳痰、咯血症状:可考虑几种肺部感染,因肺部体征相仿,只有通过X线胸部检查。如病灶在上部则常见肺结核;若病灶在一叶示大叶性肺炎;若在大片糊影中见淡阴透亮区需考虑肺脓肿;如病灶多灶性则为血源性。与肺脓肿相近病灶,要鉴别肺并殖吸虫病。发热在上述各病中的特征分别是:肺结核常午后低热;大叶性肺炎常急起发热,高热伴寒战,伴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肺脓肿及肺吸虫病发热不规则,并常有大咯血。若短期内发生大量肺炎病例,则要注意排除钩端螺旋体病。
(3)发热伴腹痛:发热无规律性,但腹痛有其特点。如疼痛有放射性,胆囊炎胆石症放射右肩部;急性胰腺炎疼痛放射至腰背部、中上腹或左上腹;阑尾脓肿体温较高,弛张型,右下腹痛,与饮食关系不密切;肠结核多午后低热,虽亦有右下腹痛,但进食使腹痛加重;当原有肝硬化患者出现发热与腹痛症状,且发热呈弛张型时,应查腹部移动性浊音及腹膜刺激征症状,注意自发性腹膜炎,并及时采用腹水进行检查,随时与结核性腹膜炎相鉴别,并加作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4)发热伴出疹:主要见于出疹性传染病,见表3-14。
(5)发热伴肾脏症状:①如腰痛,则要怀疑流行性出血,发热较高,腰痛甚,肾区触叩痛,切忌重叩肾区。尿常规(尿蛋白+,少量红细胞,偶见管型)及血检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可确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达(15~30)×109/L,血小板计数减少[(60~80)×109/L],并见异形淋巴细胞,血沉可增高。②如伴血尿,则疑为肾结核,其他亦可见于钩端螺旋体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过敏性紫癜及白血病等。(www.xing528.com)
表3-14 出疹性传染病
(6)发热伴头痛:①发热、头痛伴颈项强直:大部分为脑膜炎、流脑、化脑、结脑与隐球菌脑膜炎。②发热、头痛而无颈项强直:为乙脑、病毒性脑膜脑炎或中毒性脑病。③以上疾病均可有脑压增高,在静滴甘露醇减低颅内压后作腰穿,留取脑脊液送检。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阳性提示脑脊液球蛋白增加。如作脑脊液蛋白定量,则蛋白量均增高,尤以流脑和化脑较结脑高,随病程进展,结脑的脑脊液蛋白常持续增高;而脑炎及脑病蛋白仅轻度增高。④结合脑脊液生化检查后,凡细菌性脑膜炎者,脑脊液中糖定量均低,氯化物定量亦低,其中以结脑最突出。
四、发热待查的初步思路
体温38.5℃以上持续1周、住院诊查未明者,由于多接受过不同药物治疗,影响了临床过程,因此按临床常遇到的病种,依次进行排查:伤寒(T)、结核(T)、心内膜炎(E)、血流感染(败血症)(B)、腹部感染(A)、胆管系感染(C)、尿路感染(U)、疟疾或恶性疾病(M),即用TTEBACUM的模式进行思考排查。
对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发热,可按血管或结缔组织疾病(V)、免疫紊乱疾病(I)及器质性疾病(P),即用V IP模式进行思考排查。
五、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六、发热待查时抗生素应用
经认真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后,初步印象认为不能排除感染原因时,可考虑相应抗生素治疗,并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注意二重感染及免疫功能。加强随访观察,及时评估抗生素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林兆谦.发热疾病的诊断.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孟庆义.不明原因发热.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