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活性炭:消毒气、清净空气

活性炭:消毒气、清净空气

时间:2024-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活性炭让毒气消亡活性炭已成为在各大超市都能够找到的商品,商家们将它的功能标榜得神乎其神。活性炭“药王”孙思邈防毒面具活性炭在世界上声名远扬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7年,交战双方的防毒面具里都已装上了活性炭,毒气对交战士兵的危害程度就大大降低。近百年来,活性炭及其产品在净化空气、生活饮用水质、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突破。

活性炭:消毒气、清净空气

活性炭 让毒气消亡

活性炭已成为在各大超市都能够找到的商品,商家们将它的功能标榜得神乎其神。在汽车里放一点活性炭可以除味;在鱼缸里放入活性炭可起到净水作用;家中的药箱里放一小包活性炭,就能有效使药品不变质。活性炭到底有没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在中国,活性炭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从雷电点燃原始森林使自然形成的木炭横空出世那一刻起,我们的先民们便开始享用炭带给人们的种种环保和健康生活

相传,很久以前许多隐居深山的道家,利用由山火自然形成的木炭,或者自己烧火取炭,并且久饮炭下流出的山泉,久食炭缝中生长出来的谷物与野菜,又在修炼、居住的岩洞里铺上木炭。长此以往,他们变得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一双双原本有些昏花的眼睛却又变得炯炯有神,甚至能分辨出远山枫树那一片片的红叶。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在炭材料的使用上就创造世界奇迹。马王堆木炭的应用就是中国古代使用木炭的杰作之一。那时,中国的先祖们早就已经知道炭的防腐作用,其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是津轻承公在死后一千多年被发掘时,仍保持了栩栩如生的状态。

在中国古代中草药中,不乏木炭入药之法,而古人总结的养生术中也屡屡谈及木炭的神奇功效。药王孙思邈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在其住所内铺一层厚厚的炭。木炭、竹炭以及其他特效植物烧制成的炭灰,不仅能抑制肠胃里有害菌群的生长,还能健脾养肾,更有镇定安神的功效。

活性炭

“药王”孙思邈

防毒面具(www.xing528.com)

活性炭在世界上声名远扬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英法联军使用了可怕的新武器——化学毒气氯气18万公斤,造成英法士兵大量伤亡。为了应对这种毒气战,军事科学家就发明了防护氯气毒害的武器,他们给前线每个士兵发了一种特殊的口罩,这种口罩里有用硫代硫酸钠和碳酸钠溶液浸过的棉花。这两种药品都有除氯的功能,能起到防护的作用。但是如果敌方改用第二种毒气,这种口罩就无能为力了。事实也是如此,此后不到一年,双方就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化学毒气,包括现今人们所熟知的介子毒气及氢氰化合物。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使任何毒气都会失去毒性的物质才好。这种万能的解毒剂在1915年末就被科学家找到了,它就是活性炭。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它是利用木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作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造而成。

在1917年,交战双方的防毒面具里都已装上了活性炭,毒气对交战士兵的危害程度就大大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利用介子气引发了毒气战争,人们就开始寻求避免受到毒气侵害的方法,而活性炭正是因为其能高效防止遭受毒气侵害而被广泛地运用于战争。随着全球冷战的来临,活性炭又从战争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污水处理厂、医院等场所的主要功臣。

金乌炭雕工艺品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活性炭口罩因为其卓越的功效而成为了医护人员和普通市民防“非典”的首选。但活性炭一直都是粉末状或颗粒状,不易保存,时效短,易污染,这也制约了它被更广泛的利用。活性炭的成型技术一直都是世界上的一大难题,作为一直都在活性炭领域领先的中国,我们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2002年,金乌炭雕块状无缝活性炭诞生了,它的出现弥补了活性炭成型这一世界空白,使活性炭的运用又进了一大步。金乌炭雕运用世界领先的成型技术精制而成,在保留了很高吸附值的同时,将金乌炭雕制成装饰工艺品,使其古典气质和内敛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金乌炭雕在家庭、车内、办公场所等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

活性炭是一种很细小的炭粒,有很大的表面积,具有丰富的微孔和很强的吸附能力。由于炭粒的表面积很大,所以能与气体中的杂质充分接触,这些气体杂质被微孔吸附,起净化作用。近百年来,活性炭及其产品在净化空气、生活饮用水质、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突破。

防毒面具为什么像猪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的毒气使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死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时,就本能地把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于是,人们便采用猪嘴的外形,加入类似疏松泥土的物质——活性炭,来吸收吸附毒剂,这就是今天的防毒面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