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礼服制度的形成
/胡晓东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汉服作为汉族传统服饰,在历史长河的背景中和文化意义上都成为汉民族特征的代表服饰,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汉服礼服的发展历程、特点及文化内涵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汉服;礼服制度;服饰形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郑玄在《尚书·正义》注中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很显然,中国历史便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这礼仪便是通过独具中华精神特质的汉服所体现的。
《周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堂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记载。“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上衣下裳”法天尊地卑之观念。从黄帝之时人们才开始制作衣裳,服饰典制由此规范。上衣下裳这种形制,最初是由法天尊地卑的观念而创制,是社会走入文明的一个标志,这是服饰礼制的初期。《论语》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上黼冕这华美的礼服,以之表示对神的崇敬[1]。说明在夏朝时,君王已经有了专门的服饰。
到了西周,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从西周起,几乎历朝历代都会设置“司服”一职掌王之吉凶衣服,辩其名号物色与其用途,根据礼仪活动的内容向皇帝、后妃提供相应的服饰。
古代服饰不仅为了体现各阶层的尊卑贵贱之别,同时还为了适应内容不同的各种活动或仪式。自夏商礼制初成开始,便明确出现了与各种礼仪活动相应的冠服制度。祭祀天地、宗庙,临朝参政,从军服役,婚丧嫁娶等,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饰规定。到了周代,冠服制度随着周礼的成熟逐步完善,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服饰行为必须合乎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男女服饰不可通穿,丧服不得外出,劳作或酷暑不能袒胸露肌等。这些不同的仪礼限定,目的是为了符合“劝善别尊卑”的典章程式,使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达到理想状态。
西周初年,君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分为六个等级。周代天子和王后的“六冕六服”是规范的礼服。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认为三朝的礼服既是相传的,又是有所改变的。孔子又云:“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代礼服十分推崇。周时,天子和国王举行祭祀时,根据典礼的规格和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即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总称六冕[2]。六冕内容如下:
(1)大裘冕:为祀昊天上帝的礼服,礼五帝亦如之。是冕和中单、大裘、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
为黄赤色,玄为青黑色,玄与
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五章花纹;下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2)兖冕:为君王的吉服。是冕和中单、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上衣绘有龙、山、华虫、火、宗彝等五章花纹;下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3)鷩冕:为君王享先公飨射的礼服。是冕与中单、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上衣绘有龙、山、华虫、火、宗彝等三章花纹;下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4)毳(cuì)冕:为君王祭祀四望山川的礼服。是冕与中单、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上衣绘有宗彝、藻、粉米等三花纹,下裳绣有黼、黻两章花纹,共五章。
(5)希冕:为君王祭社稷五祀(祀五谷之神及五色之帝)的礼服。是冕与中单、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上衣绘有粉米一章花纹,下裳绣有黼、黻两章花纹。希是绣之意,故上下均用绣。
(6)玄冕:为君王祭群小(指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是冕与中单、玄衣、裳等配套的服饰,上衣不加章饰,下裳只绣黻这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和大带、革带、佩绶、赤舄等相配,并根据穿服饰者身份地位的高低,以花纹等加以区别。
周代王后的礼服为了与君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分成了六种规格,称六服。内容如下:(www.xing528.com)
(1)祎衣:为玄色加彩绘的衣服。王后跟随君王祭先王时穿祎衣;君王着两章纹的希冕。祎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
(2)揄翟(一作狄):为青色衣服,刻绘为揄。皇后跟随君王祭先公时穿揄翟;君王着七章纹的鷩冕。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3)阙翟:为赤色衣服,只在缯上刻出文饰,不彩画。王后跟随君王祭群小祀则穿阙翟;君王着衣无章纹,裳仅一纹的玄冕。
(4)鞠衣:为桑黄色衣服,王后亲蚕礼的礼服。
(5)展衣:为白色衣服,王后以礼见王及宾客时穿的服饰。
(6)禄衣:为黑色衣服,进御见君王之服,也用在闲居时穿。同时还可以作“士妻的命服”。
其中,祎衣、揄翟、阙翟用于祭祀,鞠衣、展衣、禄衣用于朝会。揄翟和阙翟是用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缝于衣上作装饰[3]。这六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式样为上衣与下裳相连的袍式。
西周时期,还有一种仅次于冕服的礼服——弁服,它是最早的朝服。弁服因其所配套的冠而得名。弁,冠的一种,分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几种,戴不同的弁,便要配穿不同色彩、绣不同章纹的衣、裳,以体现着装的和谐及等级尊卑。
夏商周三代衣服之制,除冕服之外还有元端(玄端)与深衣两种服饰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于士,皆可服之;深衣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元端为国家法服;深衣为圣贤者的法服。元端天子服之以燕居,诸侯则以此服祭祀宗庙。大夫、士朝服元端,夕服深衣。深衣为朝服次一等服饰。冕服和元端都是衣裳分别不相连,汉服最高级别的礼服都是上衣下裳分开制,以后历朝亦是如此。春秋战国之交,发生了服饰上的一次大的变革,产生了一种新的服装样式——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深衣。这是衣裳相连式样的代表。郑玄在《礼记·深衣》注中云:“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这就是说,把上衣与下裳连在一起,并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衣缘的衣着款式即为深衣,其特点是将身体包裹起来,使体肤深藏不露,含蓄典雅。
深衣的剪裁要求严格,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衣裳相连,融天人合一、包容万物之懿德;下裳必裁十二幅,以应十二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衣袖宽大呈圆弧状,表天道圆融;交领成短形,应地道之方正;衣背的中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襟长约至足踝,与地平齐,应权衡之义,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怀抱方正,背负正直,行动处权衡得体公正,之就是深衣之精义。了解这些,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深衣的用途是最为广泛的。《礼记·深衣》上说:“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全弗费,善衣之次也。”谓此衣不费而易为,虽不是法衣,而圣人服之,先王贵之。士人之吉服,庶人的吉服只有深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备受人们喜爱。后人之礼服,采连衣裳者,不过是取深衣之制。上衣下裳的形制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女性的常用着装。后来的襦裙、袄裙可以说就是上衣下裳形制的变化,古时妇女如果不穿裙而露裤,便会被看做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4]。
很多人从古籍史书中所载推知,在远古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做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育蚕,教导人民织布做衣。所以,黄帝时代服饰制度日渐形成;夏商之后,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时期,周礼制度形成,对衣冠礼制有明确的规定,冠服制度逐渐被归入礼治范围内,成为表现礼仪文化的方式之一,汉服礼服制度至此最终完备起来。以后历朝历代汉服礼服虽有样式上的变化,但都遵从西周时期形成完备的服饰礼仪制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玲,王艳府.图说礼仪[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68-78.
[2]陈晓启.中国服饰收藏与投资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34-37.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34-235.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3-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