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文化出土玉器之种类祥考[1]
/徐红 许天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博物馆熊家冢玉器展及墓葬坑的实地考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战国楚文化之玉器文字、品种的资料。通过勘查,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墓出土的玉器较先秦玉文化(如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而言,其纹饰更加华丽、数量惊人、工艺精致,让此次随行考察的一行人叹为观止,楚文化不愧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玉器种类;古代服饰;楚文化;服饰考古;荆州熊家冢
1 熊家冢文化简介
熊家冢(音zhǒng,意为高大的坟墓)为战国楚人墓葬,是省级重点保护古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西北40公里的川店镇张场村三组与宗北村一组交界处,与荆门、宜昌两市交界。熊家冢海拔高度68.2米,主要由主冢、陪冢、车马坑、排葬坑和壕沟五部分组成。主冢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椁墓,主冢南面还有56座排葬坑,分4列呈南北向均匀排列,每列14座。此座古墓距今约2300~2400年,规模非同一般,仅棺椁面积便达248平方米,远超九连墩墓、马山墓以及包山墓等著名楚墓。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则是楚国王室的姓。如果墓主人是楚王,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墓藏应该比他的附属国曾国曾侯乙的墓藏要多得多,曾侯乙有编钟陪葬,楚王也不应该逊色。
20世纪70年代以来,墓地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包括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犯罪的威胁等),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79~2001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地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2005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但主冢等挖掘时间待定。
由于秦朝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几乎绝迹,了解这段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现。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楚文化研究的中心,在先秦历史研究中也占据独特的地位。一旦揭开熊家冢真面目,或许将对我国史学、哲学、建筑学等学科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据介绍,从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道德经》等典籍,改写了中国思想史。而此次挖掘的熊家冢古墓,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楚国高级贵族墓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墓地,无论哪方面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考古界有“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之说。
2 熊家冢墓出土玉器及品种梳理
2.1 熊家冢墓出土玉器的社会功能与分类
熊家冢墓出土玉器根据其社会功能,具体品种主要有礼器、葬玉、首饰玉、兵戈玉等,即宗教功能、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社会等级功能,品种十分齐全。像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展示某一个时期的玉器展,目前为止在全国仍尚属首例。
玉器社会功能的几种代表种类归纳如下:
2.1.1 礼器:璧、环、璜、珩
璧、环都是中央有孔的环状玉器。古人将这些器物的穿孔称为“好”,将实体部分称为“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即根据器体与孔径的大小比例来区分璧、瑗和环。实际上这只是儒家指定的理想化标准,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璧环类的器体与孔径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我们现在习惯上将宽边小孔径的玉器统称为“璧”,而将窄边大孔径的玉器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图1)。
璧是上古时代最重要的玉器,而最著名的一件玉“和氏璧”就出自楚国。璧有多种尺寸,小璧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是为系璧,属于配饰类佩玉;大璧直径多在20厘米左右或更大,如图1所示,属于礼璧。
图1
图2
璜、珩是一种弧片状玉器,有的两端还雕刻成龙首状(图2)。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这时的玉璜较多地被人们用作胸前装饰品。商周时期,玉璜除被用于装饰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被用做祭祀的礼器。
在“六器”中,璜礼祭北方。玉璜的形制最早见于《周礼》:半璧为璜。璜的用途,有一种猜想:它是早期取火用的火镰,古人出于对火的崇拜,立为礼器。而另一种传统说法是:在原始渔猎时代,古人喜欢模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模仿鱼。考古学家发现同时期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鱼纹。因为我国古代玉和彩陶是同时“发育”的,二者互相参鉴,这一说法极有可能。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璜等礼器也走下神坛,逐渐成为人们的佩饰和随葬品。此时,玉璜的形制和纹饰极为丰富,并出现许多异形璜。汉朝时,玉璜呈衰势,但到了南北朝,玉璜重新流行起来,此时的玉璜主要用于官服上的装饰,因此,数量较少较珍贵。唐朝时,玉璜成为当时贵妇们头上爱佩的组玉中的主体。宋至明清时出现的玉璜多供玩赏和收藏,而以前用于佩戴的玉璜已渐渐演变成玉锁、玉牌等新形式。
图3
2.1.2 首饰玉:组玉佩
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这次玉器展展出了熊家冢最新出土的四套组玉佩。这四套组玉佩多的一组有26件玉器(图3),少的也有12件,其风格各异,都是考古人员按照玉器出土时各部分组件分布的位置摆放的。据了解,此前全国还没有出土一套完整的组玉佩,而这次一次就展出了四套组玉佩,可见其珍贵。此组玉佩主要以丝绶串联各式璜、璧、环、龙凤虎形佩等作为主要构件,且多成组对称使用。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且更添富贵气息。
2.1.3 兵戈玉:玉剑首
此墓出土的玉剑首乃是雕青玉毂纹剑首,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纹饰雕琢精细,使用了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几种技术。玉剑首顶部的雕刻线条流畅,刻画逼真,是玉剑饰中难得的精品。此外出土的兵戈玉还有玉剑珥、玉剑珌等,造型如图4所示。
2.1.4 葬玉:玉覆面
图4
此玉器长20厘米、宽13.9厘米、厚0.23厘米,荆州市荆州区秦家山二号墓出土。由一块墨绿色玉料雕成,出土时覆于死者面部,五官比例协调,刻画出头发、眉毛、胡须。已发现的先秦玉覆面一般为若干块薄片玉器连缀而成,像这样用一块整玉制成的覆面,目前仅见这一件。玉覆面属于葬玉,如图5所示。
2.2 熊家冢玉器的服饰用途分类
用在服饰上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头饰、颈饰、珠链、腰饰、腕饰等。由于墓葬没有完全挖掘,所以就此墓葬坑出土的玉器中,挂于衣服上的挂饰居多,其造型以各种题材的龙形玉佩和成对的璜、珩为主。而玉器的纹饰主要有谷纹、涡纹、蝌蚪文、勾连云纹等。在服饰中,璜与珩的佩戴用法不同,璜的弓背朝下,而珩的弓背朝上。珩于春秋晚期即已流行,到战国时期更甚,大多数珩仅在弓背部有穿孔。在前面提到的组玉佩,我们从楚墓出土的绘有佩戴组玉佩的木偶来看(图6),在服饰上,组玉佩的佩戴位置一般是位于腰间或者是腋以下居多。
图5
图6
2.3 熊家冢玉器的造型分类
图7
在造型方面上,出土的玉器可谓是品种繁多,此次展出品主要有玉璜、玉珠、玉牙、玉璞(秦式玉璞)、玉珩(双龙首形玉珩)、龙凤形玉佩、玉龙、龙鸟蛇形玉佩、玉璋、玉玦、玉环、玉璧(双龙连璧、越式石壁)、玉琮、玉钺、玉戈、玉鎏、石圭、玉印章、玉剑首、玉剑珥、玉剑珌等。
以神人操龙形玉佩为例,此玉佩雕工精巧,造型独特,最具特色。佩通长11.8厘米,宽8厘米,厚0.25~0.4厘米;青灰色,有褐色沁斑,半透明,两面纹饰一致;色泽温润,有内敛的光泽。佩体由一人、两龙、两鸟构成对称图形(图7)。龙身虬曲,昂首卷尾,前肢伸长作变形回首状,龙体边缘刻一周阴线廓,首部刻眼、鼻,足部刻爪,躯干刻云纹、谷纹。两龙首相对,鼻拱神人头上的圆璧,两龙身的脊背上各栖一鸟,鸟首朝向龙首,龙身雕刻多组“人”形节纹,鸟身刻羽毛;中间倚立一神人,双手捧于腹部,人琢刻五官,穿右衽上衣、网格纹下裳,腰束带,脚着方履,头顶一饰有绹纹的圆环,可能是玉璧象征着天,双臂向后弯曲,两手拊一龙,表示驾驭的行状。可见这个人的力气之大,也说明了古人的想象力丰富。这种造型从来没有见过,在已发掘的楚墓中,也还没有发现可与之相媲美的玉器。神人操龙形玉佩是一件典型的宗教作品,并可以用来考证楚人的祭祀服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3 玉器品种与楚文化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按照古人传统的观点,美石就是玉。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自此玉文化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日趋出兴盛,并屡创出新的发展高峰。(www.xing528.com)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此时兴起的儒家学说,赋予玉器种种美好道德的属性,“以玉比德”成为当时玉文化的重要特征,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古玉的发展。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均居其一。国力昌盛时,楚国领土几乎涵盖半个中国。从熊家冢墓葬坑出土玉器的种类造型等各方面来看,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出土玉器以及其他古物的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4 熊家冢的玉文化特色
4.1 玉器品种的丰富性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荆州在东周时期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有6000座以上。在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已超过1300件,玉器有玉璧360件,环6件,珩103件,佩39件,以及玉牌、玉饼、玉管、玉含、玉坠、玉珠等,整个熊家冢出土的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其造型和雕刻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2 玉器分配的等级性
从现有勘查情况分析,如被挖掘墓室的大小、陪葬物品的种类、数量以及随身的衣物及装饰、玉佩的材质、大小,甚至有的墓室还有表明主人身份的印章等,可以由此推断每个墓主的等级分明。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殉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从熊家冢墓葬坑出土的玉器中可以发现,楚国盛行饰以华丽的组玉佩,表现其高贵身份。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越复杂越长,制作越精巧;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此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而带上长长的组玉佩不便疾行,贵族们则步履徐缓,由此反衬其高贵身份之矜庄。可见,组玉佩的功能作用是节步,其礼仪意义是表示身份。
4.3 佩戴玉器的普遍性
据史料记载,在楚国极盛时期,楚国辽阔的疆域,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机构和人口,促使楚国的城市繁荣起来。不仅城市的数量多,而且筑城技术更为先进。城市规模较大,布局规划合理,防御设施完备,宫殿建筑豪华,装饰精美,特别是楚郢都纪南城一门三道的水门建筑更是楚人的创举。而在已开采的墓葬坑中,我们发现墓中陪葬品最少的玉器的数量也要十几件之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繁华,因此就当时的楚国而言,佩戴玉器是非常普遍的。
5 结语
5.1 经济的发达
从《楚辞》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经济文化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可以和当时的希腊相提并论。当时的楚国国王过着钟鸣鼎食奢华的生活,“为了保持完好的姿态,被埋马匹全部是被杀后摆放在里面的”。据目前熊家冢已挖掘的部分殉葬墓、车马坑出土的珍贵文物来看,这一点可以被证实。
虽然楚国历史有起有伏,但楚国的发展并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是连续不断直至达到最繁盛、最光辉的顶点。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楚文明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配饰上表现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致盛极一时。
综合玉器的品种多、冢的等级分明、佩戴玉器的普遍性这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楚国的经济是非常繁盛的。而目前无从考证的是,墓葬坑出土的这些玉器的原材料是当地的还是来自和田县,但是这都不妨碍证实楚国当时经济文化的昌盛。
5.2 文化的繁盛
就现在而言,在荆州我们看到了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渗透及影响力,在博物馆周边的古玩店以及城墙边上的古玩城,谈不上批判甚至否定,相反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出土文物以及仿古工艺是当地很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对传播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解决了一大批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据相关人士介绍,还有两个很大的墓葬已经在勘探之中,我们有幸参观了未开采之前的风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精美历史痕迹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相信这也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若如此,那么将促成这篇考察报告最有实际意义的部分和对楚文化玉器与服饰进一步发掘最真实的肯定。
5.3 艺术的独特
玉器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玉器的造型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可依审美要求花样翻新。在中国的物质文明史上,有许多器物确曾风光一时,如石器、陶器、青铜器以及著名的瓷器,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嬗变,它们都渐渐衰落或被其他东西所取代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玉器却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接受,不能不说是它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
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的内涵是那样深厚,它所达到的高度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此展所示的玉器都是近年来在原楚中心地带熊家冢墓发掘出来的玉器文物精品。造型新颖奇特、多变,花纹装饰绚丽多彩、复杂,技术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当时也都是世界上最上乘的产品。
楚文化器物的艺术特征有很多,尤其体现在玉器上。我们综合熊家冢墓葬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材料以及有关考古文献记载的内容,总结出以下楚国玉器的价值与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政治身价:用玉器作为政治等级的标志器物。通过每个陪葬冢出土玉器的情况可以推断出每个墓主的等级分明。如官员佩带的圭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墓主所陪葬的璧、璜和组玉佩等。
礼仪功能: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就把玉器作为礼仪用器;到了周代以后,对玉器作为礼仪用器,更做了系统的规定。而在此墓出土的玉器中,用作礼器的玉璧以及龙形玉佩数量甚多。
经济价值:综合前面所述,从已经挖掘的墓葬坑陪葬品的情况看来,楚国当时经济实力的雄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自古玉器就是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和显示富有的一种标志,在古代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这都证实了楚国的经济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荆州博物馆.馆藏玉器[EB/OL].http://www.jzbwg.com/index.asp,2011.
[2]大碗茶论坛.侃友大院.“楚昭王”的宝藏湖北熊家冢玉器大赏http://bbs.beijingww.com/thread-8747-1-1.h tml,2011.
[3]邹时雨.熊家冢楚墓墓主新探——与徐文武教授商榷.[EB/OL].http://www.cnki.com. cn/Article/CJFDTotal-YBSG201104020.htm,2011.
[4]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发掘简报[J].文物,2009.
[5]徐文武.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J].江汉论坛,2010.
[6]唐晓峰.九州(第三辑)先秦历史地理专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98.
[7]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24-197.
[8]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271-293.
【注释】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AZH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