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服饰文化:社会经济浅析

宋代服饰文化:社会经济浅析

时间:2024-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经济浅析宋代服饰文化/丁璐摘要: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高度发展的农工商业促进了宋代城市化进程步伐,同时,右文抑武、三教并重、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一直居于核心地。本文意欲从社会发展历史背景对宋代的服饰文化在审美取向上拭去了隋唐以来的繁缛细节,所呈现出的儒雅大方、自然清丽之美进行剖析。宋代服饰破旧立新,突破常规,与异域文化结合紧密。

宋代服饰文化:社会经济浅析

社会经济浅析宋代服饰文化

/丁璐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高度发展的农工商业促进了宋代城市化进程步伐,同时,右文抑武、三教并重、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一直居于核心地。注重对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美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开拓,塑造出宋代特有的文人风度、自然雅致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宋代;服饰形态;经济基础;城市化进程;教育

追溯影响宋代服饰形态的因素,了解其根植的特定年代的历史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而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本文意欲从社会发展历史背景对宋代的服饰文化在审美取向上拭去了隋唐以来的繁缛细节,所呈现出的儒雅大方、自然清丽之美进行剖析。

1 从消费市场看宋代服饰审美的嬗变

1.1 宋代消费潜力的提升

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丝织业、印刷业、造纸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史料推算,南宋中后期,宋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1]

例如,撇开其他各种实物收入,仅仅以钱币收入一项做比较。虽然由于官僚政治的腐朽,对各项财政收支的统计并不准确,但如果以唐宋货币收入作比较,后唐宣宗时,“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余缗(《资治通鉴》卷249)”;宋太宗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至道末,天下总入缗钱二千二百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宋真宗末期,“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宋仁宗末期,“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宋神宗时,“所入乃至五千余万”;宋高宗时,“渡江之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而至宋光宗初年,岁入“凡六千八百万一千二百(余)贯”,另加“四川钱引一千六百一十万二千二百六十三道” [1]。综上,宋朝的货币收入节节上升,北宋为唐后期的二至五倍,而至南宋在丧失五分之二的国土的背景下,仍又比唐增至六七倍。宋朝各项实物收入增长率略低于货币收入,但总的趋势也是代代有所盈余。

在物质丰腴的同时,百姓的购买力也有大幅的提高。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2],且宋朝的税率也大幅低于前朝,故其民众的购买力指数也较高。

宋朝的富裕,是普遍的富裕,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富裕。丰富的物质文化背景,使得民众的艺术审美提高成为可能。

1.2 购买力的提升对服饰审美的影响

宋代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裕,因而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宋代官服普遍十分奢侈,百姓着装也颇为讲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同时要求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宋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方提出改良现有服装款式,使得服饰更加精致华美。对于官服的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仍然屡见不鲜。一些京城的名媛闺阁,甚至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新潮的装扮方法,突破常规追求创新与别致。部分宋代出土的贵妇衣服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等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百合等花卉,华美精致。

宋代服饰破旧立新,突破常规,与异域文化结合紧密。异族服饰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胡服的影响,虽宋廷屡次发布胡服禁令,但契丹服、女真服等胡服元素已渐渐融入汉族服饰中。

宋代时不但衣料选择考究、款式新奇、服饰纹样精美,女性的梳妆也很特别。宋代妇女流行发髻高大,在头发中加添假发、髲髢或装假髻。这一时期髻的形式很多,如朝天髻,梳高髻于当额,又名不走落;芭蕉髻,髻四周环以绿翠,髻形椭圆;龙蕊髻,髻心特大,双根处扎以彩缯;大盘髻,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盘福髻,髻式大而偏等。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2]

由此可见,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宋代人更注重文化审美的提高,对美的需求是全民的、自发的、必然的。

2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文化审美的激变

2.1 教育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城市化率惊人地达到30%以上[3] 。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率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城市化进程加剧促进了商业大繁盛,甚至导致宋代市场一度硬通货短缺。据史料记载,真宗时期,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即交子,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这一重大的经济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为手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等提供了融洽的发展空间,同时是宋人文化层次高、艺术审美雅的基石。

2.1.1 四大发明、广建书院促进教育的发展

发展教育是宋代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其中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都为发展教育事业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为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族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3]。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北宋在庆历、熙宁、崇宁年间曾三次大规模兴学,广建学堂。中央设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地方有郡学、府学、县学,民间有书院、乡校、家塾。宋代书院林立,著名的有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濂溪书院、茅山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它们成了当时学术艺术中心,聚集了众多的一流学者、艺术家百家争鸣,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www.xing528.com)

2.1.2 全民的教育普及

由于教育的发展,宋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远远高于前代,出现了很多神童、才女和儒将。宋代科举设有童子科,“本朝童子以文称者,杨亿、宋绶、晏殊、李淑后皆为贤宰相、名侍从”。宋代有关神童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同时,宋代才女辈出,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李清照、朱淑真。宋代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据《宋诗纪事》,有诗存世的妇女多逾百人。她们在家中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故宋代的很多名臣都与他们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宋太祖赞美参知政事贾黄中之母说:“教子如此,今之孟母。”宋太宗称美苏易简之母说:“何以教子,成此令器,……真孟母也。”仁宗朝的参知政事宋绶也与其母“知书,每躬自训教”分不开。三苏之所以能成为三苏,更与苏洵之妻、苏轼兄弟之母程夫人分不开,她不仅促成了苏洵从游荡不学到发奋苦读,而且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教育他们要以名节自励。正如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所说:“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略高绝,能如是乎?”

2.2 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的提高对服饰形态的影响

宋代时期的高城市化率,注重对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开拓,使得宋代服饰文化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素雅且严谨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之态。右文抑武、儒释道三教并重、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具体表现为对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的推崇,对平淡简朴却又自然闲适的审美格调的追求,对含蓄文雅的传统礼仪风范的注重。

2.2.1 传统礼仪在服饰纹样中的体现

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构图严密。宋代织锦以成都蜀锦最有名,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的八搭晕、六搭晕、盘毯等,几何填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马打毯、雪花毯路、双窠云雁等。器物题材的天下乐;人物题材的宜男百花;穿枝花鸟题材的真红穿花凤;花卉题材的如意牡丹;动物题材的狮子、云雁;几何纹的龟纹、曲水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花纹,题材有人物、花鸟、诗词等[4]。宋代的纹样风格与唐代截然不同,而对明清时期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从题材到造型手法,几乎都形成了一种程式。宋代的服饰纹样非常注重传统礼仪的传承。

2.2.2 精湛技术使服饰更加精致含蓄

宋人右文抑武注重教育和研究,因此各种技艺水平也更加精湛。

宋代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水平最为突出,且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宋代最独特的丝织品是缂丝,它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用手工采取通经断纬的织法织出正反面花样色彩相同的织物。北宋时缂丝主要用于服饰的装饰,其工艺技法较简单,力求实用,纹样的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南宋时期,缂丝织物则从实用转向欣赏,并发展成独立的艺术织品,采用细经粗纬的纬起花法。当时,以南宋名家书画为织物主题,使缂丝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审美趣味极高。

2.2.3 褙子的出现

褙子是宋代女装中最具时代性的服装,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百姓都穿。褙子虽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但隋唐时期的褙子是半袖,且衣身较短;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褙子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自然垂挂作为装饰。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其中以直领式为多。褙子的地位仅次于大袖,尊贵如王后嫔妃、卑贱若婢子乐伎都可穿此常服。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宋代审美文化追求“利身”和“便事”,同时要求新奇和新异的感观美。这两种审美追求都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影响着宋代服饰的外在形态,褙子之所以流行,显然是因其形制契合了当时的服饰美学原则。

3 结语

关于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这不是宋人自吹自擂,后人对此也几乎持同一看法。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极大丰富,使其服饰风格具有晚唐遗风的同时掺杂着复古思想,自然淳朴,含蓄理性,且注重精致完美的细节装饰。当然,影响一个朝代服饰审美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更深的文化内涵对服饰表象的影响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考究。

参考文献

[1]顾炎民.购买力指数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3):4-6.

[2]徐飚.两宋物质文化引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注释】

[1]关于宋朝各代的钱币收入,各种记载互有出入。今根据《要录》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十月癸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国初至绍熙天下岁收数》;《宋史》卷179《食货志》;《宋会要》食货56之65-66,综合为以上数字。

[2]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

[3]据《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