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年女性着装行为研究综述[1]
/李豆豆 陶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着装行为就是根据自己所要呈现给人们的形象,而对服装符号的组合运用。着装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具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在这些可视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各式各样的着装心理和着装目的。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探讨女性的着装行为是当今社会女性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服饰文化研究的新视点。
关键词:着装行为;中年女性;社会性别;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西方女权运动启蒙较早,因此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早于国内,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法国女权作家西蒙·德·波伏娃早在1949年就著有《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一书,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全面、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西方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等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她指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西蒙·德·波伏娃的“社会性别构建论”是对有史以来一直规范女人也规范男人的性别本质论的挑战与批判。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者最早借用gender一词来表示“社会性别”,现在它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女性研究中。例如美国夏威夷大学Linda Arthur撰文的Dres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Two Sororities,就女性理想形象和社会角色构建展开了讨论,提出妇女联合会对女性气质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女性日复一日被构建。
对于女性着装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一般以特定的群体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他们在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不但对着装者以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职业等传统的方式进行细分研究,还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一些特殊的群体(团体),如嬉皮、摇滚迷、同性恋等。例如Michael R.Solomon编辑的《时尚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一书就收入了“职业女性与时尚(Working Women and Fashion)”一章,专门研究职业女性的着装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细分的研究。再如日本有学者以Clothing behavior and lifestyle of middle-aged workers为题,专门研究了中年工人这一群体的着装行为和生活方式。另外,Anna Van Wersch研究了患乳腺癌以及选择胸部恢复手术的女性在着装方面的心理以及与其他女性的着装心理的比较。这种研究对象细分化的趋势有利于将其研究成果与服装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产品定位相结合,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学术界是在1993年“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上才开始接触“社会性别”这个概念的,在会上引起震动。发展至今近二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学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理解融入了我们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与时俱进,成为女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视角。如任一鸣撰文“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女性美标准”针对一些大众传媒将女性客体化、对象化、商品化的文化现象,运用“社会性别”这一重要学术概念,重新审视女性美标准的必要性。王丽撰文的“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一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观念做了纵向的剖析。这些研究都为中国现代女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让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及价值实现。
将女性性别意识运用到女性服饰的研究,这在服饰文化研究中是一个突破和创新。一部分学者已率先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透析女性着装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及自我实现的价值,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如唐勇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发表“从女性意识角度看旗袍的兴衰”一文,阐述旗袍的产生、兴盛和衰退过程,映射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旗袍的审美形态是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观照,它的衰退表明中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超越单一模式的局限,走向现代的、多元的广阔领域。此研究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剖析服饰形态的变迁,为我们研究女性服饰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王静、梁惠娥、王慧娟等学者于《辽宁丝绸》2007年第2期以“女性意识在中国女着男装历史现象上的反映”为题,通过对历史上女着男装现象的描述分析,说明“女性意识”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对于当今社会的“中性化”现象做了历史的借鉴和深入的剖析。
对于中年女性着装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其着装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属于心理学和营销学的结合研究。如吉福林撰文“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针对中年女性采购领域的广泛性、消费角色的多重性、消费需求的实惠性、消费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选择商品的精确性等特点,对企业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及向导。梁惠娥、刘文静等学者于《纺织科技进展》2007年第2期发表“中年女性服装消费行为下的服装陈列初探”一文,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年女性的消费心理特点和行为,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中年女装陈列的一些问题,从而对中年女装品牌的陈列提供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对推广中年女装品牌起到促进作用。王海燕于《四川丝绸》2005年第2期以“中年人生活方式类型及着装行为分析”为题,采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年人划分为几种主要类型,分别对其着装行为特征及其中年人在服装面料的选择方面进行了分析。丁颖撰文“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国女性着装心理的影响”,指出女性的选择是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其中专门提到了“女权意识的苏醒与着装心理”,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变迁对女性着装心理的影响。
3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的研究分析表明,国外在社会性别、女性地位、服装社会心理、服饰消费行为等领域研究得比较充分,视角独到、挖掘深入,对于跨学科的研究历史悠久、涉及全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内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女性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但是,国内外研究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第一,国外学术界虽较早地提出了“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但大多数旨在研究女性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女性解放等问题,较少地将这一概念运用于服饰文化的研究中。对于女性着装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虽对研究对象有着详细的划分,但是大多限于西方女性,对我国女性的研究缺乏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国内对于女性服饰的研究太过笼统、概括,研究范围太大,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拓展并细化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将“女性”的概念不仅要按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标准继续深入研究,还应深入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团体或人群的比较研究中,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团体。比如至今研究还相对空白的中年女性这一重要群体,研究她们的生活状态、着装心理及服饰消费,有助于指导中年女性服饰品牌的定位。
第三,国内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国际女性研究的新趋势,也是服饰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探究中年女性着装行为可以从根本上了解这一群体的着装需要及价值实现。我们的研究要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证研究和应用比较研究,帮助中国女装品牌走向世界。
[1]任一鸣.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女性美标准——关于女性美标准的理论认识[J].吉昌学院学报,2005(2):2-4.
[2]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J].CHINESE CULTURE RESEARCH,2000(AUTUMN EDITION):136-138.
[3]唐勇.从女性意识角度看旗袍的兴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6-88.
[4]王静,梁惠娥,王慧娟.女性意识在中国女着男装历史现象上的反映[J].辽宁丝绸,2007(02):27-28.
[5]梁惠娥,刘文静.中年女性服装消费行为下的服装陈列初探[J].纺织科技进展,2007(02):95-96.
[6]王海燕.中年人生活方式类型及着装行为分析[J].四川丝绸,2005(02):51-52.
[7]华梅.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5):3-5.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