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周楚服风格特征与文化成因研究

东周楚服风格特征与文化成因研究

时间:2024-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楚人的服饰文化堪称是东周文化的翘楚,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铸就了楚服饰诡异多姿、浪漫秀雅的风格特征,使之融入楚文化的恢弘巨流之中。2楚服风格的文化成因2.1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各诸侯国群雄争霸的东周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周朝政权逐渐走向了衰落。

东周楚服风格特征与文化成因研究

东周楚服风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探析[1]

/陶辉 邹慧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楚人的服饰文化堪称是东周文化的翘楚,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铸就了楚服饰诡异多姿、浪漫秀雅的风格特征,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反映出楚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东周;楚服;文化成因

东周时期是楚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论其疆域,论其国势,纵观列国,能与其并驾齐驱者屈指可数。尤其是春秋中叶到战国中期,是楚文化最为璀璨的历史时期。从僻居一隅的小小城邦,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不断扩展,逐渐占有长江下游,收吴越之地,向南深入三湘,向北问鼎觊觎已久的中原地区,一跃而起的楚成为拓地千里的泱泱大国。

其中,楚人的服饰文化堪称是东周文化的翘楚,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铸就了楚服饰诡异多姿、浪漫秀雅的风格特征,使之融入楚文化的恢弘巨流之中。

1 楚地服饰的风格特征

1.1 宗教信仰的神巫性

远古时期,人类的文化通常与原始宗教、图腾、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充斥着神巫性。在纷繁变幻的自然现象面前,人们迷惘与困惑之余,逐渐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看不见、触不着的强大力量支配着这一切。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渐渐形成了“万物皆有灵”的观念,由此,关于图腾巫术等原始宗教形式孕育而生。南国文化中的“畏鬼”、“信祀”的特点在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风俗、习惯、意识都摆脱不掉崇尚鬼神的原始宗教气息。正如《吕氏春秋·异宝篇》所云,“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1]”,这也是南方早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宗教盛行、巫术当道的楚地,服饰纹样的象征性几乎成为它的内在属性。服饰纹样除了装饰性,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服饰上的自然形纹反映了出于对神秘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而产生的原始崇拜;动物形纹则是寓意着美好象征而产生的膜拜心理。楚人对于灵魂升天的希冀自然流露到与之紧密接触的服装的外形和纹样中。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有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中描绘的是一位长裙飞扬的妇人凝神注目,龙凤飞舞凌驾其上,妇女雍容华贵的装扮和龙凤形象的组合给帛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物御龙帛画所描绘的男子更是以龙车为坐骑,呈现的是欲升天状,非常人所能及。两幅帛画的整体风格的神巫性满溢,夸张华丽的服饰造型与其相得益彰。

巫楚之说在《楚辞》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的巫阳下招,特别是《楚辞》中凡间诗人高冠长佩、荷衣蕙襄等自我形象的塑造,甚至丰富的神话故事中所描述的奇装异服及丝织品中满目的龙凤鸟纹等,无不印记了巫楚的烙印。

1.2 文学作品的浪漫性

作为楚文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载体,楚服所展现出来的是浪漫秀雅、风姿烁烁。楚人追求服饰与人体形成虚实交错的意境,衣身长短错落有致,曲裾深衣的韵味,丝带等装饰出的纤细腰肢,楚地女性服装中所涤荡出的阴柔之美与老庄所崇尚的“柔性”审美可谓是一脉相传。

春秋时期的南楚故地,孕育了中国古代哲学形态重要的一种流派——老庄哲学。老庄哲学的基调是以道为万物之根本,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最理想的运动形态。老庄哲学崇尚清静虚无的境界,认为“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着莫之能胜”。这对中国古代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包括了楚人开始崇尚曲线和弧线所散发的美感,从而追求“浪漫”、“秀雅”的韵味[2]。“细腰为美”成为楚地盛极一时的审美准则,被楚人所推崇。

《楚辞》具有浓重的艺术感染力,屈原在创作《楚辞》的过程中,融入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在《离骚》中,诗人把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追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斗争,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陆机《文赋》有云:“精鹜入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这些文学作品的浪漫气息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一脉相承。至今,都有无数诗人受屈原的浪漫主义熏陶,正如刘勰评论所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2 楚服风格的文化成因

2.1 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

各诸侯国群雄争霸的东周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周朝政权逐渐走向了衰落。服饰制度是体现和维护等级制度的手段之一,随着宗教制度的瓦解,素来为诸侯各国所敬畏恪守的周朝“礼乐”制度不再是让人们墨守成规的金科玉律,“辨身份、明等级”的各诸侯国的服饰不再为传统的“周礼”所规范,纷纷竞用天子之礼,僭制越礼之状况频发。再加上战事纷扰、领土侵蚀、人口迁移,民间疾苦的同时,也促进着各诸侯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渐渐被破坏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在各诸侯国表现出空前的活跃。

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寄予了对新奇服饰的无限向往。然而《礼记·王制篇》载:“作淫声、异服、奇技以疑众,杀。”[4]周王朝在服饰制度上所要求百姓恪守的制度与楚人对奇装异服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面,身居南国的楚人不畏周礼,周礼的威慑力不再。东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为楚人在服饰方面的创新求异创造了外部条件。(www.xing528.com)

2.2 兼收并蓄的文化继承

“每一种文化内部,都不会只有一种属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因素,而且这种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彼此影响,不会只发生一次。”东周时期,楚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囊括了今湖北全境、湖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是当时版图最大的国家。楚国的文化也随着领土的扩张、国势的强大而蓬勃发展。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在自强求变、以武兴邦的同时,不断汲取中原及其周边文化的精髓,并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致使楚文化走上了一条包容、创新的发展道路。传统楚服饰作为楚人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及其文化意识。通过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也可能解读出节庆、婚丧、信仰、礼仪等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楚服饰是楚国民俗学百科全书,它生动地重现了昔日楚人生活的画面。

浪漫的植物花卉图案以其特殊意义频繁地出现在楚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中,祖祖辈辈都有植物花卉相随,丰富的可食植物给人类供给养分,芬芳艳丽的花卉熏陶人们的爱美之浪漫情趣,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给人们带来生存下去的勇气与信心。他们感受着自然万物所带来的感受,逐渐在内心世界沉淀为一份喜爱以致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服饰作为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成为楚人祖辈沿袭而来的信仰文化。

2.3 锐意创新的民族精神

就现有的出土文物资料来看,东周初年的楚国并无大的成就,文化还比较落后,与中原诸夏还不具备比较的实力。然而楚人不仅敢于面对现实,更勇于挑战梦想。中原诸夏受传统文化熏陶已久,陷入宗教社会的传统文化不能自拔,变革大潮中,进展十分被动。楚人则不然,没有传统纹的束缚,没有宗法的规范,也没有礼法的约束。原始的动力,凭借内心保留着的氏族社会时对自由的向往、无羁的想象以及对生命的热忱一路披荆斩棘,体现了楚人锐意创新的民族精神。身居南国腹地的楚人不分男女都好着深衣。湖南长沙陈家大山20世纪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副珍贵的《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一位长裙飞扬的妇人凝神伫立着一只飞凤。此妇人所着服饰华丽纤秀,不规则的云纹绣,深颜色的宽缘边,向后缠绕的义裾,紧束腰间的大带,衣服长度超越了前文所阐述的“长毋被土”的刻板印象,整体装扮显得雍容华贵,流露出楚地的瑰奇浪漫。男性服装也有类似的情况,1973年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出土了一副《人物御龙帛画》,画中的男子神情飘逸,衣袍宽大,服饰质地轻盈,纤长垂于地上。

在服饰造型方面,楚人同样表现出来的不拘一格、善于变通的创新精神。虽然借鉴和融入了中原服饰的特征,但又绝非生硬的套用。例如,楚袍来源于中原的深衣,结构上却又与深衣不尽相同。

2.4 富庶发达的纺织产业

楚国的文化中心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楚国木工、漆工、纺织、皮革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上是养蚕织丝最早的国家。战国时期的楚国种桑养蚕的规模和丝织的技术水平均居列国之首。楚地丝织品繁多,如无花纹的纱、觳、绢等,有花纹的罗、绮、锦等,织物制造精细、色彩亮丽、图案复杂。当时织物的生产已颇具规模,除了官府管辖的手工作坊之外,民间私营作坊和家庭手工作坊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与此同时,布帛出现成为具有货币功能的商品。

琳琅纺织品原材料为楚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壮大铺路。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服饰大都超出普通人体,呈现出拖地长袍之势。《淮南子·天文训》:“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之。”如果是身材较高大魁梧的贵族,用布量颇大的深衣要兼具质地奢华和纤长秀雅,若是丝织业不够发达,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可见楚服纤长秀雅的造型也依托于楚国昌明发达的纺织产业。

3 结语

东周时期楚服的神巫性和浪漫性的风格特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渗透了楚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它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才得以构建出楚服卓然不群的文化意蕴,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23-125.

[2]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2-25.

[3]荆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57-58.

[4]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6-47.

【注释】

[1]2010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600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