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秦楚地玉器纹样历史流变:服饰学院学术论坛成果

先秦楚地玉器纹样历史流变:服饰学院学术论坛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2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论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纹样的历史流变/奚源熊兆飞摘要:先秦楚地玉器造型丰富,纹饰精美,具有楚地典型的特色与风格。关键词: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纹饰;风格;审美先秦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先秦时期玉器纹饰的刻画已十分生动形象。

论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纹样的历史流变

/奚源 熊兆飞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先秦楚地玉器造型丰富,纹饰精美,具有楚地典型的特色与风格。从现有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来看,先秦楚地的服用玉器无论在装饰形式、文化内涵还是社会功能上都异常丰富而深刻,远远超出传统玉文化以玉喻德的士大夫视角的片面认知。

关键词: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纹饰;风格;审美

先秦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先秦楚地玉文化以楚国都城——郢(现荆州纪南)为中心辐射开来,楚国之最大疆域以湖北、湖南两省为主,还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广西大部、四川东部、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山东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北部。新石器时代楚地主要包括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含山文化等。夏代楚地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商代主要以二里冈文化早、晚期玉器、殷墟玉器为代表,西周时期楚地遗址有山东济阳刘台子、陕西长安张家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等。春秋时楚国地域主要指河南淅川,接近湖北;战国时期楚地玉器主要以曾侯乙墓、熊家冢墓地为代表。先秦楚地疆域辽阔,对楚地玉器考古发现还不多,认识尚不全面,还有待于深化。

先秦时期玉器纹饰的刻画已十分生动形象。每一个朝代的玉器纹饰相较于前朝都有发展和创新,先秦玉器纹饰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特征,纹饰造型精美、丰富,技艺精湛。先秦主要纹饰有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鳞纹等[1]。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别。纹饰常被人们视为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原始玉器楚地纹饰特征

原始时期主要纹饰为人面纹、兽面纹、鸟纹、二方连续图案的花纹、细阴线刻纹(刻画螭龙的头部)、阴刻网状纹(很大的网格,呈平行四边形,一般用于兽形玉片的身体上,或者玉龙的头部)、锦地纹。

作为楚地代表文化之一的石家河文化分布于湖北、湖南、河南局部地区,文化中心区域在江汉平原。它的年代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体相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目前已发现五批,总数近300件,造型丰富,制作精美,为龙山时代所罕见。从纹饰上来看,石家河文化玉器上较多地运用了凸线线条与阴线线条进行图案的表现。阴线线条有直线、弧线,一般来看线条直而宽,似深槽,为砣具琢出,很难见到良渚文化玉器上那种手工刻画而出的细阴刻线[2]。玉器上的凸线线条则较多地出现,而且种类很多,构成不同的装饰线,有些为较长的弧线,有些为较短的弧线折线,在人与兽的面部较多地使用。另外,还有一些近似于环形的封闭线路,装饰于人的头部。这些凸线粗线均匀,起凸很浅,两侧的地子又非常平直。石家河文化玉器尚未见单纯的局部性装饰图案。已发现的人面、兽面、鸟、蝉等皆有相应的外形,将图案与器形相结合(图1)。

图1

2 夏代玉器纹饰特征

夏代主要纹饰有对称平衡的直线纹、斜格纹(见于玉刀、玉戈、玉圭等)、回旋的云雷纹(玉圭)和兽面纹(兽面纹上用双钩刻画出“臣”字形的眼,最先在夏代出现)。大多局部饰以平行或交叉的阴刻细线,并以此构成简略而精炼的纹饰构图。阴刻细线平行线是夏代纹饰的典型表现形式。

二里头文化于1959年发现于河南西部偃师二里头,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商代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主要纹饰有细阴线、凸线装饰、成组斜线纹、直线纹、阴线二方连续菱形花纹、兽面纹等。细阴线装饰主要出现在玉刀上,这类阴线较直,线槽内较光滑;凸线装饰一般用于玉圭、柄形器上。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玉圭,在两孔间有粗细两种双凸线,两组线间有阴线二方连续菱形花纹,为黄色玉材制成。玉刀的表面有直阴线组成的成组斜线纹、网状纹、平行于刃部的长直线纹[3]

3 商代玉器纹饰特征

商代玉器主要纹样造型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涡纹、重环纹和瓣状纹,是商代玉器典型的装饰纹饰,此外还有阴线刻划纹、同心圆弧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玉器柄上)、云纹、鳞纹、龙纹、兽面纹、羽毛纹等纹饰[4]。商代的玉器不论是人物、禽鸟或走兽,皆有突出眼睛部位的倾向,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其中尤以臣字眼最具特色。

商代中期楚地主要以二里冈文化早、晚期玉器为代表。商代后期玉器主要发现于殷墟。殷墟是商代后期盘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的王都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多数动物形玉器的花纹各具特征,刻画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则为“目”字形纹,俗称“臣”字眼;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龙多用变形云纹或菱形纹等。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翅上雕琢的便阳线翎纹,姿态极为生动,显示出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图2)。

图2

4 西周玉器纹饰特征

西周玉器纹饰脱离造型独立,往往自成动物纹或同体纹,这与商代的纹饰多配合造型而共成人物鸟兽有很大的区别。凤鸟纹在西周早期已经形成了,到了西周中期日趋成熟,更为盛行。同商代及春秋时期玉兽面相比,西周时的兽面纹显得简练,且表面的弧线较多,方折线很少。龙纹,其特征是双尾相交、头身相对,这比商代单龙单尾的龙纹有了很大的变化。(www.xing528.com)

西周楚地遗址之一虢国是两千多年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位于现河南三门峡市北郊黄河南岸的十村岭。虢国墓地发掘的玉器纹样丰富,几何图案是颇为常见的装饰图案,主要有云纹、勾连纹、鳞纹、直线纹、斜线纹、弦纹、菱形纹等,此外还有龙纹、凤纹、虎纹、人面纹等。一些纹样沿袭商代,但更加强调图案化和装饰效果,风格较之商代显得轻流婉约,柔中寓刚。例如,鱼形玉饰上那些单纯的重复排列的鳞纹以及表现鱼尾的整齐舒展的平行线纹,玉鱼、玉虎上象征斑斓皮毛的勾连纹以及虎耳上出现的雷纹等,纹样图案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在装饰上重点突出,手法简洁,疏朗却不单调,平易、朴素却醒目。鸟形佩,其正反两面均以阴线刻手法饰以对称的纹饰,身饰回纹,尾饰阴线羽纹[5]。如图3所示,虢国墓出土的龙凤纹玉柄形饰,整体略呈扁长方形,底端为倒三角形,周边有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以平行粗线之双阴线勾勒。上部为凤鸟纹,下部为龙纹,“臣”字形目,卷鼻,身蟠曲。柄形饰在西周非常流行,可能为某一物品上的构件,制作精致,颇富装饰美。

图3

5 春秋玉器纹特征

春秋玉器纹饰特征主要由平面转向浮雕,西周的大斜刀已不见,替而代之的是粗宽的阴刻。从具体变为抽象,细碎抽象云纹是典型的春秋风格;从疏朗变得繁密,商周玉器的纹饰分布较为疏朗,至春秋则由细碎的局部连接成整体,因而趋于繁密。另外,新创春秋龙首纹(现首不现尾)、谷纹、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纹、内勾卷云纹、螭纹(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螭虺纹等。

荆楚玉器从装饰纹样上看,一般器物上多饰有较满的装饰,有较浅的双阴线纹、单阴线纹、纹饰短小且迂折,组成类似侧面兽面的结构。有隐起到小螭虺纹、凹面的方折“S”形纹、短斜线纹及绳纹。

6 战国玉器纹饰特征

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纹作为间隔。主要纹饰有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蒲纹(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星纹、螭纹、鱼鳞纹、龙纹(双尾龙和双首龙,这是与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楚人尊凤是楚文化的一大特征,战国时期盛行。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发展的鼎盛时期,曾侯乙墓、熊家冢墓地出土的大量玉器,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楚地玉器的重要代表。从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琮上,我们可以看到除有抽象的兽面纹之外,空白部分均饰以单线、阴刻S纹、双勾曲线纹、网纹及绹索纹。玉璧也有具边式和出廓两种楚式特点,其边式一般比较复杂,除沿用春秋中晚期的绹索纹之外,还有尖勾纹、网纹的创新。出廓璧则是在璧的外廓镂雕龙凤的造型,龙身均有蒲纹、绹索纹及谷纹装饰,形象异常生动活泼。玉簪的簪身一般雕刻云纹,最富代表的要数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佩(图4)。全器青白色,呈长带形,由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似长龙形的整体,各组均镂雕成龙、夔龙、凤和璧环形。其形象正面和侧面兼备,两面阴刻为龙凤的嘴、眼、角、羽毛、尾、爪等。主纹表面再以谷纹、弦纹、云纹、斜线纹装饰,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组合纹一大特点[6]。在熊家冢墓地现已发掘近30座殉葬墓,玉璧中的纹饰以谷纹、蒲纹以及蟠螭纹为主,具有战国时期玉器的特点。

图4

7 结语

综观先秦楚地玉器纹饰的历史演变,玉器工艺经历了“由平面至隐起,由简至繁”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纹饰越发繁缛,技艺越发精湛。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的纹饰具有自己独特的楚域风格,狂放而奇诡,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通过对先秦楚地不同文化支系的服用玉器纹饰的比对研究,对先秦楚地玉器纹饰的深刻含义的解读,不仅揭示了先秦楚人空前的琢玉奇迹,远古楚人主动的创意求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探究其玉器纹饰对当今服饰、文化理念、艺术风格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意义。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底蕴和服饰形象的艺术魅力,并贯穿时空,进一步阐释当代玉纹饰的审美尺度和设计取向。

参考文献

[1]王祖龙.楚纹饰的审美透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2]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下)[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788-792.

[3]员雪梅.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考释[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42-56.

[4]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41-63.

[5]郝炎峰.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34-37.

[6]傅聚良.湖南地区的商周玉器[J].湖南考古辑刊,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