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与人文】
历史上的北沙坡,曾经是皇亲贵戚的豪华庄园,也曾是战争时代交战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演变,这片土地也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据记载,北沙坡村及周边地区很早就建立了县以上的行政机构。商代末期,周文王即作邑于丰,武王又建镐京,丰镐就成为当时华夏境内最大的都城,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沙坡即为王畿所在的杜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置内史,即建立今西安市辖内出现最早的郡(府)级政权,此建制距今已有2200多年了。春秋时,秦国已在今西安市这片土地上设置了杜县(西安南郊杜城)。北沙坡归属于杜县。汉代时,北沙坡居虾蟆陵下,归属杜陵县,村名遂称虾蟆陵。三国魏时,北沙坡归属雍州京兆郡杜陵县,杜陵县后又称杜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北沙坡村依旧归属杜陵县,北周时归属长安县。后又变归为万年县。到隋代,北沙坡村划归大兴县。
唐代以后,北沙坡村先后变归为关内道京兆府万年县、咸宁县、万年县,当时的村名叫胭脂坡。大约位置在长安城的道政坊和常乐坊一带,其北部地段曾是兴庆宫的一部分,这一带曾经聚居着众多的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
宋时,北沙坡一带先后归属万年县和京兆府樊川县,当时叫管道坡(也叫撵子坡或鲍坡岭),后因管道坡上铺有黄沙,故得名沙坡村。大约在宋后元明时期的某个时间段里,北沙坡村和皇甫庄又统称为沙坡后街。
到了金朝,北沙坡一带归属咸宁县。元代北沙坡村归属陕西行省奉元路咸宁县。明清两代,北沙坡村归属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清代北沙坡村归属咸宁县韩森社。据乾隆年间修订的《咸宁县志》记载:嘉庆年间,这处村社被分为南沙坡村、北沙坡村和皇甫庄三个村子,此划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到同治、光绪年间,区县又做变更,改“社”为“仓”,北沙坡村又归属咸宁县韩森仓。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今西安市的政区仍依清代末年,只是1912年撤销咸宁县,北沙坡地区划归长安县。
1913年又废除府制,北沙坡村归属陕西省关中道长安县。
1927年“道”被废除,北沙坡村归属陕西省长安县。
1928年设西安市,北沙坡村归西安市长安县。
1929年陕西省省会设立长安市(共辖92县),北沙坡村依此归长安市。
1930年由于省市财政矛盾,市被撤销,北沙坡村又归属陕西省长安县。(www.xing528.com)
1933年1月,国民政府在全国设6个特别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遂将长安市改名为西安市,北沙坡村归属西安市长安县。
1940年西安市改名西京市,北沙坡村归属西京市10区15保。村内设有甲,10户为一甲,并设有甲长1人。
1944年复设西安市,并把长安县迁到城南大兆镇。北沙坡村归属长安县韩森乡(联)。
1947年7月,西安市升为中央直辖市,辖有12个区,隶属于“南京政府行政院”,北沙坡村归属西安市10区15保。
1949年5月20日,西安市解放,直至1953年7月,北沙坡村归属西安市人民政府10区3乡管辖,当时曾成立了若干个互助组便于农业生产。区政府设在胡家庙,乡政府设在韩森寨。
新中国成立前北沙坡村没有地下党组织,只有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王松龄。新中国成立后王松龄曾任西安电信工程公司处长,后不幸因公殉职,葬于西安烈士陵园内。
历史上,在北沙坡的这块地面,曾经发生过许多值得记载的文人雅事、历史典故和革命故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在常乐坊居住。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6年。唐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春,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唐代秘书省主管大史及相关著作的出版,而校书郎则专职校刊书籍。时年白居易32岁,序属九品小职,对此他曾颇有感慨:“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在此任上,白居易在常乐里租下了已故关相国府的东亭作为落脚之地。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乃唐德宗之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卒于贞元十三年(797)正月,79岁而终。相国死后6年,白居易住进关府东亭。
东亭的东南角,有老相国亲手种植的一片竹林,虽枝叶残败,却无声地透射着老相国的情操和雅兴。目睹此景,白居易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篇章《养竹记》,并亲笔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他把竹子喻为读书人,养竹喻作用贤,以此启示后人要尊重知识和贤士。白居易在关相国府一共租了四五间茅屋,还养了一匹马,雇了两名仆夫,他每月两次去秘书省供职,月俸为一万六千钱。他还经常邀请七八位好友一起在东亭赏竹诵怀、饮酒赋诗,在常乐坊,白居易留下了《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酬哥舒大见赠》《早春独游曲江》等重要诗篇。从“旦夕望轩车”“门外有酒沽”等诗句分析,白居易居住的关相国府大约在常乐坊十字街西北方,而东亭应在相府的东头。因常乐坊之西是一条南北大道(朱雀门大街东第四街)当可早晚望见轩车了,坊西门外又是长安繁华的商贸中心——东市,东市的酒店应当是诗人们经常聚集之处。
1000多年之后,沧桑变幻,白居易居住过的相府东亭,已沉入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地下。有幸的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校方耗资15万元在该校南区重建了东亭,其建筑古朴典雅,亭上“东亭”两个大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教授所书,亭对面的琉璃瓦壁墙上,镌刻着诗人《养竹记》全文,其手笔出自陕西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霍松林先生。侧壁上有交通大学勒石碑记,壁墙后面是一片新植的竹林。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的句子,琵琶女所说的“京城”即今西安市,“虾蟆陵”指的就是现在的北沙坡村一带。北沙坡这块土地,就这样和白居易的生平联系在一起,和白居易的创作联系在一起,成为北沙坡村历史文化中一处耀眼的记忆。
在革命战争时期,张思德曾在北沙坡村居住过。张思德1915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1944年张思德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北沙坡村的老一辈人中,至今还有人能记得张思德在村里居住时的情形。这个受到领袖高度评价的普通战士永远是北沙坡青年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