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状况
1.数字出版产值跨越式增长
2010年是中国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一年,据《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1]:从2006年到2010年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年增长速度达到49.73%。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情况如下:2006年为213亿,2007年为362.42亿,2008年为556.56亿,2009年为799.4亿,2010年为1051.79亿,2011年达到1377.88亿元,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电子书、博客、电子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动漫等是数字出版重要的产业业态。其中:2010年手机出版的产值为349.8亿,网络游戏产值为323.7亿,互联网广告产值为321.2亿,电子书产值为24.8亿,博客产值为10亿,互联网期刊产值为7.49亿,数字报纸(网络版)产值为6亿,网络动漫产值为6亿,在线音乐产值为2.8亿。其中,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的电子书只有960种,到2010年出版社出版电子书达到60万种。而与2009年相比,2010年进入数字出版的出版社数量增长了14%,其中上亿码洋出版社增长了19%;实现数字出版的出版社增长了22%;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数字出版的出版社增长了27%。数字报领域同样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7年的几种数字报到2010年底实时更新的数字报达到500多种。与2009年相比,新增的报业集团数字报出版数量增长了42%;实现B2C订阅发行数字报增长了65%。
2.数字出版的新业态快速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出版格局和出版市场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一批互联网技术服务商、硬件制造商、移动通讯商正向内容产业进军;传统的新闻出版企业也加快了数字化转型,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形成:手机出版、电子书、平板电脑、数字期刊、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等。数字出版的队伍中有以技术见长的电子阅读产品生产商,如汉王、方正;以市场渠道为优势、用户基础雄厚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从事网络原创,具备更大互动性的IT网络,如盛大文学、新浪读书;以技术、产品创新来实现服务创新的内容平台商,如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等;还有就是具有雄厚的内容基础、正在着力探索新兴发展途径的出版企业(社)。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出版产品有电子出版物、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手机游戏、网络动漫等。而新的数字出版业态更是快速增长,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最新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第五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电子书、微博等新媒体形态迅速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
1)手机出版表现抢眼。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出版媒介,以其信息海量、互动、便携、多媒体等优势飞速发展,主要有:手机出版的传播方式包括短信、彩信、WAP及二维码;手机出版的内容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多彩,有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无线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和手机二维条码等。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已日益成为新生力量。
截至2012年6月,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3.88亿人。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无线阅读方式逐渐成为数字出版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介绍,作为增长最快的数字出版分支,手机出版在近两年来的增长速度接近300%,远高于传统出版和其他数字出版形式。2010年的最新数据统计,手机出版(音乐、游戏、动漫、阅读等)收入达到314亿元,超过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位居数字出版的首位。电信运营商积极建设手机阅读基地,打造手机阅读产业链。2010年5月,中国移动浙江阅读基地正式运营;6月,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正式推向全国市场;9月,中国电信旗下“天翼阅读”业务正式公布。
2)电子书产业风生水起。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目前,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Digitimes数据也显示,2008年全球电子阅读器销量为70万台,2009年已增长到350万台,2010年达到93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的成长是最大热点。调查显示,仅电子书一项,2010年我国有400余家企业进入电子书行业,而2009年只有30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书生产和消费国家,2010年上半年占全球出货量的21.4%,仅次于美国。2010年我国电子书有近50个品牌,销量300万台,收入近19.8亿元,产值增长了近1倍。[2]例如,汉王科技的“电纸书”,方正集团和卓望的“文房”,天津津科的“翰林”,此外还有易博士、博朗、易迪欧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正是由于电子书前景诱人,市场竞争才愈加激烈。以联想、纽曼、华旗等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也涌入市场,就连经营主业为通信的中国三大运营商也杀入电子书产业领域。2010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率先推出了“辞海悦读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推出了自主品牌“大佳阅读器”,盛大推出电子书产品Bambook。国外品牌亚马逊Kindle、巴诺Nook对国内市场也是慢慢渗透。2010年11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首批电子书牌照,共21家企业获得了电子书从业资质。
3)平板电脑iPad风靡全球。平板电脑是介于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一种设备,是一种具有浏览网页、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阅读电子图书、观看电影、欣赏并分享照片、玩游戏、聆听音乐等功能的革命性产品。苹果iPad于2010年1月发布,瞬时风靡全球,继iPhone之后发展增势强劲,引领移动阅读。平板电脑iPad改变了传统报纸和杂志的生存格局。据美国知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将达5480万部;到2014年时,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将取代PC总销量的10%。为了抢占移动阅读这一块市场,国内多家企业开始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将精美的原版阅读方式展现在iPad终端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苹果App Store平台上发布数字版本的国内各类主流报纸杂志已超过上百种。截止到2010年年底,有200多家主流杂志的数字版在App Store正式上线,包括《周末画报》、《读者》、《财经》、《中国国家地理》、《第一财经周刊》、《中国企业家》等一线杂志。苹果iPad拉动平板电脑市场,微软、惠普、宏基等众多厂商也会相继发布自己的产品,同时也带动了移动阅读产业。在iPad推出后,国内更是掀起Xpad电脑浪潮。阅读终端商们积极开发探索产品的阅读服务功能,以丰富内容资源,赢得用户。例如:壹人壹本平板电脑、汉王TouchPad、万利达Zpad、长城GPad、中国电信LifePad、爱国者aigoPad、纽曼NewPad……
4)数字期刊发展迅速。数字期刊也叫网络杂志、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多媒体杂志等,是数字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数字期刊将P2P技术、Flash动画、背景音乐、3D特效等合为一体,使杂志的效果更加生动。数字期刊具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网页阅读、在线阅读和独立打开等方式进行。由于数字期刊的延展性较强,可将其与手机、电子阅读器、掌上电脑等数码产品相连接,进行个人终端阅读。数字期刊发展得非常迅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回溯的年代更加久远,全文期刊的品种与数量也逐渐增加,而且界面更加直观友好,全文下载的速度更快,所提供的检索和链接服务也越来越多,如CrossRef、Article in Press、个性化服务等等,并且提供音频和视频文件、数据集及其他补充内容。根据《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已破1000亿大关,其中数字期刊有7.49亿,为总产值的0.7%。
5)网络游戏产业规模日益增大。2010年12月,美国市场分析机构ABI Research发布了2010年全球游戏市场价值报告,该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游戏市场预计将超过145亿美元,远远地超出了预期。全球网游市场规模将在2012年超过200亿美元。从国内市场2010年第三季度的总营业收入来看,腾讯以同比增长71.3%、环比增长19.3%的成绩稳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同比增长65.3%、环比增长7.8%的网易,而盛大则位列第三。《2011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原创网络游戏收入为271.5亿元人民币,占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63.4%,共有34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131款网络游戏作品进入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3.6亿美元。腾讯、盛大、网易、九城、完美等网游商的营销收入均不错。
3.国家政策扶持引导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始终是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201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体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发展电子书产业,有利于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在新技术挑战下进行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即,“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召开会议,着手进行统一标准的编制工作。2010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电子书业务资质名单”,共有21家企业入围。2010年12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游戏标准工作组,组织制订我国与游戏产业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以规范国内游戏产业发展。这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积极政策和措施,将助推数字出版。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另外,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工程项目也逐步实施。其中,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项目总体组已组建完毕。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建立了5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北华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和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和湖北等省、市设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基金支持数字出版的发展,湖北、广东等省设立专项课题研究本省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划。[3]
4.联合构建内容平台
数字出版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出版社是传统出版产业链的主导环节,在数字出版时代,内容服务平台将成为产业链的中心,也是投资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所在。传统出版发行企业、第三方服务商、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终端商等纷纷加入角逐服务平台的竞争。内容服务平台是涵盖网站建立、内容服务、内容传递等内容价值链的各个方面,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提供给所有用户的内容管理平台。例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讯运营商推出了各自的手机阅读平台,盛大文学搭建云图书馆,汉王力推汉王书城,EDO搭建数字发行平台,方正打造中华数字书苑,北京出版集团发起成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广东成立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上海新华解放数字阅读传媒与安徽时代出版传媒搭建数字阅读平台。[4](www.xing528.com)
5.产业融合加剧
全新的产业链运作方式为数字出版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产业融合与升级日趋形成。2001—2006年产业链主要是出版社、技术商、图书馆、部分网站;2007—2008年,报社和机构用户加入;2009—2010年发展为出版社、报社、技术商、图书馆、机构用户、运营商、互联网增值商、硬件厂商、传统书店、跨平台渠道、大型网站等等。2010年1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番薯网、中大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微型小说基地”,共同构建中国微型小说“数字航母”,涵盖出版社、数字出版商、原创作者、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四方面,实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会贯通。2010年方正集团与上海张江集团强强联手,共同投资2.85亿元,组建全国数字出版的旗舰企业——中国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数字出版史上合作层次最高的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将带动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向专业化、技术化、资本化全面发展。2010年5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牵头的“数字出版联盟”在北京成立,四十余家国内出版单位、民营出版商、技术服务商单位作为共同发起者,携手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数字出版领域新模式。
6.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加快
传统出版社改制为企业上市后,以大型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企业大都加强了对版权资源的整合和聚集,作为出版业主力军的出版集团已经进入数字出版的主战场。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有90%已涉足数字出版,例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等等。由于各个出版集团的经营特色和现实基础各不相同,数字出版之路的选择也各有特色,并形成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1)出版集团自主建立运营平台,成立数字出版运营主体。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网站于2010年4月正式上线,成为集信息发布、统一检索、资源聚合、数据共享、交流互动、商务服务为一体,全面汇聚集团出版、发行、版权、进出口等业务,具备宣传、展示、服务、数字出版功能的网站,逐步成为出版集团第一门户网站。
2)出版集团和具有技术和渠道优势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制作、发行等工作。例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长虹集团、TCL集团等终端企业及中国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共同打造中国数字网络出版发行平台。
3)出版集团开发教育类的专业网站,提供教育类产品的增值服务。例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凤凰教育网、安徽出版集团的时代教育在线、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一起学网、广东出版集团的广东新课程网、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的现在网、重庆出版集团推出的巴渝有声书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开发的名师网。名师网目前与全国500多名优秀教师签约合作,日访问量保持在2万人次左右。安徽出版集团从教育人手开通了“时代”网上教育平台,进行了第一份教育类手机彩信报等的探索。
4)有实力的出版集团推出自主阅读终端,打通产业链。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率先推出了“辞海悦读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推出了自主品牌“大佳阅读器”。
7.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缺失
数字阅读需求的迅速扩大,以及大众领域、专业领域和教育领域孕育的广阔市场空间,给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数字出版原创内容不足、编校质量低劣、相关标准缺失、版权保护手段滞后、产业监管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数字出版是新兴产业,加上数字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国家在各类数字出版物的技术标准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特别是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存在缺失。于是各数字出版商在竞争中先后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如方正的CEB、书生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线的OEB等。这导致用户在阅读不同数字出版商的产品时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或使用软件进行格式间的转换,这既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又不利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内容的整合。[5]应抓紧开展《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等多项数字出版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促进出版产业升级转型。
8.数字版权争端纷杂
数字版权保护在我国并无专门的立法,主要依据《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出版物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作者、出版者的数字版权等问题没有十分明确细致的规定,目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版权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比较小,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这一直困扰着数字版权执法。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领域,诉讼案件90%集中在版权领域、文化领域。截至2009年底,各级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及公安、工信部门共查办网络侵权案件541件,关闭非法网站362个。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数字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无法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再加上网民缺乏正确的版权保护意识,数字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等,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循环,“数字盗版”转载呈蔓延趋势,缺少一个健康的运营环境。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的复制、拷贝、下载、打印等方法简易,虽然从技术上可采取权限限制、加密、签名、水印以及各种认证技术等进行保护,但保护有限。如果内容失窃,盗版盛行,数字化将严重危害作者、出版者的版权利益。因为利益的冲突,数字出版中作者、出版社、终端厂商之间的版权纠纷,较传统出版更为激烈,内容提供商“叫苦连天”。
例如,出版畅销小说《藏地密码》的读客图书爆料:截止到2010年9月,《藏地密码》被“数字出版”两年,收入为零。2010年11月,盛大文学联合出版机构、作家等多方力量,发起对百度的联合诉讼,反对网络盗版侵权,这是继“Google侵权门”、中华书局诉汉王后的又一版权纠纷。
9.复合人才严重不足
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是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出版单位缺少既懂出版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无法充分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人才培养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是造成人才缺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高校对数字出版相关专业设置较少,数字出版书本教育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践,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的实践发展不同步;另一方面,出版单位陈旧的人才管理模式,以及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并造成人才流失。因此,努力打造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开拓、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另一方面,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也已成为业界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