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辩解沉默之智,儒道人生解密

老子辩解沉默之智,儒道人生解密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认为“希言自然”,即认为少说话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老子的观点在民间多年来也有各方面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理解和总结,比如“言多必失”、“聪明反被聪明误”、“沉默是金”……二是欲得民心,少发“美言”以欺民。这种人的目的不过是博取领导欢心,满足个人私欲。

老子辩解沉默之智,儒道人生解密

沉默是金

主讲:葛荣晋

关于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道家的观点是“不言”“希言”“信言”。“不言之教”出自《老子》四十三章。老子认为“希言自然”,即认为少说话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所以,根据“无为”原则,在言语上,他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观点,出自《老子》八十一章。意思说诚信之言,由于出于真心,多尚质朴,从不包装,故不美;华美之言则多尚伪饰,层层包装,借以悦世和骗人,故不可信。

我们今天就详细解读一下道家处世智慧中的语言艺术。

一、越是能“白话”的人肚子里越没啥

在言教上,老子进一步强调“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又指出:“悠乎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所谓“希言”,即少言、罕言、寡言;所谓“贵言”,即不轻易说话、发号施令。珍惜言谈和号令,就是珍惜你的权力和声誉。在公众面前,嗜好讲话,错话难免过多,即使讲错一个字,你的声誉也会在部下心目中一落千丈。所以,圣人治天下,要少说话,要少发声教法令,这是出于自然本性、合乎自然之道的。

圣人为什么要“希言”、“贵言”、“行不言之教”呢?在老子看来,因为“多言数(通速)穷,不如守中”。即认为人多说话,多繁琐政令,只能造成言多必失,加速穷困与败亡。所以,在教育上,不如操守心中清静之道,实施无为自然的“不言之教”。

老子进一步从“希言”与“多言”的比较中,提出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论证了“不言之教”的必要性。

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总统林肯虽然有说话结巴的语言障碍,但是他具有“大辩若讷”的优秀品格,发表演讲既简朴又明快。在南北战争胜利后,他在歇里斯堡“悼念阵亡者”的大会上演讲,虽然只有15分钟,却被人们视为无可挑剔的精彩演讲。

毛泽东同志在选派驻外大使时,也把“大言若讷”作为选人的重要标准。有一次,他选派一位同志担任外交使节,而这位同志向毛泽东报告自己不善言谈,不适于作外交官,毛泽东对他说:“这正是你的优点,作为驻外使节就应谨言慎行。”

【编辑注评】

一个人话说多了反而会有漏洞、被挑出毛病,不如保守一点,保持一个适当的度。老子的观点在民间多年来也有各方面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理解和总结,比如“言多必失”、“聪明反被聪明误”、“沉默是金”……

“多言数穷”这句话非常形象,强词夺理的结果是理屈词穷、滔滔不绝的结果是威信扫地、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很多时候话说的越多越窘迫,因为人都愿意自己讲而不是听别人讲,所以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多言必有失。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话不在多而在于度,只要你说对了一句话就够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度,凡事只大呼小叫、意气用事,只顾情绪的宣泄,是很难与人进行良好沟通的。

二、对别人最好的说服就是自己做得正确

老子在教育方法上,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贵行而不贵言”。圣人“行不言之教”,并非是反对用语言进行教化,而是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有效,实践比空谈更为宝贵。如果只是实施“言教”而不注意“身教”,只是强调书本教育而忽视社会实践,事实证明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自然的“天之道”。

吕惠卿释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尝差也。故曰‘不言而善应’。”天不言,四季和谐运行;地不语,万物生生不息,天地之道是不言而运行的。所以,按照“不言而善应(回应)”的“天之道”,圣人对民众实施教化,亦应重身教,重实践。

【编辑注评】(www.xing528.com)

其实,“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正是老子“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的体现。因为不争强好胜不做多余的争斗,所以经常能顺应民心得到支持获得胜利;因为不善加妄言不会泄露多余的线索给别人,所以更加善于利用自己掌握的线索和条件加以应变;因为不做多余的征召,所以人们安居乐业,所以人民向往你的国家而争先而来;因为坦然真诚地和别人交往,所以更善于谋略。

所以,你做得好了,自然就产生了正确的示范作用。一个人对别人最好的说服就是自己做得正确。

三、太会说好话的人不可轻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因朴真而少言,美言因伪饰而多言。漂亮话说得越多,又无法一一兑现,最终使自己成为口惠而实不至的伪君子,从而陷入“美言不信”的人生怪圈。

所谓“美言不信”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严防奸邪小人“以柔言卑辞”欺君。元代理学家许衡在《时务五事》一文中指出:“奸邪之人,其为心险,其用术巧。惟险也,故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如以柔言卑辞,诱人入于过失,然后发之之类);惟巧也,故千蹊万径而人莫能御(如势在近习,则谄近习者;势在宫闱,则谄宫闱之类)。人君不察,以谀为恭,以讦为公,以欺为可信,以佞为可近。喜怒爱恶,人主固不能无,然有可者,有不可者,而奸邪之人,一于迎合,窃其势以立己之威,济其欲以结主之爱,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此前人所谓城狐也,所谓社鼠也。”所以,防君见欺,莫若“不惑浮言(美言)”,即不为身边奸邪之人的谗言和美言所迷惑,努力做到“去邪任贤”,善纳诤言,闻过则喜。

二是欲得民心,少发“美言”以欺民。许衡认为,既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轻言往往造成失言,故人君应“慎言”,做到“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偏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方可公正无私。

如果因“多发美言”而为“失望不平”所累,“以求天下之心,则其难得也”。在这里,一定要牢记老子的“轻诺必寡信”的至理名言。只有不为“美言”所惑,方可得天下之心,“致治之功,座几可成也”。可见,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至理名言,对于今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编辑注评】

老子正是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识别人诚信、善良、博学的方法。这套哲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们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喜欢听逆耳之言呢?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是心存善良的,善于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人,往往都有一套嘴上功夫,吹捧当权者的功绩,投合领导的心意。这种人的目的不过是博取领导欢心,满足个人私欲。可是世上就有许多领导者被其麻痹,重用、提拔这样的人,结果被欺骗、被蒙蔽而毫不察觉。结果呢?公道自在人心,巧言令色的小人坏的是大局、坏的是工作、坏的是风气,如此一来,任用他的领导必然会被质疑,甚至丢了乌纱。大树倒了,小人得势还能长久吗?

四、离“光说不动”的人远点

老子提倡的“不言之教”,对于塑造现代人格魅力和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机关团体中,有些领导者热衷于到处演讲他的宏伟设想,务虚而不务实。他只是一位空谈家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那些“各领风骚二三年,昙花一现又不见”的流星人物,死就死在空谈而不实干,因为事业的辉煌与成功,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按照“不言之教”的原则,要求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力戒空谈,切忌浮夸,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业。成功的领导人应当像球类运动员那样,紧紧盯住一个球,盯着你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理想。“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少说多干,才能保证事业走向成功。

在当前西方,领导观正在由“英雄式领导”转向“沉静式领导”。哈佛商学院教授巴达拉克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不是轰轰烈烈、备受群众称颂的英雄式领导,而是那些不为公众所知的无数“沉静式领导”。他们在许多细微的事情上所作出的决策,他们运用无声无息的低调领导方式,虽然并不会立即产生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效果,但是这些“沉静式领导”每天都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里所谓“沉静式领导”的新观念,同老子的“不言之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般来说,依据“不言之教”,机关和企业职工分为“光说不动型”和“沉默实干型”。“光说不动型”职工,往往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用于嘴上功夫。整天喋喋不休,通过“嘴”上功夫为自己谋私利,甚至制造麻烦,拨弄是非。“沉默实干型”的员工,整天不声不响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苦干实干,成绩卓著。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帕金森指出:“成就最大的企业通常是那种不事声张,干着相对来说令人厌烦的工作的企业。”

【编辑注评】

这段话表面看好像对管理者很适用,实际对普通人的人际交往也很适用。管理者要对“光说不动型”员工保持一定距离和戒心,不要陷入喋喋不休者为你设置的陷阱,浪费你的智慧和时间,让“光说不动型”的员工在企业中占上风,不仅内耗严重,工作效率也势必会下降。同样,你在交朋友的时候,遇到那种说空话、酒桌上称兄道弟的人也要看清,这种人是不是真办实事。“君子之交淡如水”,哪个好朋友是喝酒喝出来、混出来的呢?而那些“沉默实干型”的人,他们才值得做知心朋友。所以,一定要牢记老子的“不言之教”,看重那些“沉默实干型”的人,并用你的实际行动和榜样力量告诫那些喋喋不休者,放弃嘴上功夫,埋头苦干,才能有前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