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令:现代人获得诚信的关键》

《信令:现代人获得诚信的关键》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要讲的,就是现代人要取得诚信必须做到什么。谎言之所以能得逞,乃是因听者信赖语言的原则应是诚信的,其内容则必须让人觉得可信。以此譬喻人若无信用,也是寸步难行的。

《信令:现代人获得诚信的关键》

“信”:现代人取得诚信必须做到什么

主讲:龚鹏程

确实,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会看到太多不讲诚信的事例;有许多满口道德的人背信忘义。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毕竟在此。而且,诚信是不能反对的道德原则,儒家讲仁义、讲人文、讲圣贤、讲学习,都有人反对,唯独讲诚信,墨家道家法家等谁也不敢说不对。

其实,关于“信”的道理,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拿“信”这个字的造字原理来说,正是人言为信。人言为信,若重点在言,即如老子所说:语言的基本原则是信,不可违背的。若重点放在人,就是说凡人讲话都该有信用,否则就不是人了。信,因此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讲的,就是现代人要取得诚信必须做到什么。

一、中国最大的道德其实就是诚实

我有位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朋友,在回忆录中记他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说此君名继尧,名字就颇有圣人的味道,口才甚好,擅长以圣贤教训来教育学生。又极注重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请校内长于书法的老师写了许多《大学》《中庸》里的格言,以条幅形式挂满了教室墙壁,让他们背熟了再换。但这位强调要“为往圣继绝学”的老师只教了一学期就不再来了,后来同学们才晓得老师竟然搞上了他们同年级的女学生,女生怀了孕,家长来校大闹,老师自然仓皇辞去了。此事对我这位朋友心理伤害很大,使他从此认为儒家讲的那套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讲圣人之道的人都很虚伪。后来进大学,读了中文系,毕业后又读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典籍,后来又有幸讲学,我那位朋友才知道中国最大的道德,其实就是诚实。《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就是这个道理。

确实,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会看到太多不讲诚信的事例;有许多满口道德的人背信忘义。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毕竟在此。而且,诚信是不能反对的道德原则,你看儒家讲仁义、讲人文、讲圣贤、讲学习,都有人反对,唯独讲诚信,墨家道家法家谁也不敢说不对。

像老子,说道恍兮惚兮,虽让人看不明白,但“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廿一章)。又说老百姓瞧不起君长,“侮之”,为什么?因君上“信不足”,故老百姓“有不信焉”(十七章);并提醒我们要注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一章)。这不是跟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样吗?

大骂儒家“以文乱法”的法家,也同样重信。商鞅商君书·修权》云:“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权掌握在君主手上,法则是“君臣所共操的”。可是要想立法,却须有信,信是“君臣之所共立也”。若无信,法固然不立,君之权亦不为臣民所重,因为:“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故说到底,仍是:民无信不立。

二、“信”是人说话不可违逆的原则

史记》记载:商鞅自己去秦国主持变法时,一开始,“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老百姓都感到奇怪,说把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十金,莫不是在耍我们吧?哪有这等好事?商鞅看老百姓都在观望,便又下令说,有能搬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果真有一人去搬了。商鞅果真赏了他五十金,“以示不欺”。所以此后下令,老百姓没人会以为是开玩笑。这个故事,正是商鞅对他自己理论最好的说明。

印度的佛教,同样重视信。佛本生故事里,有一则《芒果本生》。说有位婆罗门青年,跟一位首陀罗阶级的老者学到了一种咒语,能让芒果随时成熟,因而得到国王的赏识。但在当时印度种姓制度下,他羞于承认咒语学自较低阶层的首陀罗,以致因说谎而令咒语失灵。可见不说谎也是佛教所强调的。

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诚信呢?这就要注意老子为何用信来形容道了。我曾说信是不能反对的道德原则,何以故?不是很多人背信说谎吗?是的,但请留意:语言的原则是信,它所有指示、传达、沟通、约定功能都建立在信上。不信,就语言意义落空或瓦解了。

【编辑注评】

因此,即使是谎话,目的也仍是欲取信于人。谎言之所以能得逞,乃是因听者信赖语言的原则应是诚信的,其内容则必须让人觉得可信。所以谎言虽伤害了信,其实也诡谲地证明了信的原则不可违逆。

三、“信”是人在社交中最基本的原则

老子在道的层次上,说道“其中有信”,即基于这个缘故。四九章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亦以此故。依世俗之见,信的我信,那不讲信用、骗我的,我还能信吗?老子说圣人还是都信的。就像善人我要善待他,不善的人我同样也要善待他,因天地无弃物,道的原理(德)就是善。同理,道的德就是信。不信者,例如谎言,其中依然有信。这是在道的层次说的。

以上这些道理,说起来复杂,但很早就被我们中国人确知确信了,所以“信”这个字的造字原理正是人言为信。人言为信,若重点在言,即如老子所说:语言的基本原则是信,不可违背的。若重点放在人,就是说凡人讲话都该有信用,否则就不是人了。信,因此同时即是做人的基本原则。(www.xing528.com)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轮,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讲的就是基本做人原则。无论牛车或马车,没有车辕上套牲口的横木,都套不上牲口、上不了路。以此譬喻人若无信用,也是寸步难行的。

因此孔子教人,常强调信,《述而篇》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献知识,行指做事方法,忠指尽己之力、信指待人之诚。孔子以这四项教弟子,弟子亦以此自律,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所传授,事后须常温习,指的主要是文与行方面;为人谋,须尽心尽力,即是忠;与朋友交,则须守信。这正是呼应老师之教诲的。

【编辑注评】

这里说“与朋友交”,点明了信是人际交往的原则。子夏也曾说过非常类似的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认为人若有此品格,“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是说,一个人与朋友交往,有忠信的品格,那么,就算没读过书,也算是有学问的。

四、判断人是否有真学问先看其是否交友有信

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平常我们说一个人读书有学问,指的只是他能掌握文献知识,但孔子看重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做人。一个人在家要能孝亲,出外要能爱人,重视信用。能做到这些,行有余力之后才去读书。子夏把这个道理倒过来说,假若有个人虽没读过什么书,甚或根本没进过学堂,但他能事父母尽心尽力,对朋友言而有信,那不就是已经有学问了吗?这里,学字都有两层意思,一是世俗一般所谓之学,指文献、知识、文凭等,一是实践性的伦理。我们社会上常讽刺那些读了书而道德卑劣的人,说:“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讲的就是只把书上说的道理当知识,而在行为实践上根本做不到的人。此谓俗学,或者竟是不学。而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学的一项指标,就是交友有信。

孔子在与颜渊子路论彼此志向时,也曾说他自己期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可见交友有信是他十分看重的事。但交友欲信,除了子夏曾子他们说的:“言而有信”之外,还有超乎言说的部分。因为友朋交往,常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一个人的信用,不全然取决于其言说内容,更在人本身的行为是否足以取信于人。

【编辑注评】

所以说,“信”是与其实践性相关的道德,言与行合一,才称得上是信。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言为信,可是到底能否让人家真信任你,决定的并不是言而是行。

五、答应别人做的事情不义就算做到了也不叫有信

孔子教人少说多做,例如《里仁篇》讲:“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路篇》讲:“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卫灵公篇》讲:“巧言乱德”,《宪问篇》讲:“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都是贬抑言说之巧,提倡有德之行的。会说话的人,讲得天花乱坠,大抵难以实践,故曰巧言乱德。反之,有德者,说话实在,所谓“修辞立其诚”,故语言有分量,所以说有德者必有言。

这些话,虽未直接指明它们与信有关,但其相关涉,却甚显然。因为之所以要人讷于言,正是怕做不到,所以《里仁篇》又说:“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少说、少乱开支票,算是消极的指示。积极的作为,则是《学而篇》所说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义,是信的实践性原理。一件事,合乎正义,才能做得成,否则像答应别人去杀警察抢银行,或允诺中彩票后分朋友一千亿,不是扯淡吗?能执行吗?

《泰伯篇》里有段记载很有意思: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看他,曾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呢?

历来大家理解这句话,都认为人快死了,会讲些内容良善的话。其实曾子说的完全不涉及言的内容,指的都是言说的方式:“动貌容,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这三句,都是教导孟敬子该怎么说话的,同时也解释了语言如何使人觉得良善。首先,容止要庄重,勿粗暴或怠慢;其次,脸色要端正,语言才能令人信赖;再者,口气及遣词用字,须避免鄙陋与错误。这些,都是总体让人产生信任感的态度。

【编辑注评】

所以,信其实不只是做到了答应别人的话的内容,还是一个人整体道德修养所形成的一种人格状态,令人信之。我们社会上,讲话算数、能说到做到的人并不罕见,黑社会、江湖混混更以此为兄弟义气之基本条件。但仅此便足以称君子、为圣人之道乎?那却又大谬不然了。一是信须合乎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才是真信。二是信非言语而已,乃一种内在之道德修养,要在待人接物时逐渐陶养,以令自己成为一位真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