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下):现代人该如何守“礼”
主讲:钱 逊
说到“传统礼教”,有很多人会说,不是说传统礼教是“吃人”的吗?不是要打破传统礼教的枷锁吗?实际上,盲目批判“传统礼教”,是对国学文化中传统的“礼”的根本内涵的误读。礼,敬也,秩序也。上古学校名之为“庠序”,教的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功和合乎社会需要、生命成长的有价值的社会伦理、秩序。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礼”的精髓,才能建立人类和谐的秩序,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大气祥和。
同时,传统的“礼”也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变革和发展的。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礼的活泼、大气、有序就会变成礼节的僵化、繁琐、束缚。
一、传统的“礼”不等于繁文缛节
传统的“礼”讲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功和合乎社会需要、生命成长的有价值的社会伦理、秩序,并不是今天的“貌礼”,而更重“心礼”,古人称之为“礼义”。后代史学错误地解构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进而颠覆了孔子《春秋》史学思想,而后人重“貌礼”也日益隆盛,到后来把衣服冠冕之类形式上的“礼”变成了本质,那么这样一来,人类的和谐秩序就不存在了,而礼就变成了礼节的僵化、繁琐、束缚。
我们必须看到礼是随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礼也自然随之发生变化。今天来学习理解关于礼的知识,不是也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的礼。对古代的礼要有分析。
古代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人们划分贫、富、贵、贱之等,反映了等级制的需要。这一部分具体内容,已不能适应今天时代的要求。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就是要破除封建等级制的束缚。实际上,这一部分大多也已经在实际生活中被淘汰。如古代的君臣之礼、见皇帝三跪九叩首等。
由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礼”的形式要有改变。人们交往中,一般的跪拜、作揖,很少用了,通常都改用鞠躬、握手,但精神没有变,都是表示互敬。
还有许多传统的“礼”已经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了,需要改革,有的正在改革过程之中。如婚礼。男女婚嫁,组成家庭,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大事,因此中外都有庄严、隆重的婚礼。中国古代坐花轿、拜天地那一套,显然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了。但至今没有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又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婚礼形式。一些情况下,婚礼往往只是追求排场的豪华和气氛的热闹,变成只是高级轿车车队的招摇过市和酒席宴上的敬烟劝酒,失去了意义。
二、别不把称谓当回事
称谓是礼的重要方面。古代讲究尊称、谦称,有一整套礼的规定,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互敬、互爱,也反映出人与人不同的关系。近代以来已有变化。反映等级制度的称谓被废除,人与人之间一律不以职务相称,反映了新的人际关系。
但发展到现在,古代和近代许多在称谓上的好传统却被遗忘了,称谓上表现出无序状态。对不同身份的人用同一称谓,一时称师傅、一时又称老师;近年又盛行以职务官位相称,谓某长、某总,甚至学校、行政机关也以“老板”称呼教师和首长。如此等等,不能准确反映现实社会人们应有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编辑注评】
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人对称谓的随意叫法,本身也是一种缺乏仁爱之心的表现。就像老师,明明是一个非常令人崇敬的称谓,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对老师的敬畏和感恩。而现在,不管是什么职业的人,差不多的就互相称“某老师”,这实际上反而是一种不尊重。
三、被功利化的传统节日礼俗
许多礼俗在近代的发展中丢失了,需要恢复;而这种恢复也不是完全复旧,而应是恢复中有改革有发展。(www.xing528.com)
传统节日的礼俗,包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是礼的重要体现。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以及农历除夕与元旦,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中都蕴藏着中国人的理想、情趣和伦理情感。如钱穆先生所说,其中无时不见有天人之相亲。中国人之人生理想与人生乐趣,亦于其中蕴藏透露。寓敬畏心于欢乐中,更见甚深艺术情味。
因此历来诗人歌咏,涉及四时节令者,也很多。所以,“礼寓于俗,俗中见礼”,“礼渐化为俗,俗又归之诗人之歌咏。……今若把此诸俗一并取消,则不仅使中国人生减其情趣,亦将使中国人生失其灵魂。”(《双溪独语·篇七》《钱宾四先生全集》)
可是几十年来传统节日礼俗严重缺失,人们往往把节日只当做休闲假期,只求热热闹闹,玩好吃好,奢靡浪费,大吃大喝,甚至酗酒赌博;或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问经济,不问其他;或对“洋节”趋之若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却冷漠处之,甚至茫然不知。现在这个问题重又受到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及农历春节已经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而恢复、传承、发展传统节日礼俗,过好这些节日,则还有待于努力。
【编辑注评】
这里最明显的问题是,传统节日的礼俗也被功利化、商业化了。人们因为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而最终被商家炒作牵着鼻子走。于是,节日成了消费日,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四、服饰礼仪上的文化符号
服饰,是礼的重要方面。古代对于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应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明确规定。这一点,《论语》也有具体的描述。而服饰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汉、唐、宋、明、清都不同。近代以来融入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元素,孙中山创造中山装,代表了一个时代。近几十年又经历着变革,许多人以西服为“正装”,这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与国际接轨,但又让人们感到失去了民族性。
很多人呼吁重建民族服装,而什么是民族服装的代表?汉服、唐装,还是中山装?又莫衷一是。如何找到既传承民族传统、有民族特色,又反映时代精神,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民族服装,仍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编辑注评】
其实,这个是礼仪范畴的内容。传统服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本身也传达了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比如一些国家的元首在接待外宾的时候会穿民族服饰。在奥运会上,一些国家代表队也穿本民族服饰出场。一些国家,人们在盛大的节日时也要穿民族服饰。而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服饰的要求,最起码要整洁、大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所要符合现代礼仪的要求。
五、现代人守礼得先摒弃不文明行为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特别需要进行现代礼的建设。古代社会建立在个体农业基础之上,古代的礼,主要也只是局限于古代五伦的私人生活的领域,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的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占了愈来愈大的比重,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的规矩会愈来愈多。比如说交通,过去农业社会,人少,车少,有车也只是牛车、马车,速度慢,所以不存在交通规则的问题。可是现在汽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果没有一个规则来制约,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过去人口稀少,大部分人住在农村,地域空旷,所以讲话的时候就习惯大声,小声了对方就听不到。现在不行了,公共生活的领域大大地扩大了,在公共生活场所,要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就不能大声喧哗。
现代生活方式变了,对我们行为的要求也变了,所以礼也要变,要制定新的规矩,新的礼。像交通规则、公共卫生、环境问题、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人们的行为就没有个遵循。近年中国人外出旅游,常常被人家批评为不文明,就是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我们不少人没有这个习惯,不懂现代社会这些规矩。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建立新的礼的规范,让大家遵循,来培养人们的自觉文明行为。
【编辑注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之一就是“文明奥运”,奥运礼仪成为人们努力树立中华礼仪之邦良好形象的行为规范。这说明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而要自觉地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根本上要懂得基本的仁爱、道德准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懂得为他人着想、不触犯他人的利益、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