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孟子的仁政学说:仁爱思想的现实适用性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孟子的仁政学说:仁爱思想的现实适用性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这在今天,于现代人同样适用。再继续往外推,推到天下人民,用仁爱精神对待自己所管辖的人民,这就是施仁政。所以后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孟子认为“仁者无敌”。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孟子的仁政学说:仁爱思想的现实适用性

仁爱(下):仁者无敌

主讲:周桂钿

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所建树,都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孟子说:“仁者无敌。”也就是说,一个人仅仅有才能和本领是不够的,只有成为一个大仁大义的人,才能征服一切。靠武力征服,即使暂时取得胜利,也不会长久。只有“以德”才能“服人”。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这在今天,于现代人同样适用。尤其是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更要了解根植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这些“仁政”的管理理念,然后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小孩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就是推己及人。再继续往外推,推到天下人民,用仁爱精神对待自己所管辖的人民,这就是施仁政。为什么可以而且应该实行仁政,其理论根据是人的本性是善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的善性是人本身固有的,不是外加的。“人之有四端也,犹人之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人有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就像人有四肢那样,是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为什么有的人变坏了?孟子认为这是因为这个人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才变坏的。因此就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人的良好本性,这样社会才能是美好的人间。怎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呢?他提出一套政治方案。首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民贵君轻”的道理,民是最高贵的,比国君更重要。

孟子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论证。他说,得到天子的赏识,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当大夫,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可以当天子。由此可见,人民比国君更高贵。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这种观点,例如,汉初将相受到汉高祖刘邦的赏识,都封了王侯。刘邦最初没有受到皇帝的赏识,没有地位,但后来却得到人民的拥护,取秦而代之,当了皇帝。孟子下结论说:有天下者,失民,则失天下;无天下者,得民,则得天下。这叫“保民而王”。保护人民才能当国王。如何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得民心。他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孟子·离娄上》)所以后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编辑注评】

“以人为本”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领导者要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去了解“人”,能够与民同乐。一个领导者、管理者要想得到员工的爱戴,必须要先学会去爱员工,能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也就是要求领导者们表现出良好的情商,多换位思考去为下属着想,不去做损害员工根本利益的事情,坦诚、豁达,这样才能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配合默契的关系。这样,员工才能在工作上更加尽心尽力,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也会得以激发,从而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集体的梦想。如果领导者、管理者自以为高人一等,对待员工不能做到公正、平等,自己搞一言堂,不注意维护普通员工的利益,那么员工的绝大部分精力就会从做好工作转移到如何应付领导和如何互相防备上来,可想而知,国家内讧会亡国,企业内讧也会亡企的。

二、怎样才能得到人心?

那么,怎样才能得人心呢?那就是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民想要的,替他们办到;二是人民反对的,要帮他们除掉。孟子反对用武力征服别人,“以力服人”,心里不服。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www.xing528.com)

所以,孟子认为“仁者无敌”。靠武力征服,即使暂时取得胜利,也不会长久。秦始皇靠武力统一天下很快就灭亡了,证明了孟子的看法。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两个原则:兴利除害。如何兴利除害?孟子提到一些最重要的措施:首先要给人民有一定的“恒产”,恒产就是土地。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证。丰收年,可以生活得富裕些,歉收年,不至于饿死。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抚养子女。这样人民就会安心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这就是所谓有“恒产”,才有“恒心”。

有了生活保证以后,就要进行教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富裕以后,如果不进行教育,人就会变得像禽兽一样,不懂礼义,缺乏道德。明君制民之产之后,还要“驱而之善”,这就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他甚至把教育看得比政令还重要。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现好的教育,而作为统治者,只有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和做好政事的本领,才能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编辑注评】

对我国的很多企业而言,人员流动频繁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借鉴孟子的观点,“恒产”是“恒心”的基础。作为企业,要想让员工安心工作,必须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首先,作为领导者,要先替员工考虑到他们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要让大家树立这样的观念,企业不只是老板的,是他们所有员工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所有员工共同的利益所在。其次,员工希望得到尊重,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民之产”也不只停留在物质的角度了,员工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尊重,而企业对于所有员工安排得是否公正?对于员工创造价值的大小是否有相应公正的回报?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对于每个员工都是平等的?员工只有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认可和激励,才能工作起来有盼头,有奔头,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仁爱之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仁的法则是:“在爱人,不在爱我。”他说,爱周围的人,也要爱远方的人,要爱人民,也要爱鸟兽昆虫,要爱一切生物。只爱自己和自己家人的人不是真的仁爱之人。董仲舒认为爱的人越多越好,越远越伟大,越广越高尚。相反,只爱自己,是最狭隘的爱,必将毁灭自己。只爱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那就会遇到严重困难或危机;只爱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有本位主义思想,能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也能保存自己,但不可能有大作为。

能够爱到其他诸侯,就会在诸侯中树立权威,成为霸主。能把爱推广到四海之外,施及天下,那他就是最伟大的王者。这种爱及远方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很深的影响。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怀远”、“绥远”,对边远地区的人民,对国外远方友人都表现出特别友好的态度,都给予深切的关怀。郑和西洋就是很好的例子。

明代永乐三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郑和航海也曾经遇到海盗的拦劫,但很快击败海盗,并活捉了海盗的首领。凭当时的国家实力,中国可以把沿途的任何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中国人以仁义为本,没有把沿途任何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还与所经各国都进行了文化交流和友好贸易。礼尚往来,中国与各国都互赠礼品,并且中国送出去礼品的价值总是高于回赠礼品的价值。以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一如既往地与沿途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增进了解,发展贸易,交流文化。郑和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主张以仁爱为本,与各国友好相处。西方人主张优胜劣汰以强凌弱,这也是中西的文化差别。

【编辑注评】

这一段也暗合了孔子关于仁爱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政思想的推广,不仅有利于整个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同样适用于现代个人和企业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为了获取短期利益恃强凌弱、不择手段,都需要与其他同行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人,有多大的仁爱之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