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上):什么样的人算是“仁者”
主讲:周桂钿
儒家讲推己及人,要把爱自己推广出去,也要爱护别人,爱人类,爱生命。人们常讲“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强调的其实都是仁爱精神。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精华。
仁,在楚墓郭店竹简中,作上身下心,心与身相连,可以理解为灵与肉的关系。不仁,就是不知痛痒,所谓“麻木不仁”。从关心自己的痛痒,推广到关心家人,关心全人类的痛痒,就是仁。这是“仁”的本来意义。一般的说,研究思想史,不必每一个字都探讨它的本义。主要要研究历史上使用的通义。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重要范畴,因此,关于仁的通义,应该以儒家反复使用的通义为依据。
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仁者”?什么样的行为是“假仁假义”呢?为什么说“仁者”就能够无敌呢?
一、做到两点才算是“仁者”
春秋时期,人们把“仁”作为美德。爱亲是一种美德,利国也是一种美德。爱亲是爱自己的亲属;利国,说到底是利于天下人民。两者结合,就是爱整个人类。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说是“爱人”。这含有博爱的思想。
学生问孔子什么叫仁爱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个字:爱人。学生又问那怎么去爱呢?比方说,有个人能做到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叫博施与民,而能济众。这应该就是大仁者了吧?孔子却不以为然,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那么,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
1.自己想发达要用心让别人也发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想要成功,也要支持别人成功,自己想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立起来之后,就想发达,所以第二句叫“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发达要用心让别人也发达起来。简单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
具体怎么做呢?要对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什么人最近呢?无非在家跟家人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上下级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多帮别人想一想。
徐特立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毛泽东的老师。他先后做过数十所学校的校长。无论在哪一所学校,他都干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师拥护他,学生爱戴他。奥妙究竟在哪里呢?举个小例子,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当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好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可是他一定要和另两位老师共住一孔。晚上三个人聚在一盏小油灯下办公。他说:“大家住得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住地到学校要翻几个山头,每到下雨,山陡路滑。他就打着赤脚,拄着拐杖,爬上爬下,从不因为年高路滑而迟到一分钟。那时他已经快70岁了,有这样一位做榜样的校长,教授们在教学上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学生也没有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发生。徐特立在笔记中这样写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作为校长,最重要的是迎难而上,率先垂范。
胡锦涛主席在访问印度时曾引用过孔子的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编辑注评】
人们常说:“好人难做。”“好人”是什么样的呢?绝对不是那种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应该是能够为人际社会带来友爱和和谐的人。不管他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甚至不管他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国家。“仁义”其实更应该是人际社会的一个关系准则。经商的有句俗话:“有财大家一起发”,不坑人损人,对合作者有诚信,对竞争者公平,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做长久。做官的想做得长久有发展,就要懂得体恤下属,懂得以身作则,让属下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找到成就感,都能好好发展,这样才能得到拥护,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国家也是如此,自己要发展,首先要做到与其他国家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说到底,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爱的方法。(www.xing528.com)
2.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几乎妇孺皆知的道理,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愿意挨骂,就不要去骂人;自己不愿意挨打,就不要去打别人。凡事都要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儒家爱人的最重要思路。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3年,全世界宗教领袖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宗教会议,会议通过《全球伦理宣言》。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的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宗教是最难统一的,但是,他们对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是一致认可的。
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确认为人类社会应该确保的道德底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同样是推己及人,这就为我们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内在的准则。因为人的自然本能就是趋利避害,如果你不想做的事情,别人也一定不想去做,这样,事到临头,你只要想想自己的感受,你就能够找到行为的准则。比如,如果自己为没有房子住发愁,就可以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一定也会很难过,那么就不会去恶炒房价;如果自己不希望物价飞涨,就可以想到别人也必定如此,那么就不会去哄抬物价,搞商业投机,如果自己害怕战争破坏家园,就可以想到别人也一定如此,那么就不会去侵略别人的国家,把战争强加在别人头上。
总之,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害人就是害己,帮人就帮己。
可以说,孔子这句话的精神是超时空的。
【编辑注评】
为什么做“好人”难?难就难在好人怕伤心。确实,这个社会有人自私,也有人无私。有“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地把“己所不欲”默默承担下来的人。那些承担的人伤了心,自然就有的不再想去承担,或者想去承担却犹豫“别人都这样做,我干吗吃亏啊?”于是,先是有了“防人之心”,渐渐地也许还会有“害人之心”。如此恶性循环,施加的人多了承担的人少了,社会风气就坏了。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个人人都能做到的准则,社会风气要好、人际社会要和谐,就是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好事,就不必去想别人会怎么做?别人会不会感激自己?自己会不会因此吃亏?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疏远,人的自私欲也会减弱,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
二、什么是“假仁假义”?
孟子认为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小孩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也是推己及人。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讲过一个营荡的故事:西周初年,营荡任齐国司寇,姜太公封到齐国,就问营荡治理齐国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营荡说是仁义。姜太公又问:如何实行仁义?营荡回答:“仁者爱人,义者尊老。”姜太公又问:如何爱人尊老?营荡说: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不要他出力,让他吃好的;尊老,就是要尊重自己家的老人,妻子岁数大,丈夫要向她跪拜。姜太公一听气坏了,说:“我要用仁义治国,你却用仁义乱国,把你杀了,才能稳定齐国。”营荡爱的只是自己的子女,尊重的只是自己的妻子。这种人虽然也在口头上说仁义,实际上只是假仁假义。姜太公杀了他,革除了那种乱国的方针,使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后来成了春秋第一个霸主。
【编辑注评】
有个电视剧,里面一个大毒贩,对老妈是真好,给老妈买大房子、回家还亲自蹲下给老妈洗脚。对跟着自己的弟兄也够“义气”,于是道上都说这个毒贩“仁义”。真仁义吗?那些吸毒的人的老妈不是愁死了就是气死了,跟他一起贩毒的弟兄最终能有好下场吗?这样算什么“仁义”呢?只能说是“假仁假义”。儒家所说的真正的“仁义”,是指对待别人而不只是对待自己和自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