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海军创始人:许景澄的传奇

中国海军创始人:许景澄的传奇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许景澄为清末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番经历,许景澄与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创建海军的第一人。在许景澄的严厉抗议及事实面前,俄国副外交大臣基斯敬被迫承认“此番俄武员带兵竟到中国界内,是其错处”,并撤出了军队。但许景澄仍不放弃,他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照会俄国外交部,指出虽然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

中国海军创始人:许景澄的传奇

许景澄:创建中国海军的第一人

【人物索引

许景澄 (1845—1900),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筠,浙江嘉兴人, 同治年间进士。1880年步入政坛,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外交生涯, 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国公使。1890年再次被任命为俄国公使。从政期间上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力量以抵御外来侵略。1892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被任命为中方代表与其进行了艰苦谈判。1897年,许景澄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兼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政府假借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协助”攻打外国使馆。许景澄上书慈禧太后,极力反对。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将许景澄于同年7月28日在北京处死,时年55岁。

放弃本职工作,去“伺候”外国人

1845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三年后,许景澄出生在浙江嘉兴。年轻时的许景澄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亲眼见证了清政府的懦弱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的践踏。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境遇,许景澄从小就以挽救国家为己任,发奋刻苦地读书。他24岁高中进士,被征调进入翰林院, 3年后被任命为编修官职。但残酷的现实让许景澄明白华丽的骈俪文章始终无法拯救混沌的中国,于是他笔锋一转,开始研修时政利弊得失的经世之学。

刚踏入仕途,许景澄便赶上了洋务运动,那时候,向西方学习,寻求国家强盛和民族富裕是进步潮流。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鉴于对外交往的频繁,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对于当时清廷流行的“外交强国”主张,许景澄持积极拥护态度。总理大臣文祥十分器重他的外交才能,多次推荐推荐许景澄为驻外使才,终于1885年作为公使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次年又兼任驻比利时公使,1887年因母亲去世回国。1890年再次出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1898年回国。13年的出使经历,许景澄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其主动走出国门同“夷人”打交道的举动,在当时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下,遣使被视为伺候夷人,而为国人所唾弃的背景下,是相当进步的。许景澄为清末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中国近代海军的不解之缘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叩开了中国封闭多年的海上大门, 自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如潮水般蜂拥而至。19世纪70年代,嚣张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凭借铁甲舰的优势肆无忌惮地登上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廷统治者意识到了海军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加快海防建设,清政府决定向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购买军舰。而此时担任驻德公使的正是许景澄,于是其随即被委以向德国购置军舰之重任。奉上司李鸿章之命,许景澄上任伊始便即刻投入到前任公使李凤苞订购的“定远”“镇远”“济远”三舰的验收及开驾回国的工作。紧接着在许景澄的认真督办下,仅用了11个月便完成了“经远”“来远”号舰及五艘鱼雷艇的合同草签及完工验收工作。

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再加上许景澄等人的积极努力,中国的海军建设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辉煌时期。1885年清政府建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成。前期从英德购进的军舰此时派上了用场,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中国海军的实力大大增强。根据普鲁士1891年《海军年鉴》记载,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可以排到世界海军第11位,与当时的海上强国日本不分伯仲。但腐败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并没有更进一步,在他们眼中海军似乎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在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政府这才幡然醒悟重建海军,再次任命许景澄向德国订购“海筹”“海容”“海琛”号巡洋舰。经过几番经历,许景澄与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创建海军的第一人。

主持中俄帕米尔交涉,维护中国主权

1890年至1898年,许景澄在长达8年的驻俄公使任职期间,主持困难重重的中俄交涉,尤其是双方最为敏感的帕米尔地区边界争端。1884年中俄就已经协商签订了《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了从乌仔别里山往南为中国领土,西南部分为俄国所有。但这形同虚设的规定显然不能遏制俄国人的勃勃野心。1891年6月,俄军以“游猎”为由,强行侵入帕米尔中国界区。在许景澄的严厉抗议及事实面前,俄国副外交大臣基斯敬被迫承认“此番俄武员带兵竟到中国界内,是其错处”,并撤出了军队。但第二年夏,俄国出尔反尔,居然直接派兵侵占我萨雷阔勒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接下来同中方的谈判中更厚颜无耻地想占领整个帕米尔地区。这显然是具有强烈爱国情节的许景澄所不能接收的。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许景澄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坚持按照喀约所议界线以此维护我领土完整,真可谓“专恃辩论,竞有笔舌两穷之势”。但无奈势单力孤,最后由于我国势衰弱,终于1894年接受俄方提出的建议即维持现状、两不进兵。但许景澄仍不放弃,他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照会俄国外交部,指出虽然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由于帕米尔地区在地理上记载不甚详细,更是为之后中俄交涉提供了可靠依据。(www.xing528.com)

抵制列强瓜分行径的第一人

1894年,就在帕米尔谈判刚刚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战争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时的许景澄正在俄国担任驻俄公使。但他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时刻关心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国际强弱, 自昔恒有,唯人心不可死。”他上疏皇帝,提出需要改革兵制。另外,他积极寻求外交手段以减轻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损失,通过陈述利害,说服俄国联合法、德胁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这就是著名的“三国还辽事件”。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力日渐衰竭,腐败的清政府并未从此次战败中吸取教训,从自身出发寻求强国之路,相反,想通过寻求一靠山来谋求苟活。于是“联俄拒日”的外交方针应运而生。对于这无异于引狼入室的策略,许景澄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自己担任过多年的驻俄公使,对沙俄的狼子野性早已了然于胸,就在当初自己导演的三国还辽事件之后,他就预感到“俄人怀自便之谋,德人挟责报之意,从此事更多矣”。果然不出所料,在接下来的瓜分狂潮中,俄、德更是充当了先锋,先后以各种名义在中国谋求非法利益。虽然这些无理的要求均受到许景澄的严词抵制,但无奈上司李鸿章同意了, 自己也只能违心接受。深感于自己早年“外交救国”理想的破灭,在满腔的愤慨与无奈中,许景澄1898年以病假为由离职回国。

然而回到老家嘉兴的许景澄并没有在家安稳地享受几天天伦,就被清廷召回北京并委以重任。之后他担任了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左侍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督办全国铁路。重回官位的许景澄仍然一刻不忘己任,1899年初,正是由于他的强力抵制才避免了我国浙江省沦为意大利势力范围的事件,这也是自列强瓜分中国以来,清政府首次拒绝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类似无理要求。

为国家大义而献身

近代的中国一刻也不曾安宁,就在许景澄走马上任总理大臣之时,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维新义士惨遭迫害。1899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懦弱而狡猾的清政府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报复一下一直骑在自己头上的洋人们,清政府借机煽动义和团发起了对外国使馆的攻击。

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方式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色彩,许景澄则不然。虽然他也看不惯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领土上横冲直撞、作威作福,但他主张此类事件应由地方官员依照国家法令秉公处理,而不应由群众自发组织反对教会。对于清廷煽动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杀外国公使,他更是极力反对,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种不合群的观点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6月16日慈禧太后亲自主持第一次御前会议,端王载漪正式提出“请攻使馆”的建议。满朝文武皆无异议,唯独许景澄一人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之后他又与袁昶联名上《请速谋保护使馆,维护大局疏》,明确指出了围攻外国使馆的严重后果,认为春秋大义,不斩来使,围攻使馆,杀害公使,不合国际公法,万不可采用这种激怒各国的做法,否则遗患无穷。

但这种明理声音在浑浑噩噩的清政府内无异于石沉大海,慈禧在6月17日第二次御前会议上,决定对外宣战。此时已经被架空的光绪皇帝依旧忐忑不宁,他走下御座,拉着许景澄的手说道:“许景澄,你是出过洋的,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外间情势,你当知道,这能战与否,你须明白告我。”许景澄落泪陈奏:“闹教堂伤害教士的交涉,过去办过。至于杀使臣,烧使馆,即使国际上亦罕见此种成案,不得不格外审慎。”但就是这些话成为以后他被杀罪名的根据: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许景澄深知自己死期将至,临行前,心中还想着京师大学堂的经费,取来存于俄国银行的40万两办学经费银子的存折,交给当局,并嘱咐下人防止外国人赖账,然后就刑。

许景澄死后不久,他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追悔莫及的清政府应各国要求惩办了参与宣战的王公大臣,并为错杀的许景澄等五人平反昭雪,开复原职。宣统元年(1909)追谥文肃,与同期被害的袁昶、徐用仪并称“三忠”,在杭州西湖建有三忠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