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郭风惠:书法入画成就斐然

郭风惠:书法入画成就斐然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郭风惠是20世纪百年文化、教育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早年有“北方健者”之誉,是“北学”的领袖人物,于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美学及医学、军事、文字学、书画艺术等诸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被称为“中国第一书法家”,“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郭风惠的讲稿是这次讲座唯一留存的历史资料,尤为珍贵。

郭风惠:书法入画成就斐然

郭风惠:“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

【人物索引

郭风惠(1898-1973)又名贵王宣,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艺术家、爱国民主人士。郭风惠是20世纪百年文化、教育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早年有“北方健者”之誉,是“北学”的领袖人物,于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美学及医学、军事文字学、书画艺术等诸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被称为“中国第一书法家”,“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1926年入幕宋哲元部,任绥、察二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率北方教育考察团赴日考察,后任河北河间三中校长。1935年重随宋哲元将军, 与张自忠等在卢沟桥对日作战,实为在抗日前线奋战的教育家。解放后潜心写诗作画,首开电视书法教学之先河。

首次执教经历

1919年末,郭风惠受傅增湘举荐,应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郑锦先生邀请,到刚刚成立的(简称北京艺专)持鞭执教。这是郭风惠作为北京大学一位法学在读生的勤工俭学首次经历,也是郭风惠第一次对教育工作的实践。

“北京艺专”首任校长就是当时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郑锦先生。郑锦是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首席代表人物。他不仅开创了“北京艺专”,更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大胆起用了陈半丁、王梦白、萧谦中等许多当时名家,及较年轻的秦仲文、郭风惠、徐燕荪等人任教。这些先生是“艺专”的第一代老师,也是现中央美院最早的教师。而齐白石、徐石雪、徐悲鸿等在此校任教则是较晚的事儿了。

郑锦校长对郭风惠这位有着“北方健者”之誉的年轻学者非常信任。他请郭风惠给学生们讲授文学、英语、西方美学、书法等基础课程,有时其他专业课老师不在时,也请他代授花鸟画技法、西画的素描。应该说,郭风惠的成名早于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央美院校史及“书画家的等级划分”“百年中国画大展人员名单”等一些相关的资料中都不见郭风惠其名,是很令人困惑和遗憾的。

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是20世纪早期在传统文化的中心北京建立起的一所重要艺术学校。与创建稍早些、更多带有西方美术教育色彩的“上海艺专”相比较,“北京艺专”更多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它主要是传统的国画艺术教育,这是与“上海艺专”一个小的但很本质的区别。“北京艺专”的建立,使国画艺术从传统的手、笔相传,文人的各自自由发挥,进入到系统、规范的正规美学、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标志,是国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在“北京艺专”走出了我国自己培养的许多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因此“北京艺专”被后人称为“大师的摇篮”,这些大师的成才,也是与郭风惠等老一辈大师们的关怀分不开的。

大师为来今雨轩饭庄题匾

据有关记载,来今雨轩90年来曾有过三块牌匾。创建之初的第一块牌匾,系由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笔所题。第二块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书画界一代宗师郭风惠题写。如今这块牌匾悬挂在位于原址的来今雨轩茶社。1983年初,来今雨轩又一次请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匾额,现悬挂于来今雨轩饭庄,这就是第三块牌匾。

来今雨轩是中山公园的一家老饭庄,起初时是茶社兼饭馆。其匾额诗句取自杜甫《秋述》中的“旧雨常来今雨不来”。后人把旧雨今雨比作旧友新朋。来今雨轩就有了新老朋友相聚一堂的意思。

1971年,美国黑格将军访华。在参观中山公园听到陪同介绍老字号“来今雨轩”时,感到很奇怪,并且询问“这么有名的景点为何无匾”,于是这年冬天,受周恩来总理嘱托,郭风惠不顾肠癌、眼疾等病痛折磨,来到中山公园,在“水榭”题下了“来今雨轩”大匾。这是来今雨轩的第二块匾,也是郭风惠的榜书绝笔。大师于1973年1月18日辞世。由于当时“不突出个人”,因此郭风惠的落款没有被制作到匾上去。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来今雨轩悬挂的匾额并非原物,而是复制品。在来今雨轩建社90周年活动仪式上,举办方还特地将保存在公园保管室里长达50年的匾额原物抬了出来。这块匾额重达100公斤,由中山公园的4名工作人员专门抬到了来今雨轩门口展示。(www.xing528.com)

此后,曾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不少人以为郭风惠这块匾,就是徐世昌的那块原匾。甚至连党史资料里也说:“来今雨轩的旧匾系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所书,现仍悬挂在店堂的二门上,大门上高悬的新匾为赵朴初所题。”

首开中国电视书法教学先河

解放后,郭风惠“三绝声名避不居”,多与陈叔通、吴北江、夏仁虎、章士钊、许宝蘅、高树勋、黄君坦、张伯驹、郑诵先等诗书唱和,是著名文学社团“禾弟园诗社”“庚寅词社”的重要诗人。夏仁虎曾有“晚见始知尊北学,残年自愧不中书”之句赞郭风惠。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保卫和平委员会向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赠《屈原像》,郭风惠为此像题字。

1956年,郭风惠与陈云诰、张伯驹、郑诵先等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北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这个书法组织的成立对古老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和发展有重要意义。1964年,郭风惠在中央电视台与溥雪斋、郑诵先、康伯藩、刘伯琴联袂作书法讲座,主讲《谈谈字的结构》《颜字的特点和它的书写方法》。这次讲座是最早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尝试,它首开中国电视书法教学先河,无论对书法艺术,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与郑诵先一起代表中国书法界,接待日本书道访华团,弘扬了中国书法艺术。郭风惠的讲稿是这次讲座唯一留存的历史资料,尤为珍贵。

抗日爱国诗

郭风惠堪称是我国第一位亲临卢沟桥抗日前线的诗人、学者、书画艺术大师。只有亲身参加了八年血火抗日战争的郭风惠才有如此深切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动情和传神的诗篇。郭风惠一生诗作数千首,抗日爱国诗歌是其重要部分,在现代文学史中应该占有重要位置。

郭风惠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一生中有许多肝胆相照的好朋友,但有三位军人朋友是他尤其忘不了的,他们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将军在保卫29军南苑防地时牺牲,在公祭赵登禹将军大会上,李宗仁祭赵将军的祭词就是请最熟悉赵将军的郭风惠代写的。

1946年,抗战胜利不久,郭风惠顺应社会呼声,受宋哲元夫人委托,在极端清贫困难的环境下,在北京铁狮子胡同4号院,为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四将军作传。历经两年编著了《宋故上将史略》《张赵佟将军史略》两部大型史传书。

在此期间,郭风惠常到卢沟桥畔凭吊亲身经历过的战场,怀念为祖国英勇牺牲了的宋、张、赵、佟四位老友,写下了许多凭吊诗、怀古诗、忆旧诗。这些诗成为郭风惠爱国诗歌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重要的史料之一。

“道学从来不能诗”

“尚图报国先收泪,若待为奴更强颜”,“亦拟学革命,誓死争自由”,是郭风惠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写照。针对当时不关心民族前途、不问国是、埋头故纸堆的教育现状,郭风惠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和洋人。他说:“人人全集不全精,选本零篇易擅名。擎向绮筵选佳馔,易牙厨下有尘羹。”他喊出的“道学从来不能诗”的警世之言,对教育界和诗界震动很大。1929年“秋山过雨飘红叶”的深秋,郭风惠以北方教育考察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赴日本考察教育。 日本浓厚的军国主义教育让郭风惠非常反感,也让他为多难的祖国忧虑。回国后,他辞去一切官职,回到家乡河北河间府,亲任省立河间三中校长,致力于基础教育,实施教育救国的夙愿。在三中校长任上,郭风惠聘任了他的好友、中共华北地下抗日统一战线领导人杨秀峰为历史教员,并在学问、生活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