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晋韵流衍,学书有法
【人物索引】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曾两次游学日本, 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 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尹默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 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 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改名除默
沈尹默,原名沈君默。他生来不善言谈,不善辞令,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做声,何必又多张口?”其弦外之音是,既然你名字中有了“默”字,“君”字下方又有一个“口”字,这不是多余的吗?沈尹默想想有道理,加上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不许百姓谈论国事,不准言论自由,更因为自己的同仁中也有一位叫张君默的。受朋友的启发,为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便于和另外一个张君默区别,也为了倾诉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憎恨,在自己的名字中寓含讽刺之意,沈尹默毅然决然地说:“干脆去掉‘口’,就叫‘沈尹默’吧!”之后他一直沿用“沈尹默”至终身。
字则其俗在骨
关于陈独秀直言批评沈尹默的书法“字则其俗在骨”的原因,沈尹默在其《书法漫谈》中解释道:“二十五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则其俗在骨。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时, 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地执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
可见,陈独秀的评价是针对沈尹默早年尚不能悬腕且习气较重时的字所说的。陈能直陈其弊,沈能从善如流,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大家之风。
坎坷书学路
沈尹默一生临池不辍,始终与书法艺术相伴随,是位书名显赫的杰出书家。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他在现代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一个时代,在门生徒众、亲朋同道的会聚和拥戴下,俨然开辟了一个沈尹默时代。
从沈尹默的书学道路来看,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以白话文写诗,借此驰骋文坛,而193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可以看成是他由文化名人向专职书法家转变的标志,同时,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如乔大壮、章士钊等文化素质极高的学人,形成了一个书法研讨中心。也许沈尹默并没有主动追求流派的意识,但却在不自觉中倡导起一场复归“二王”的书法运动。他在审美风格乃至笔法技巧诸方面提出了一整套见解,特别是当于右任退出大陆、书坛走向沉寂的时候,沈尹默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经历了第二次转型,即由个人书家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书坛领袖。尽管这时他在书法创作上已渐渐衰退,但由于其文化名人的威望、社会能力、书法教育、书法理论等各方面的提携力量,仍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建国以后的书坛灵魂人物,促成了极有后劲的二王流派一系。沈尹默几乎是以一种殉道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来实现自己的书法理想、淘淬自己书法风格的。他是一个独学而无师友指导帮助的书家,因此不免要走弯路,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也因此而少了很多框框和成见,真正创出一条可以不断纠正自己的新路。(www.xing528.com)
第二次转型,便是陈独秀的一记棒喝,使他开始认识到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学起。于是,为洗涤俗气开始了一场自身学书道路上的革命转变。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讲,绝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不像魔术师,手臂一挥,说变就变,而是蚕经三眠的蜕变,是要经过不眠不食的痛苦,才能进入的一种境界。作为真正的艺术家,沈尹默毅然决然地踏上否定自己的道路,这是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却是艺术提高必经的磨练过程。
作为大家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更应该为了社会大义而使自己磨练成才。
独特的书法观
沈尹默在《书法论》中写道:“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算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这就是沈尹默以“三笔”论为核心的书法观。
沈尹默论书特重笔法,他认为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强调写字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依照写字规律去做,才能取得成绩。他说:“其实,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思维的,都各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这是已经被现代科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规律既然是客观存在着的,那么,人们就无法任意改变它,只能认识了它之后很好地掌握住它,才能做好一切要做的事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不懂得应用写字规律的人,就无法写好字;即便有些心得,写字时偶然与法度暗合,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家。”
他进一步提出: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沈尹默提出中锋为根本方法,以此来规范写字,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当时书界正处在于右任退出大陆、碑学书风寿终正寝的茫然无助时期,沈尹默先生责无旁贷地挑起了重振书坛雄风的历史重任。这是他作为整个书坛代言人与当时百废待兴的书法社会的对话。
赵孟頫在元代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经典论述,旨在恢复曾遭到唐代冲击、又继宋代再次冲击的晋人笔法,他试图找到一种规律、一种法则,或曰法度,以期将魏晋笔法树立为一种楷典,一种不变的规律。沈尹默也认为笔法一致而不可变更,与赵孟頫的论述颇有暗合之妙。
与笔法三致而不可变更不同的是笔势,沈尹默讲: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更。
沈尹默意在说明一种用笔的道理、规律,这是他遍临百家又对王羲之书法潜心摩研后的心得,更推而广之,他所指的不是某种字体或书体的具体面目,而是对所有字体、书体用笔规律的一种总结。沈尹默的这种书法观,一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书法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